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周末推荐:《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已有 6975 次阅读 2010-10-16 06:38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学习, 治学, 修身, 文史知识, 曾国藩家书

【按】理工科学子的学业比较繁重,大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冲冲杀杀,无暇顾及更多的其它学识。我觉得,大家阅读的范围不妨宽一点,这对自己的学问长进大有好处。特别是在周末闲暇之时,可以读一点“闲书”(相对于本专业而言)。因此,我想陆续向博友们推荐我读过的一些此类书籍。由于话题离开我的专业较远,有说错之处,请朋友们及时斧正。

 

毛泽东与蒋介石是半个多世纪的“死对头”,但是,他们有时具有共同的见识。比方说,他们同样地佩服曾国藩这位清朝名人。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给友人黎锦熙的信中说:“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有为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竟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以为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唯学如基础,今人于学,故基础本源,时俱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蒋介石早年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曾国藩何许人也?为何值得两位如此看重?

曾国藩(1811187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推崇为“千古完人”。他以一介书生带领湘军力克太平军;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摇摇欲坠的清廷多苟延了60年。

曾国藩处于清朝腐败统治年代,国家积弱,列强欺凌,民不聊生,烽烟四起。以他为代表的实力派力主图强御侮,师夷长技,办工厂,设学校,搞洋务。在学术上,他弘扬传统文化,师承程朱理学,热衷于经世致用;他学养高深,笃行孝悌忠信,为官清正廉洁,道德文章为人称道,被公认为长于“立功、立德、立言”的完人。(若要进一步了解曾国藩其人,可参看[1~3])。

作为一个学人,我只对曾国藩的修身治学之道感兴趣,而要了解这一点,必须研读曾国藩家书。所以,今天向青年朋友们郑重推荐《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偏僻乡村里的一个塾师家庭,在家里是长房长孙,他有四个弟弟、两个儿子,青年时期他就外出求学做官,在近四十年的翰苑和疆场生涯中,他不断给他的父母、兄弟、儿子写信。信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和经邦纬国,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随写,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涵真知灼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体现了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此后百余年间,出版了多种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的书信约1500封。2002年,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推出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从诸多信件中精选了300封,并加以逐一评点,或补叙时代背景人物掌故,或发表个人见解评述信件本身。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窥见全豹,对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为人之道有个总体了解;而对于缺乏历史知识的年青学子,也可以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读懂曾国藩。我大约用了一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将此书通读了一遍,感到获益匪浅。

正如编著者唐浩明所说:“它(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千沟万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把曾国藩家书视为至宝。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公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的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很熟悉。

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家书在我国社会风行了一百多年,经久不衰。在如今这样走向宽松的社会环境里,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了。

据我看来,曾国藩家书大致涵盖“修身,治学,治家,交友,用人,为政,治军”这七方面内容,对于我们理工科学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修身和治学两部分,应该成为我们的阅读重点。今后,我将陆续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本文参考资料:

[1] 朱学勤(主编),曾国藩全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 唐浩明,曾国藩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册),岳麓书社,2002

 

写于2010529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19007.html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732-373738.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5):非学不可 非会不可 非行不可 非好不可
下一篇:学习漫谈(6):怎一个“专”字了得——浅析曾国藩治学之道

6 孙学军 周华 陈然 何海 DXY1234 fqk6166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