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aotenghu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aotenghust

博文

科普:人间四月、最美“杜鹃”花开!常见“杜鹃花”! 精选

已有 13147 次阅读 2017-4-13 13:21 |个人分类:辨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人间四月、杜鹃花开!常见杜鹃花的真正名称,看你知不知道?人间四月,百花盛开,杜鹃花就是它们中的一员,杜鹃花颜色有白色、粉色、杂色、深粉和红色等。据有关文献记载,杜鹃花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很喜欢杜鹃花并写了许多赞美杜鹃花的诗句。因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映山红》中满山开遍了映山红而被国人而熟知并喜欢,目前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花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也多达七八个。

很多地区开展了以杜鹃花为品牌的旅游开发,如湖北麻城以其龟峰山近10万亩的古杜鹃群落吸引了众多游客,获得了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美誉。常说的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等,传说中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而染红遍山的花朵而得名


   

实际上杜鹃花种类较多,全世界杜鹃花属的品种有900多种,通过人们不断的杂交选育新品种,现在园艺杜鹃花品种已有近万个。为让朋友们更好的欣赏和学习,这里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杜鹃花品种(植物描述引自中国植物志)。

杜鹃花(Rhododendron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杜鹃花科常绿或平常绿灌木,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

   

锦绣杜鹃(Rhododendronpulchrum Sweet):叶薄革质,椭圆状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状,被微柔毛和糙伏毛;伞形花序顶生,有花1-5朵;密被淡黄褐色长柔毛;花冠玫瑰紫色,阔漏斗状,裂片5,具深红色斑点。

   

白花杜鹃(Rhododendronmucronatum (Blume) G. Don ):叶纸质,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疏被灰褐色贴生长糙伏毛,混生短腺毛;伞形花序顶生,具花1-3朵;花冠白色,有时淡红色,阔漏斗形,5深裂,裂片椭圆状卵形,长约与花冠管等长,也无紫斑。

  

香花白杜鹃(Rhododendronciliipes Hutch.):叶缘密生细长纤毛,花序顶生,1-2花;花萼不发育呈环状,花冠芳香,宽漏斗状,白色带淡红晕,内面基部有黄绿色斑块,花丝下部被柔毛,子房6室。


红晕杜鹃(Rhododendronroseatum Hutch.):叶聚生枝条上部,卵形;顶生伞形花序有花2-4;花萼不发达,外面密被鳞片,波状5裂;花冠芳香,宽漏斗状,于蕾期粉红色,花开后白色带淡红色晕。

火红杜鹃(Rhododendronneriiflorum Franch.):常绿灌木,顶生冬芽卵圆形,近于无毛;叶坚革质,长圆形至倒卵形;伞形花序顶生,有花5-12朵;花冠管状钟形,亮深红色,无毛,内面基部有5枚深色的蜜腺囊,裂片5,圆形。

   

羊踯躅(Rhododendronmolle (Blume) G. Don ):落叶灌木,幼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幼时上面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多达13朵,先花后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冠阔漏斗形,黄色或金黄色,内有深红色斑点,花冠管向基部渐狭,圆筒状,外面被微柔毛,裂片5,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

   

西洋杜鹃(Rhododendronsp):是中国杜鹃与欧洲杜鹃经过反复杂交选育而成的,因最初在比利时繁殖推广最多,故又名比利时杜鹃,杜鹃花株形矮壮,花形、花色变化大,是杜鹃花中最美的一类。

 

除了以上种类外,也有其他几种常见的类型!杜鹃花科植物的基本特征:灌木或乔木,体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绿;有具芽鳞的冬芽。叶革质,少有纸质,互生,极少假轮生,稀交互对生,全缘或有锯齿,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鳞片,或无覆被物;不具托叶。花单生或组成总状、圆锥状或伞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两性,辐射对称或略两侧对称;具苞片;花萼4-5裂,宿存,有时花后肉质;花瓣合生成钟状、坛状、漏斗状或高脚碟状,稀离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状排列。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19332-1048659.html

上一篇:20170413——落新妇(Astilbe chinensis (Maxim.) Franch)
下一篇:“章鱼”小丸子来了,好可爱!

14 王从彦 康建 方锦清 刘全慧 田娟 李志俊 段云峰 徐耀 黄永义 陈冬生 朱晓刚 杨正瓴 胡木林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