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浓烟”后边的思虑

已有 2487 次阅读 2013-3-31 14:46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环境, 空气污染

文/尹传红

      2013年1月中旬,中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雾霾天气,33个城市空气严重污染。新华社报道称,其“范围之大,污染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多年罕见”。1月27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本月第四次霾黄色预警。伴随着又一次出现的雾霾天,北京市空气质量再度降到“重度污染”。这是2012年初开始公布PM2.5值以来,北京市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一次。
      “‘毒雾’面前我们都应该反省。”有媒体这样告诫。
      反省什么?空气污染,人人都是受害者;然而,又该由谁承担责任?
      “关于环境卫生问题我们总是在消极地等待,要一直等到问题出现以后——直到要统计死亡或患病人数时——才开始采取行动避免伤害的发生。甚至到那时还不行动起来。”这是美国公共卫生专家、环保斗士Devra Davis在其著作《浓烟似水:环境骗局与环保斗争的故事》“前言”写下的一段话。该书阐释了现代工业空气污染对环境和公共卫生所产生的影响,其中记录的几个特别事件及其思考,对今天不无启示。
      1948年10月26日早晨,烟雾封锁了Davis的家乡、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一个凭借金属制造业和钢铁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的小镇。起初,汽车和卡车还可以打亮前灯缓缓而行,但正午后,驾驶员再也看不清街道的情况,交通陷入瘫痪。2天以后,烟雾变得黏稠起来,成了静滞的黏结体,空气中开始出现令人作呕的味道。接着,小镇上许多人得病和倒下。
      尽管这场致命的烟雾后来催生了一个主要研究人体暴露于污染空气中的影响的全新学科,但导致多诺拉灾难的致命物的来源当时却没有得到确认。有人归罪于突然恶化的天气,声称这“只是一次性的大气偶然事件”;还有人认为缺乏空气污染造成伤害的确定性证据,并以此证明当地空气的安全性。甚至,10年之后小镇的死亡率仍远远高于周围城镇时,也没有人试图把这些死亡与烟雾或经常提到的空气质量联系起来。不过,这场灾难的一个遗产是,它(多年以后)促成了美国联邦空气洁净法令的出台。
      在多诺拉灾难爆发4年之后出现的伦敦烟雾事件,终使“奇怪的反常天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替罪羊的角色。这一举世瞩目的“壮观景象”发生在1952年12月初,其灾难性后果让人无法忽视:1周之内就死了4703人,而前1年伦敦同一时期的死亡人数是1852人。一开始,政府官员不愿承认这么多人突然倒毙是因为呼吸了肮脏的空气,还有人将其归咎于所谓的异常流感。
      后来确信,导致烟雾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电厂和家庭燃烧煤炭、汽车排放尾气。这场灾难,实际上也是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污染控制的后果。有鉴于此,英国第一次开始采取严厉的污染控制措施:1954年伦敦市通过了一部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1956年英国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依据相关立法,伦敦市采取了关闭市内发电厂、强制提高烟囱高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污染处罚力度等措施。不过,由于伦敦的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英国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并没有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1962年还发生过一次更严重的烟雾事件),但在1962年之后,伦敦再没有出现过那样大规模的烟雾。
      该书表明,其实早在1977年,环境卫生研究的先驱者就已掌握了各国20世纪60年代人员死亡和空气污染信息。这10年期间,在吸烟者比例接近的不同地区,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这些信息比以往更详细地证明了空气污染和不良健康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环境卫生学家还发现,对健康来说,连续几天的低污染空气,比偶尔出现的高污染空气更糟糕。
      可是,环境卫生方面的科学研究,一直以来却处在一种尴尬且难以作为的境地:“我们不能说某人的疾病是某天暴露于某种化学品引起的,我们所能确定的是:如果环境中不存在某种或某类化学品,就有一定比例的病人可能原本保持健康,一定比例的死者可能仍然活着。……如果工作地点和环境中存在危险物,被视为符合科学的安全做法是一言不发,坐等直到能够清楚地证明这些危险物确实能致病为止。如果我们整理不出关于毒素的有害影响的可靠统计证据,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持这种影响机制,标准的做法是声称自己不知道这种毒素是否有害。缺乏伤害的相关证据——即使是没有收集证据——都成了不作为的理由。”
      如今,对区域性污染和全球污染给健康所带来影响的认识已越来越深入。在公共生活的许多领域,也都承认这样一条原理:不能等到建筑物或桥梁快要倒塌时,再来对其加固并检查其安全性;也不能等到船快沉没时才需要救生服。诚如戴维斯所言,现在要做出明智的选择: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将会冒多大的风险和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来改变这些污染源。她驳斥了这样一些“歪理”:一个肮脏的世界是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代价。而那些不愿意改变污染源的既得利益者,就常常引用这句华而不实的话,作为其不负责任或推卸责任的借口。
      《浓烟似水》以细腻、精致的笔触,讲述了低浓度污染物与慢性健康问题的联系,如何最终成了迫使美国工业发生重大改变的理由。令人震惊的是如下这些事实:不得不过了许多年才采取行动;重复发生了多少同样严重的后果;一些污染行业人士在反对接受事实上是多么的冥顽不化、厚颜无耻;收买专家以拖延和阻碍能够推进治理行动的重要研究是多么容易;在采取必要的行动之前有多少人因此患病和死去。在美国,由于时有经济势力扮演幕后黑手,以致(争论)多年之后,才出现治理机动车排放的法规。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75556.html

上一篇:最高科学技术奖彰显中国实力
下一篇:2013-0506期读者之声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