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羽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yuxiao 诗言志,以象贵。

博文

诗画合璧对当代中国画的启示 精选

已有 8584 次阅读 2018-4-17 13:32 |个人分类:文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诗画合璧——《吴悦石、莫言、杨华山翰墨三人行书画作品展》对当代中国画的启示




柏舟



1. 中国画“诗画一律”的传统

2. “写意”是中国画的本质

3. “诗画合璧”:写意画的回归之路

4. 画家与诗人组合创作的条件

5. 莫言的题画诗

6. 结语







新年伊始,由威海市艺文斋美术馆馆长江峰先生策划的《大美寻源》翰墨三人行吴悦石、莫言、杨华山迎春书画作品展在威海美术馆隆重推出,这是威海市文化界的一桩盛事,我有幸参加了1月19日的开展。这场名为“翰墨三人行”的书画展集中展示了三位大师合作的86幅作品,是一次集“诗、书、画”三位于一体的大餐,给人以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享受。





1. 中国画“诗画一律”的传统


中国自唐宋以来就有诗画互通的传统。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唐代王维的作品作出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第一个确立了“诗画一律”观点,而苏轼本人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也是“诗画一律”的积极实践者。由苏轼、米芾等人倡导,从北宋晚期开始渐渐形成“士人画”的流派,一直延续到宋末元初。元代以后“士人画”又逐渐转变为“文人画”。无论是“士人画”还是“文人画”,都十分强调以画写意。古人有“诗者,志之所之也”说法;又有“画者,文之极也”的说法。其实“画写意”与“诗言志”说的是一个意思,无论是写诗还是作画,都是表达作者意志或情感的一种行为方式。要做到“诗中有画”对于诗人来说并不难;而“画中有诗”却是对画家的高难度考验。王维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座丰碑,他的画我们今天虽然不可能看到了,但是从苏轼对王维画作的评语中,我们可以想象一定也是一座丰碑。

绘画是一种纯视觉的艺术形式,其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在表达复杂、深邃的意境时,借助于语言表达形式的诗歌就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即便是王维,也会有画不尽意的时候,有人推断,他的那首《鸟鸣涧》就是一首“题画诗”。所谓“画犹不及,借之以诗”也。这是自宋元以来大量题画诗产生的实际原因,竟而形成一种传统,成为“文人画”的主流。






2. “写意”是中国画的本质


“诗画一律”,诗的本质是“言志”;画的本质就是“写意”。说道写意,人们的理解多注重在绘画的技巧层面上而忽略了写意画的本质。当代书画家孙士新认为:“李太白有诗云: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意境极妙。一个‘引去’加上一个‘衔来’,用意极其饱满。画面张力足矣。是故,因无万里之心,故无万里之画。是为用意。夫写意者,无意而写何为?故用意第一。故曰笔不到意到。笔断意连,意断神连……绘画的内涵更注重文以载道、遗形写神,其形式上更讲究个性的笔情墨趣、诗书画印的配合。”孙士新的这段话点到了写意画的本质,即,写意画“用意第一”。画家作画与诗人作诗过程基本相同,在作画前必有创作的冲动,即所谓“画者,文之极也”。如此方可立意,确定画的主题。画作是画家主观意志的一种表达,它一定会带有画家自身的某些个性。比如元代的王冕和近代的吴昌硕都喜爱梅花,但他们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是画,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充满了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诗画必须以真实为创作的第一标准。吴悦石先生在《序》中说:“艺术之所以传世,皆以其真也。为真难。为真在品,为真在格。为真在胆,为真在识。为真在襟抱,为真在平常。三人行求其真也。”这次展出的86件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一个“真”字,即使是看似最平常的小品,也自能见其品格、胆识、和襟抱。







3. “诗画合璧”:写意画的回归之路


中国历代的文人画,画作者本人都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一些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诗人。远的不说,如明代吴门画派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青藤老人徐渭,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中的罗聘、李方膺、金农、黄慎、郑燮等,都是诗、书、画三绝的代表人物。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也都有在画上题诗的习惯。反观当今的书画界,有的画作上当然也有题诗,但都是前人或古人的诗句。还有几位是自己作诗题卷的?这与当今社会风气有关。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家文化的缺失。没有文化功底,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格调也上不去。”这话说的很尖锐,却一语中的。当代中国画之所以成就不高,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书画是意识形态,没有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等大道为支撑,永远做不好。”这次《翰墨三人行》诗画展,正如杨华山先生在《序》中所说:“本来,文学与艺术密切相关,彼此难分,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者却日益分离,甚至是渐行渐远。‘道术将为天下裂’,长于书画者,往往不擅辞章;通于辞章者,又往往拙于书画。古代书画家都是能诗能文能书能画,我们离古人差的太远了!”这次“书画展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实践,也似乎是一种向艺术传统的回归。”







4. 画家与诗人组合创作的条件


当代中国画要达到“诗画合璧”的效果有赖于画家与诗人的默契配合,这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画家不一定要会作诗,但必须要具有诗人的品性。何为诗人之品性?可以用屈原的四句诗来概括: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精神);2)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大爱精神);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悲愁情节)。只有具备了诗人的品性,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举例来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件伟大的书法作品,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也是一篇伟大的散文作品呢?《兰亭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正是在作者写作时那种独特的情绪波动下,王羲之才在书法上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佳作。我们今天当然不能要求书画家具备像王羲之那样的文学功底,但至少应该能欣赏《兰亭序》的散文之美,以及它的深刻含义,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法技巧的层面上。同样,诗人也应具备较高的品画能力,能够透过画面发现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一幅完整的作品,书画是骨肉,诗是灵魂。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作品才有生命。所以画家要有诗人的情怀,诗人要有画家的眼光。除此之外,双方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乃至人生经历也要相似或接近才行,所谓“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





5. 莫言的题画诗


这次诗画展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联合创作的崭新方式,这些作品或是先由杨华山画人物,吴悦石补景,莫言再提取画作精髓,凝练成精辟诗句;或是由莫言先作诗,两位大家再据诗意作画,在文学与绘画之间建立起了一个互动模式。吴悦石、杨华山的绘画笔墨生动、意境丰富,莫言的题诗则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在这种合作互动中体现出各方灵感的碰撞,产生令人惊异的艺术效果。吴悦石对莫言的评价是:“莫言兄以悲天悯人之心,穷人间万物之态,高怀大义,化为文字,遂享殊荣于天下,文余笔瀚,亦不掩其真。诸多品题寓正于谐,庄谐之际,妙语连珠,或文或白,或歌或偈,隐隐心痛,不做洒泪之状,赤子之心,令人感佩。”莫言说自己“做诗不识平仄”,将自己的诗定位为“打油诗”,他说:“我能参与到他们的创作中,成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之一,用我的打油诗为这些作品增添一点趣味,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难得有趣的体验。”细品莫言的题画诗,可分为三类,试举例如下:


(一)简约中藏深邃
坐禅图:深山野岭,老树枯藤。涧中流水,枝头鸟鸣。人生如梦,诸般幻景。
观瀑图:银河千丈落九天,彩虹如桥空中悬。借来仙槎浮云上,摘得星斗回人间。
听松图:独坐草庐听松涛,冷月寒星野狼嗥。鼓角轰鸣英雄胆,千军万马入梦遥。
鱼乐图:老叟持笛石上坐,欲吹何调费琢磨。只恐曲高无人赏,两只小鱼偷着乐。


(二)平淡中育精警
崖下赏梅图:为文当营孤独境,赏梅须持寂寞心。紫陌红尘热闹处,能有几个素静人?
绿竹锦鸡图:万马齐喑天下黑,雄鸡一唱东方红。天生奇才必有用,能忍即是大英雄。
紫光落日图:高树悲风秋色黄,长河落日泛紫光。满城谀词如飞絮,谁人识我好文章。
榆荚小鸟图:榆荚新绽色鹅黄,小鸟啄食上下忙。此物当年甚金贵,一树可充半月粮。


(三)质朴中见谐趣
秋光酒酣图:八月中秋月光明,吾乡又见高粱红。新酒酿成我先饮,不觉醉倒小桥东。
劈柴图:小曲好唱口难开,大斧劈柴真快哉。一身大汗挥如雨,忽有灵感天外来。
故乡事图:我家高密东北乡,遍野都是红高粱。自从来了张艺谋,改种玉米一片黄。
柱杖赏瓠图:柱杖望金葫,思绪到酒家。用以储杜康,时时腰下挂。


打油诗一般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但也有讽刺、自嘲的一类。如白石老人的《不倒翁》:“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再有鲁迅先生的《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题款处有“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一行字。鲁迅称自己的诗是“打油”,大概说的是诗的最后两句。但是细品全诗,我们可以感觉到鲁迅压在心底的一种愤怒和无奈。当时鲁迅正遭受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一帮貌似激进的作家的谩骂和围攻,只有郁达夫等少数人坚定地站在鲁迅一边。在鲁迅受到围攻的时候,郁达夫请他赴宴,此举本身就是最好的态度。了解了这个时代背景,也就能读懂鲁迅的《自嘲》诗了。诗中所说的“千夫”,并非敌人,而是“自己人”,说自己正受到自己人“指责”的那种可笑的局面。所以在这首题为《自嘲》的诗后才有“闲人打油”的题款。一个善于自嘲的人,大抵也是通达之人。我们在品读莫言的题画诗时,同样也能感觉到他的那种“自嘲”的口吻,他的那种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不屑。







6. 结语


总之,《翰墨三人行迎春书画作品展》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展览,它不仅使我们欣赏到早已久违了的中国文人画的品味,更为当代中国画向写意画传统的回归指明了方向,“诗画合璧”,这就是中国画的出路。通过这次诗画展,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画家和诗人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诗画互动的创作中去。我相信,今日的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滔滔大河,湍流不息,直入大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0333-1109442.html

上一篇:醉花阴二首·玉兰、连翘
下一篇:鹧鸪天·谷雨日寄杭州诸友

7 李颖业 武夷山 钟炳 尤明庆 冯大诚 鲍海飞 邓雨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