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午夜随想(2)

已有 2034 次阅读 2013-9-16 03:45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本文是刚刚发往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是新加的。]


前两天给老李打电话,聊了50多分钟。

* * *

     最近我的头脑中产生一些疑问,就是一般研究人员的价值到底有多大。首先他写的那些东西有多少人懂。很少很少。假如有两三个人,关系非常要好,水平也相当,那么他们也可以一直合作搞研究,其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人懂。这样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而当他们走到最后的时候,回头一看,对于这个世界而言,究竟有多大价值,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有时我在想太阳物理这个领域有多大。有多少人,就有多大。一个市场中,如果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更多,似乎是很无趣的事情。其实做研究就是这样。我在电话里对老李大言不惭的说,这里的市场太小,满足不了我的雄心。就算每个人都念一遍我的名字,也只不过千数遍,更何况不见得每个人都喜欢我。像我这样折腾法,不是每个人都恨我就不错了。我特别欣赏史玉柱和马云这号人物。他们影响到的人可不只千数位,多了去了。

  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浅尝辄止。这也是我持续吃亏的根源所在。其实我这种性格是考研中培养起来的。那时候我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模型,叫做“困难半径”:当你遇到很大的困难后,改变方向也没用,因为在新的方向上你一定还会遇到“强度”相当的困难;总有一天,你会决定要突破它。否则,无论走到哪里,都等于没有前进。我现在认为,这种思想模型有它积极的方面,但也不见得适用于任何情况。有时候,困难虽然突破了,但付出了过大的代价,不值得。高中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它收集了全国中学生日记竞赛中得奖的作品。我很喜欢这本书。记得其中一篇日记讲早恋的事情,提到“富兰克林的哨子”这个典故。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记叙了小时候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看到别人吹哨子,觉得那东西特别美妙,就把它买下来。因为他太想要那哨子,所以就拿出兜里所有的钱,来换那个哨子。不久以后,他得知那哨子其实很不值钱。这件事给了他一个教训,就是要有代价方面的考量,值得不值得。我头脑中早早地安装了这个故事,但仍然为自己的正当追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看经历和实际经历是两回事。

     现在说说我发群邮件的体验。我经常会考虑这个事情。早先有个接受不接受的问题。现在则是能持续多久的问题。科学网有位博主的“座右铭”说得好:一个人偶尔离谱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不怎么靠谱。我特喜欢这句,就好像在说我似的。Hum,站在太阳的角度想想看,宇宙间茫茫的黑暗和亘古的沉默没有吓倒他,自己忙活着,发光发热是平常的,发脾气也是有的。。。别说,不发群邮,我还体会不到太阳的感受。试问,太阳物理学家中有多少人思考过“太阳精神”?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太阳只不过是个研究对象,或者干脆就是个数据发生器。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太阳的学者,要比一般学者更接近太阳。那么,他们是不是更有资格、更方便比其他学者更像太阳一点呢?我是这样希望的。不过就目前的阅读范围而言,只有牛顿的《光学》令我格外欣赏和佩服:他不但研究光学,而且把《光学》也写得像光一样光明。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5774-725244.html

上一篇:舆论
下一篇:牙痛

1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