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21):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已有 12118 次阅读 2011-4-19 07:54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学习, 蔡元培, 多岐为贵, 不取苟同

前年9月,我参加了上海市力学学会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会上听到了八个精彩报告,收获良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同济大学桥梁抗震专家范立础院士的“城市建设与多灾害防治”,初识这位学者,极喜欢他的谈吐、风度,佩服他的学识、见解。这里很难对他的报告内容做全面评述,只说说他引的一句话:“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范立础院士说,他从蔡元培先生处知道此话,每每摘引,写在他的报告ppt稿上,作为一种学术信念,不断予以推介。对于这八个字,我只知道大概的意思,不大了解其深层次涵义,回家后,谷歌了一下,懂得多了一点(参看链接)。

蔡元培说这句话有两个层次的涵义:做学问既要兼收并蓄,又要坚持真理。也就是说,要海纳百川般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见解;同时,又要有骨气、有主见,不随便苟同别人的意见,决不人云亦云。仔细想想,这与哥廷根学派所倡导的民主、自由的学风不是如出一辙吗?与钱伟长先生所坚持的学术理念不是一脉相通的吗?

我们在学习、科研时必须遵循“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原则。四百多年前,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著名生物学家贝弗里奇说,开始研究新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批判地阅读,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因循守旧。”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年青学子读书时的主要问题是:不做深层次的思考,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这是昨天的博文中所说的“健忘症”的“病因”之一。

我在细读科技著作(包括专著、论文等)时,先把自己的头脑调整到高速运转状态,着重弄清如下的问题:作者有何立论?做了何种假设?演绎依据何在?逻辑思路如何?主要结果是什么?创新之处何在?适用范围多大?阐释过程有无破绽?所有假设是否必要?结论有无可改变性?加减假设有何后果?在方法论方面属于哪一领域?与别人的见解有何不同?与自己过去的相关知识有何区别或发展?经过这一番对脑袋的“拷问”,才决定是否接受作者的立论或者下决心对此立论做进一步研究,或发展,或修正。这一过程似乎体现了“不取苟同”的原则,这样学到的知识不容易遗忘。

我们这些后来者,真应该以蔡元培先生为楷模,像他那样力主并践行“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范立础先生这样做了,才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何不快快跟上?

 

写于2009926

修改于2011419日晨

 

【链接】关于蔡元培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今天中午看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正在播放刘心武主讲的《揭密红楼梦》,在谈到他为什么会从一个作家向红学方面发展的原因时,他说纯粹是爱好,另外一个人的话对他影响很大,这个人就是蔡元培。蔡元培的话是这样的: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这话的意思是说:做学问不同思想、见解越多越好;同样,做学问对一个人要有做学问的骨气,不要随意苟同别人的意见。这句话给我以很大的震撼,这想这句话点出了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应该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让他们有自己的不同见解,真正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而不应该培养成只有一种认识和思想的机器。

一门学问,有不同的意见才能有竞争,才能有发展。同样,一个社会有不同的声音和主张才能有竞争,才能发展。同时,一个人应该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不能随意应合别人的观点,忽然这样,又忽然那样,那样永远不会有成就。永远不会成为和别人竞争的大树。我想胡适和鲁迅是两个最好的例子,他们二人的学术观点水火不相容,二个人对立了一辈子,坚持了一辈子。但他们中间究竟那个是正确的,那个是错误的,现在我们看来,二人应该都是正确,他们都是在探索中国的出路,一个重在破,一个重在立。正是他们的这种对立与争论,才使中国的学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一个后来无法翻越的巅峰。而我们为什么今天不能成功超越他们,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目前我们没有一个包容不同见解和主张并为其自由发展创造环境的学术体制。这个体制才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树得以长青的根基。

【作者: lxlianglxl

http://lxlianglxl.bokee.com/2835275.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732-434801.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20):怎样才不会把学过的知识全还给老师?
下一篇:学习漫谈(22):快乐是成功之母——谈读书乐

13 张伟 唐常杰 吉宗祥 谢鑫 陈国文 唐小卿 郭昭胜 许浚远 wgq3867 luxiaobing12 fqk6166 ahsys mbb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