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死亡季节

已有 3305 次阅读 2012-3-25 13:29 |个人分类:情感世界|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每年3~5月是自杀事件较为频发的季节,5月更被看成自杀月。韩国总统卢武铉就是5月自杀的。常常听到有人说,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自然是“外行”话。实际上,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有那么几次想到死,除非你从未经历过挫折。自杀常常和抑郁症相联系,有时则与“应激”有关。对于心身疾病患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患者不承认自己患有心身疾病。这种认识会从逻辑上把患者推向死角:假如你承认,OK,是你自己承认的;假如你不承认,OK,果然不承认。假如你不说话,也OK,有些患者就是这样。(博主:估计有不少“疯子”是这样给逼疯的。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被外界误认为疯子,你会如何“解套”?) 

    事实上,正常人和患者都不会承认自己患有心身疾病。这是所有的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博主:替疯子辩护会不会被当成疯子呢?怕怕哦~)。在竞争环境中,人们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心理习惯,即倾向于认同那些“看起来对他人不利”的事情,并在心理层面获得某种“占优感”,比如“幸灾乐祸”、“关注负面新闻”、“看热闹”;等等。如同其他疾病,心身疾病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很少有百分之百的疯子。在电影美丽心灵中,纳什不愿去疯人院,这也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通常的认识是,正常人关进疯人院也会疯掉。事实上,人们怎样看你,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不少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归根到底,也就是人们怎样看他。什么是成功呢?大概是人们对你的一种普遍的、正面的看法罢了。

    有些自杀行为带有某种自我惩罚的性质。行为者通常追求甚高但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并归罪于自身,生前多受挫折。对于具有此类自杀情结的人,建议“用活着惩罚自己”。还有一些人不能适应环境,比如,老舍等著名作家学者,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导致自杀行为。大概是患有“人格洁癖症”吧。我们是否要建议具有此类自杀情结的人把脸皮放厚呢?
    
    死亡季节,但愿收获的不仅仅是死亡。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5774-551534.html

上一篇:好友排行榜
下一篇:经济危机

2 高建国 徐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