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23)

已有 2384 次阅读 2012-9-7 10:31 |个人分类:栏目: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博士生, 改革开放, 运动员

——博导、博士生如何聆听伦敦奥运会讲述的故事
文冯长根
 
      我自己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在伦敦奥运会结束的时候,就本文题目所说,谈点感受,供大家参考。
      我是在具有中国特征的公共话语体系的熏陶下,懂得这个世界的。许多时候,我们从体育赛事中听到的故事,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现在看来,比赛就得争第一。得了金牌,与友谊不矛盾,比赛出友谊。再说,你不去争名次,为什么要去参加比赛呢?博士生的身份不同于运动员,但博士生在攻博中也应该有争当世界一流专家的信念——在你所研究的范围内,你得争当第一,争当一流,这个思想,我在以前的主编心语中也谈过。这并不遥远——“遥远”是改革开放前的故事,现在你可以做到。
      从伦敦奥运会看,竞赛不是包打天下,不仅希望看到某个国家在运动场上包揽所有第一不现实,就是希望每届运动会都称霸金牌榜,也是做不到的,从最近这两届看,美国做不到,中国也没做到。在大多数项目上,都是变化频繁,这一届某国是金牌,再一届就是别一国了。如果可用“跑”作为各个项目的动词,那么“交替领跑”是各项运动金牌榜上的最显著或主流的现象。学会以让各国“交替领跑”心态聆听奥运会故事,是值得提倡的。在理工农医各专业博士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其实并不存在“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样的神话,学会在科研进展上以“交替领跑”的心态争夺“第一”,是21世纪科技界领军人物应有的姿态。这个思想,本刊在2009年的《新年寄语》中也谈过。有了这个心态,我们才能在促进科学与技术发展中担当起世界大国的应有责任。
      还有更深刻的故事,在伦敦奥运会上反复讲述着。
      电视技术为我们观看比赛带来了“亦播亦评”的欣赏方式,加上有直播技术,新技术的受欢迎程度,可谓无与伦比——这也恰恰是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的评语。然而,我还爱看看报纸上的有关文章,有些文章走出了现场直播很难避免的“肤浅”现象——说实在的,就是“肤浅”,对于我这个非体育爱好者,也够有水平的了。我看的较多的有《环球时报》,8月9日该报“国际论坛”版刊登了题为“受到不公平时,太豁达了就是装”的社评。该文的起因是“中国多名夺牌运动员受到裁判不公正对待,中国优秀运动员叶诗文遭到西方舆论的怀疑炒作。这些都让中国公众很不舒服。”这样的事好几件,大家都看到了。上述引语的最后一句话说到了中国人想说的意思之一。我爱看该报,就是因为这样的话,在同样层次的别的报(其他公共话语体系)上,不多见。在中国特征的公共话语体系中,一般不说中国人“不舒服”,批评一些人“装”也不会出现。该报对此例举了好几条感受,写得深刻。其中的一条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社评说:“中国这些年一直崇尚‘与世界接轨’,标准都在外面,我们自己只有学习模仿的份。而且我们生怕学得不像。看看最近一两年吧,舆论对国内的很多批评都是对照欧美,甚至中国的铁路都不能比欧美的快。”我觉得社评接着敲给读者的警钟,很令人从有时不大清楚的公共话语体系中,认清某种真诚和直率的道理:“首先欧美不全是对的,第二欧美人对他们自己会比对中国人好,而且他们会在有些时候盼中国人不好,这些我们必须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牢牢记住。”叶诗文等人故事的真正关键在什么地方?该报同一版上刊登的易剑东的文章道出了要害,“在当前,国际体育总秩序和总规则的制定者主要是欧美人,国际体育组织的总部90%在欧洲和北美,其负责人60%以上也是欧美人。”“东方国家要参与奥运会,并力争在其中取得发言权乃至决策权。”同一天,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在其微博上说得更坦白:“如果我是体育总局局长,以后要重点培养世界体育联合会官员,不想当规则的受害者,就得当规则的制定者。”
      体育界的故事如此,实际上,科技界也是相似的故事。本刊在2009年《新年寄语》中,说的就是同样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模式似乎一直是这样:别国的科学家总是‘讲故事’,我们总是‘听故事’,然后复制这些‘故事’。这种情景,理、工、农、医好像都差不多。今天,是到了换身份的时候了。我们不仅应该‘听故事’,我们还应该‘讲故事’。掌握科技领域国际话语权,对于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科技界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聆听完伦敦奥运会讲述的故事,作为一名博导,我愿和大家一起为多培养进入国际科技界的21世纪中国专家而努力。博士生要勇于争当进入国际科技界视野的一流专家,如果你感到你从伦敦奥运会的讲述中的确听出了本文复述的故事。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10028.html

上一篇:2012读者之声
下一篇:科研:走属于自己的“第二条路”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