心怀宇宙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博文

误入歧途——评教育部十条减负规定 精选

已有 10304 次阅读 2013-8-28 22:35 |个人分类:科教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部

教育部出台了小学生十条减负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但科学网上似乎并未引起多少关注,也许因为科学网博主们主要关注的是科研和高教吧。但教育关乎每个人,因此我这里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教育部的这一改革基本思路完全错误,将严重破坏中国的教育,因此坚决反对!

教育部的十条规定,主要是一堆禁令。中国的各级管理部门早已习惯了靠发布禁令来应付一切问题,因为衙门权力大的很,要发什么令就发什么令,没人管得了,下面就得听着。然而发一纸禁令容易,解决实际的问题难。教育部的这些规定中,虽然也有少数我赞同的部分,但本身靠禁令改善教育的思路就是错误的。总的来说,教育需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发挥人的主动性。靠行政部门发一刀切的指令、禁令搞好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里对所谓十条给出几条点评: 

一、阳光入学。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

这一条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但实际上各地区之间本身有很多差异,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也有很大差异。如果都实行就近入学,那住在较差学区的人怎么办?买不起学区房的人怎么办?中国实行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电脑派位等政策已经多年,但“好学校”是哪些仍然一清二楚,这已经在实践上证明了用这种方法无法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而教育部门和主张就近入学的“教育专家”们亦然假装看不见,仍在推行毫无效果、不可能成功的就近入学计划。而实际上呢,由于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奥数乃大行其道,等到奥数泛滥成灾,教育部一纸禁令,遂变为比拼各种等级证书。现在又要禁证书,那么最后势必将演变为拼爹、拼房、拼单位、拼条子。

实现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就是恢复公开、透明的入学考试。这看上去会给学生带来一定负担,但因为本身比较明确,相对于现在不明朗而导致家长被迫让孩子上无穷多补习班、占坑班来说,负担要轻得多。当然,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差校”的投入,改善那里的办学条件。但在现实里,这不可能完全改变学校有好有坏的事实,因此应该面对这一事实制定公平竞争的入学政策。

二、均衡编班。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如果采取现在的教学模式,均衡编班是应该的,但这些监管实际上是否有效,有待实践检验。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编班。在很多国际学校里,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而是根据他在某一门课上的程度,学习不同的课程,比如一个学生,语文稍落后而数学好,那么可能同时在学习语文二年级和数学四年级的内容。因此,说教育部这种一刀切、五个指头一般齐的管理方式会阻碍教育上的创新,应该不是冤枉他们。

三、“零起点”教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此条其谬误与上一条相同,同样忽视了因材施教。但教育部之所以如此规定,也有他们的“苦衷”,就是遏制现在各校提前学习,加快进度的趋势,但类似的禁令,以前也多次发布过,却根本行不通。其实,各校之所以提前进度,主要还是想在学生毕业前争取一个学期进行复习、备考等。中国的学习习惯与国外不同,比较强调复习,无论小学、中学都是如此。教育部门还不如正视这一实际,在编制教学进度时就干脆留出最后一个学期来主要供复习之用。

四、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目前有一些小学确实负担过重了一点,但过犹不及,完全取消作业也是不恰当的,因为许多内容特别是语文、英语等需要经过一定练习才能掌握。小学生的年龄段上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差,比较贪玩,学校不留作业,很难指望他们自己去学习。因此,即使在国外,一般说来学生也都有一些作业。上学期,北京市实行了小学不留作业的规定。我的孩子也在上小学,据我了解,规定实施后孩子们对语文和英语词语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在考试中错误明显增加,家长们意见很大,特别是那些家长本身没有时间或能力辅导的孩子受影响更大。我认为,不留作业的规定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

另外,强调孩子负担过重的一些人常常拿一些极端的个例说事,这些说法在社会舆论上造成了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减负”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直接导致了这次十条规定的出台。但是,这些个例往往主要并非由于学校的作业,而是与这些孩子的家长给孩子要求过高、安排过多有关,也与现在的升学录取机制不明,家长被迫报很多班有关;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现有课程的作业量并不见得太多。在很多普通校,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农村的学校,这一问题根本不存在。此前,教育部是对作业数量进行限制,原来的规定是有道理的,我认为还是应该加强这一原有政策的实施和监管,而不应完全取消作业。

各种参观、体验活动,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非常有好处。教育部强调这一方面是正确的,但是这里只提到“可组织”,以及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那么缺乏家长、社会资源的学校该怎么办?教育部应该出台政策,资助、补贴那些资源少的学校,而不是把担子都撩给家长,形成孩子拼爹的局面。

五、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

所谓统一考试,究竟何指?难道一个学校不同班还非要各出一个考卷吗?另外,应该允许不同的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考试。

六、等级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分级评分固然可以避免分分计较,但因为采用主观打分,不容易做到公平,而且容易引起家长、孩子纠缠老师。究竟采用哪一种,应该由学校决定,不应由教育部一刀切。

七、一科一辅。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此条科学网冯大诚老师提出了意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19039.html,认为教辅没有必要,一切应学的内容应放在教科书中。我认为,根据教学的实际看,辅导材料是有存在的价值的。现在一般的教辅,并不是增加新的内容,而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里的内容,学会一些运用所学内容解题的方法,有一本教辅是适当的,当然过多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应该禁止学校和教师推销,但不应禁止教师推荐,否则家长根据什么判断?这一禁令主要是防止教师从中拿回扣,但这种对教师完全不信赖的政策是不正常的,不应因噎废食。相反,应该要求教师公开他们的推荐内容,把推荐放在阳光下,这样教师也不敢随便推荐那些质次价高的教辅材料。

八、严禁违规补课。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是否行得通,姑且观之。

九、每天锻炼1小时。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我倒是觉得,可以考虑再适当增加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比如由每天1小时增加到1.5小时。另外,目前的体育课大多以单人体育锻炼为主。只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内容也比较枯燥。应该考虑适当增强集体运动项目如足、蓝、排球和游戏,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我们都听说过“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队中国人是一条虫”、“中国人擅长窝里斗”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合作能力,而是因为国内的孩子们从小就缺乏合作的训练,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都是单人之间的竞争,在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通过合作、妥协而争取共赢的经验。增强中小学的集体运动项目,是培养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  

十、强化督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不要事事靠老师、家长强迫。那么,同样的道理,要搞好教育,难道不应该依靠合理的制度和老师的主动性吗?靠教育部行政官员们的一刀切和严查重罚,就能搞好中国的教育?我不知道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61-720487.html

上一篇:天体物理二则
下一篇:从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月亮背面说起——自转、潮汐和共振

33 曹聪 魏东平 周可真 蒋永华 李伟钢 韦玉程 麻庭光 王修慧 李泳 周普查 武夷山 曹裕波 钱玉忠 彭渤 徐耀 赵美娣 赵凤光 金小刚 彭振华 刘传武 鲍海飞 梁礼铭 张能立 刘全慧 曹俊 李宇斌 张金才 杨玉鹏 何宏 pingz1117 chaogerhui sandstorm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