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牧野之战(四)

已有 2861 次阅读 2017-7-14 10:1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牧野之战

牧  野  之  战

扶  兰


                            四、武王

在牧野之战这个故事中,妲己是毫无疑问的女主角。

男主角却有两个:纣王与武王。

或者更确切地说,男主角有三个,纣王与文王父子。

本来是想将妲己和纣王作为男女主角来写的,还想过将他们两个与项羽和虞姬、吕布和貂婵合起来写。这三对著名情侣的相貌性情、事迹命运,可不是像前世今生?

但是对于纣王,前人已经写得太多。

至于文王——当时称为西伯,给人的印象是老谋深算。据说《周易》就是文王被纣王囚禁时写出来的。

那样奇幻莫测、洞察天机的一本书,作者的心智该是何等深沉?

正因为此,文王的形象反倒比较单一,没有多少可以深挖的东西。

武王给人的印象是勇武,牧野之战的军事胜利者。

但是,慢慢揭开他的面纱吧。

这个人甚至比今人较为熟悉的纣王更叫人感兴趣。

他是比纣王更有意思的男主角。

[  西伯死了。

这个消息在朝歌掀起了层层巨浪。

西伯为姬姓,是西方诸侯之长,多年前迁到姜原时,还只是一个小小部落,得益于与姜姓的密切关系,也得益于他们精良的农艺,一代代兴盛起来,直至殷商王朝不得不正视他们的强大,赐号“西伯”。

因为姬周的强盛,朝野之间,很早以前就开始有传言说,姬周有夺取天下的野心。

这个传言,在西伯出兵灭掉邻近的小国“黎”时,高涨到了极点。

虽然纣王不以为意地回答:“我命在天,天帝护佑,西伯又岂能撼动分毫!”

但还是将西伯姬昌召来朝歌。

西伯闻召即来,谨遵商王号令,已令纣王生出好感;而西伯进一步辩解说,黎国残暴,动辄侵凌周边邦国,姬周身为西伯,不能不代商王加以惩戒,对黎这样不遵法令的邦国,非灭国不能严惩。

西伯没有当场被杀,而只是被囚了起来,以此震慑姬周。

囚禁多年之后,纣王终于放回了西伯。

这其间西伯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处死,次子姬发成为了继承人。]

伯邑考的被杀以及姬发被立为继承人,是不是纣王放回西伯的条件?

西伯的正妃,都说是文姜;但是,帝乙归妹——嫁妹与西伯,殷王室的公主,怎么可能屈为侧妃?所以文姜的正妃地位,很可能是周人后来加上去的。

姬发的生母,是文姜吗?

虽然不少史书都这样说,还振振有词地记载着文姜是如何进行胎教才得以生下武王这个圣君,但其中实情,的确可疑。

武王伐纣时,曾经说,周取代商,是天帝“改厥元子”,某老先生考证说,武王这个宣传战的口号的核心含义是:天帝选择外孙来代替孙子统治人间。

也就是说:武王是天帝的外孙,纣王是天帝的孙子。

在殷商之际,直到周初,天帝一直被视为殷人的祖先。

殷人是非常重视母系的血统的。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规模最宏大的,是商王祭祀其母的“司母戊大方鼎”、“司母辛大方鼎”。

孔子曾经感叹:殷人亲亲,周人尊尊。

父道尊,母道亲。

在殷王朝的大半时间里,实行的是偏向于母系血统的兄终弟及而非父子相继,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武王伐纣时,那么多殷商贵族倒向武王,除了对纣王的不满之外,是不是也因为,武王的母系血统同样来自天帝——殷人的祖先神,从而使殷商贵族们在选择武王时,心安理得?

伯邑考的生母,很可能是文姜或其他邦国的女子——史载文王百子,他们的母亲娶于诸多邦国,文王以此来扩大联盟;但是地位最重要的儿子,无疑只能是由姜姓或是殷商公主所生。

纣王杀掉伯邑考,为的就是保证殷商公主所生的姬发的地位?

从而保证姬周继续效忠于殷商?

很有可能。

[  多年以来,西伯是投射在殷商王朝上的阴影,除了傲视天下的纣王,谁都不能忽视西方那个一天天壮大的邦国。

现在,西伯终于死了,即位的是殷商公主的儿子姬发。

殷商贵族们都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派出规格极高的吊唁与祝贺使团。

这个使团中,有纣王的长兄微子启,族弟伯夷、叔齐,以及少师胶鬲。

姬周的都城,当时在岐阳——岐山之阳。

后世所称的“凤鸣岐山”之地。

周人大多是朴实的农夫,岐阳的城池房舍,远远不如朝歌壮美。

空中没有朝歌城里那无处不在的酒香。

周人对殷人酗酒的风俗是深恶痛绝,所以在邦内严厉禁酒,无喜庆之事,三人以上聚饮,即为犯法。

岐阳城的面貌,与周邦的农夫一般朴实无华。

伯夷、叔齐不由得感叹:“唉,周人颇有上古先民的淳朴之风啊。”

恍然便是他们理想中的上古之邦。

姬发亲自在宫门外迎接使团。]

姬周是何时称王,今人尚无定论。

姬发号为“武王”,主要是因为他的赫赫武功——牧野之战。

不过也可能因为他的确具有刚烈如火的特性。

要知道,武王是次子。很多家庭中的次子,都是诸子中性格最刚烈不驯的一个,最典型的,如李世民、杨广。

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对将士的训词,杀气腾腾;他为周师选择的服色,是如火如荼的大红色。当得起一个“武”字吧。

饶有趣味的是,作为次子的纣王也是这样的性格。

毕竟是表兄弟啊。

至于武王的外貌……

李世民的外貌,是极其威武的,据说胡须硬得能挂住两张弓,发起怒来,面色紫涨,即使是那些身经百战的大将们也战战兢兢、不敢轻捋虎须。长孙皇后为此劝他在上朝时尽可能和颜悦色,以免大臣们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这两个人的性格、经历、政治观点包括军事才能都很相似,不妨将武王的外貌设置成李世民那种类型。

威严不可犯,同时又具有一种礼贤下士的气度。

[  微子启等人,说起来还是第一次见到姬发。

在姬发的身上,他们仿佛又见到了殷商前代贤王那种威严勇武而又开明睿智的形象。

这种形象,他们在纣王的身上,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

如今的纣王,在他们心中,恍惚便是那尊嗜血的饕餮,尊贵、狞厉、聪敏而又可怕。朝野上下,除了他信任的那些人,即使是有辅相重任的太师和少师,都已经无法影响他的任何决定。

殷商宗亲,更被他视为一个个潜在的威胁者与反对者,大加防范。

不是不令他们感叹的啊。

丧事办得很隆重,礼仪周全。

但是陪葬的只有器物和牲畜,没有奴隶。

西伯的三子姬旦(后世的周公)似乎看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低声解释道:“西岐与大商风俗不同,已经多年不许杀奴殉葬或是祭祀,以免有伤上天好生之德。”

在周人的心中,天帝是仁慈而又公正的神祗。

而不是嗜血的厉鬼。

微子等人相顾无言。

他们久居高位,洞察朝政,至此不能不开始想到,四方邦国都在指责商王收容逃奴,殷商贵族们虽然不太赞同纣王的这条法令,但是奴隶短缺,无论征东夷还是维持朝歌城的正常生活,都只能依靠这种办法。

殷人世世代代杀奴陪葬、杀奴祭祀的风俗,是不是造成奴隶的短缺、迫使纣王不惜与天下为敌、收容逃奴的原因呢?

周人向他们这些殷商宗室亲贵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

比起朝歌来,在这个世界中,充溢的是一种光明、温暖的气象。

朝堂之上,执掌大权的,是姬发的各位叔伯兄弟。诸多大事,姬发都会与他们商量着酌情办理——至少使团眼见的情形如此。

姬周对姬氏血缘的信任,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王朝。

更区别于纣王。

还有朝野之中宽厚雍容的那种气氛。

因为无孔不入的恶来的存在,朝歌城中,人人自危,生恐自己的言行不当,被恶来刺探了去,成为炮烙柱上的下一具焦炭,早已经感受不到这种气氛了。

纣王满意于恶来的效率以及他带来的朝堂的安静。在王叔比干因为阻挠再伐东夷被杀之后,不但没有人胆敢当庭辩驳,就是私下里也不敢贸然议论。

却不知道,在静如死水的朝歌城中,已经潜藏着地底的烈火。

葬礼之后,周人在朝堂之上设宴款待上邦使团。

周人的乐舞,带着同样雍容浑厚的风格。

姬旦说道:“这是乐官仿效桑林之乐创制的新舞。不过桑林之乐乃是殷王之乐,西岐不敢僭用,因此削减了不少。各位上邦使臣,还请不要见笑。”

微子等人只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良久,微子答道:“朝歌之中,已经许久不见桑林之乐了。”

盛行的是妲己使乐官师涓所创制的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虽然很多朝歌人都认为,这样的乐舞更赏心悦目……

坐在主位上的姬发,声色不动地看了他们一眼。

使团在岐阳一直呆到微子自己都觉得不便再呆下去。

他们对姬周的了解越多,心中的感叹就越深。

现在终于要返回朝歌了。

临行前夜,姬旦派人将少师胶鬲请到了一处侧殿。

秋风萧瑟,庭中落叶翻飞,胶鬲走过落叶时,心中不由得升起莫名的紧张。

侧殿内等着他的,究竟是什么?

领队的武士,在他踏入侧殿后便掩上了殿门。

火光之中,姬旦站在殿中迎候他。

姬旦的相貌比较温和,而且有一种极为诚恳、令人一见之下便生信任的气质。

胶鬲的心忽地安定了下来。

这样的人,应该是可以信任的吧?

姬旦请他坐下。

殿中只有他们两人。殿外的风声,更衬得殿中寂静。

姬旦向前倾身,望着他的眼睛说道:“我今晚是奉王兄之命来见少师的。如果少师肯相助于我姬周,姬周誓不相负,将为少师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胶鬲脑中“轰”地一响。

殷商公主的儿子,已经称王的新任西伯,终于伸出手来攫取天下了。

第一步便是向他这样的殷商重臣提出这样的诱惑。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在那个世卿世官的时代,要想越过自己家族所属的官阶,也只有这样的机会了。

还有随之而来的财富……

这样简单直接,但是又这样有效的诱惑。

姬旦微笑着望着他,仿佛看得到他心底的犹豫,随之说道:“我的弟弟召,这时正奉王兄之命在与微子商谈盟约。王兄许诺微子,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津。”

孟津是商汤建国之处。

微子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

胶鬲不敢问,姬周许给向来清高的伯夷、叔齐又是什么样的诺言。

他听到自己无力的回答:“好。”

姬旦满意地站起身来:“兹事体大,我们将歃血以盟,让天帝见证我们的誓言!”

返回朝歌的路上,伯夷和叔齐望着微子与胶鬲时的笑容颇为古怪。

微子率先说道:“周人想必也曾来找过你们,对不对?”

伯夷和叔齐相视而笑。

伯夷答道:“我们没有答应。不过两位请放心,我们也不会阻拦。”

看不惯纣王的,大有人在。

认为纣王最终将覆灭殷商宗室、恨不能将他早日取代的,同样大有人在。

叔齐的笑容里含着隐隐的讥讽:“我倒还从来不知道,姬发居然会这样做。不行正道,专行贿赂;为了保全周人善战的名声,不愿堂堂正正地与我们的王决一胜负,只想着用阴谋诡计取胜。最可笑的是,居然还要歃血以盟,让天帝见证这样的誓言!天下人都指责我们殷商残暴,周人这种不择手段的做法,比我们殷商又好到哪儿去了!”

微子与胶鬲只能尴尬地笑笑。]

武王收买微子等人的情节,包括武王伐纣时的其他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情节,都见于《吕氏春秋》,应当不是捕风捉影的传闻。

以勇武闻名的武王,其实也继承了文王的老谋深算。

只要能够取胜,他是不惮于用什么手段的。

不免又想到战无不胜的李世民。李世民直到临死之前,还要忍不住玩一阴谋:将开国元老李绩(《说唐》里的徐茂功也,归唐后赐姓李,是与李靖齐名的元勋)流放边关。李绩洞察天意,一接到命令,连家都不回就动身去流放地。

他若稍有质疑反抗,李世民只怕都会将他收拾掉,以免继位的新君、性情比较柔弱的李治收服不了这样的臣子。

李绩不敢也不愿反抗李世民,但是最终还是回报了他一把:高宗李治问他,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如何?

李绩回答:此陛下家事耳。

一语定乾坤。

武王必定也是李世民这种智勇双全的人物,否则他如何以三百战车、三千虎贲与四万五千甲士击败纣王号称七十万的大军?

兵者,诡道也。

兵不厌诈。

想必曾熟读易经的武王,深谙其中三昧。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45606-1066266.html

上一篇:牧野之战(三)
下一篇:旧体诗:碧石山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