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博士就业的困惑 精选
2013-7-17 11:25
阅读:29268
标签:博士, 就业

博士就业的困惑

 

    7月是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日子,除了毕业典礼时的兴奋和激动,也有面临踏入社会的迷茫和期待。如何找到好工作,几乎是毕业生最关心的话题。对于博士毕业生来说,21年的苦读,对工作的期望当然更高,但压力也更大一些。在多数人眼里,既然是博士,自然要比别人薪水更高,职位更好,工作环境也更忧,应该不是去当公务员或高校等事业单位,就是去大型国企或跨国外企,从此,人生翻开新的一页。可实际上,那些好单位需要这么多博士吗?

 

   看了下面新民周刊的这篇文章,心里不仅感慨万千。《博士扩招暗藏质量问题 学历贬值致“博士无用”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1846&do=blog&id=708832

 

   对绝大部分读博者来说,能坚持到拿到学位毕业是不易的。特别是博士答辩顺利通过后穿着博士服校园留影时,读博期间的艰难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博士大多对科研感兴趣,也可能是性格上比较追求完美或做事执着。对于博士,导师和学校会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我觉得更多的是筛选作用,即选出感兴趣且有能力者读博。基本是人到了二十几岁本科毕业时,觉得对科研有兴趣并且自信能完成博士学位,相信拿到博士学位后可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就去读博士了。

   但工作后就会知道学校学到的知识其实是很少的,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不足三成。但让博士去做的工作往往是比较有难度和挑战的工作,因此,练好内功是事业起步阶段必需的。同时,做好职业规划也十分重要,要对自己所在行业有较广泛而深刻的认识,明白自己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以及需要哪些知识技能,然后有计划的增进职业所需的能力。

 

   作为博士,虽有学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但在实际工作或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也不可忽视。

 

   如就业面窄,有实力招博士的公司少;专业很难对口,招的博士都是需要极强的专业素养,甚至是某一个极细分的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年龄问题,就算直接从小学顺利读完博士,出来也二十七八岁了,剩下的上升时间紧,不能在三到五年内有所突破,就很难在35岁上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家庭压力,毕业就面临结婚生子,家人肯定要陪伴的,做事业的时间十分有限了,特别是女博士,生孩子对她们事业影响很大。

   对于博士,有很多人际关系需要小心应对。高学历必然使领导和周围的人对你产生高的期待;科研难题别人做不出来正常,你做不出来就会是高分低能的表现;如果主管不是博士而且心眼小,还会防范着被你超越把他的位置顶下来。因此,一定要在别人叫你博士的时候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切不可持才傲物,不懂装懂。在任何地方,只有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别人内心的尊重。

 

   博士就业难,最关键还是国家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和科技创新体制落后造成的(国家的产业规划和教育发展的协调问题,但也不仅仅是协调问题,而是二者发展都不足)。

 

   培养那么多博士,却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或社会需求,自然造成博士就业难。回想起2000年前后,人类基因组计划轰轰烈烈之时,生物专业极其热门,录取分数线往往是最高的,众多的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都去学生物。而现在呢,学生物的不好找工作,好学校的毕业生就出国或读研,其他学校的,很多都转行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生物热门学的人多,供应量大而贬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虽然叫了好多年发展生物高科技,却大多只存在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产业化上没有跟上,生物行业发展不足,高新企业规模不大对研发投入不重视,高端研发的岗位不多,生物博士自然没去处。其他专业或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

 

   博士就业难的原因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条:
1. 博士的扩招,导致博士数量大幅增加,质量却没跟上,这种跨越式发展不可避免造成此局面。
2. 博士的教育和科研培养与社会需求不接轨,而且中国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在这方面一直有待改进。
3. 博士的科研环境,即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体制,在科研项目申请和评估上对真正的创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制约了博士的学术水平发展。

4. 博士的就业难,国家提供不了那么多高端研发岗位,正处产业转移升级阶段,从低端的粗放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产业链更高端发展。

5. 博士毕业后都去沿海发达地区,收入高条件好,同时门槛也高竞争激烈,感觉就业难;但中西部则博士需求无法满足,博士们不愿意去,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一种因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欢迎大家补充。我会适时添加进来。

 

   补充:话又说回来,再艰难的外部环境也可通过自身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来。要能学习当年老一辈科学家搞两弹一星的精气神,什么事做不成啊。只是现在物欲横流诱惑太多,要能静下心来潜心做学问,等出了成绩,不怕没好机会。困惑,源于自己内心,主观因素占八成,不能只强调客观。

 


   另外,以下是和师兄师姐(博士们)交流中听到的一些找工作或跳槽实例,以供参考:

   一位师兄曾应聘陶氏化学的采购专员,面试官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包括学生干部经历和一些实习经历,但觉得职位与他不是很匹配,最后招了一位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
   一位师姐曾应聘通用GE的技术支持,职位大体是匹配的,但所做主要工作的研究方向很细(热力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结果她在回答专业相关问题是卡壳了,失之交臂。其实相关的实验她是做过的,但做得不多只是补充论文数据。
   还有一位师兄曾应聘安捷伦的产品应用专员,职位还比较匹配,虽然专业知识基本回答上了。但职位还需要有一定营销素养和很好的口才,他虽然读书时专业很强,但社会实践较少,也错过了。

   有的职位英语要求很高,直接和老外面试,而且很多专业词汇的。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有位仁兄做过学生会主席,自视很高,面试时侃侃而谈,说对行业有多了解,希望在公司能接触到更多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和人才,结果主管面试官直接问他你要了解这么多做什么,最后悲剧了。对于跳槽的,如何回答为什么离开之前的公司这问题很关键。至于一些去研究所或高校的博士们,基本上是有路子的进去了,没路子的只能看运气,很难。

 

   当然最后大家也都找到工作了,只是是否合心意而已。有人说找工作就像找对象,不一定要最好的,要最合适的。合适的工作条件,合适的就业心态,彼此都有需求,才能一拍即合。

 

   祝愿毕业的博士们都能找到逞心如意的工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321846-70884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