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客观性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已有 3017 次阅读 2013-5-12 15:41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文/孙红霞

     关于科学本质的探究,在实证主义那里侧重的是对科学理论内部结构的静态分析和重组,这是一种纯形式、纯归纳、纯累积式的思辨,形成了“无人的哲学”。由于社会中各种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对科学动力学也开始由内史研究转变为外史研究,由此,西方科学认识论出现了从对科学知识静态结构分析到对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考察的理论转向。批判理性主义开创者波普尔(K.Popper)运用系统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动摇了实证主义基本原则。为缓解实证主义遭遇的困难,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库恩(T.S.Kuhn)把科学革命中的“范式转换”理解为“信念(仰)转换”,在这种掺杂了各种外在因素的格式塔转换的前后,加入人的主观性要素。库恩在突出文化背景地位的同时走向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自实证主义到批判理性主义再到历史主义对科学本质解释的左右摆动,引发哲学及诸多领域对科学理性、价值和客观性进行重新检视和诊察。正是在观念范式发生松动的背景下,“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从建构主义和相对主义视角出发,分别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激进生态主义等多个维度,开启了科学的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进路。

     《科学的文化多元性》一书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维度出发,着力批判“欧洲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将传统科学观在中立性立场上的客观主义称为“弱客观性”,而将从特定立场出发共同看待主体和客体者视为真正的客观性,即“强客观性”。此外,该书还从后库恩建构主义视角质疑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阐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现代科学在内的知识体系成为地方性知识体系的问题。透过该书可以发现,哈丁试图解决传统科学哲学问题的方式,是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背景下,以相对主义、建构主义视角对客观性和价值中立进行批判及改造,这为我们重新认识、理解科学本身和传统科学哲学的根本原则、本质要素提供了可供思考的空间。

     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思想是西方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2个基础论题。针对这2个论题,哈丁提出以“强客观性”代替“弱客观性”,引导人们再次将注意力转向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讨论。那么,应该如何在多元主义视野下来看待它们呢?

     首先,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是存在的,并且不能以任何借口取代或取消。因为,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是科学的固有原则和本质要素,所以它们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是不能被降级或抹杀的。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家探索真理并不是完全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科学理论系统具有自主自足的发展规律。李醒民对此作过精辟论断,在他看来,受外在因素影响的科学探索活动并不构成对科学事实和理论客观性的否定。另外,科学的背景假定或科学预设虽然包含主观性因素,但它们并不足以抗衡客观性,更无能为力把客观性从科学理论中排除出去。社会文化与境对科学理论客观性的影响是相对的、有限的,知识和理论的与境性质无法摇撼其客观性的基础。因此,科学客观性和价值中立在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为依据,否定客观性和价值中立,从其出发点和目标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批判的过程中没有对科学本身与科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做出区分。忽视了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这一事实,过分强调科学活动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后果,夸大与境、背景假设和情感经验等对科学实践的作用。这显然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不符。但是,传统上过度强调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无视社会环境对科学的作用也是与实际不符的。在这个意义上,“强客观性”本身的提出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因此,既要坚持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也要看到科学活动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一面,用更为一般的话来说,就是要适当有度地看待客观性和价值中立,“弱客观性”和“强客观性”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对科学做出更为合理、公正的判断。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对传统科学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为寻找建设性的“科学的文化研究”之路提供了参照。

     总之,透过该书可发现,哈丁探索的意义在于:① 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以充盈的、多元视角的批判性解释,拓展了对客观性的认知范围。然而,其讨论中对科学本身和社会环境有含混之处。因此,要正确看待客观性和价值中立,必须区分科学本身与科学所处的社会环境2种条件,而不能将2种条件混为一谈;② 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从反本质主义角度对传统上过分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做出了修正。在哈丁看来,这种反认识论的目标不是试图把所有的一切整合到一个最理想的知识系统中,因为这种做法显然会丢失各种相互冲突的认知、道德、政治上的兴趣或利益、话语资源等。这种“边缘认识论”遵循效用原则,而不为达到对世界的惟一完美表述,即为那些需要科学的人的不同目的去寻找一套最好的科学地图,而不是一张能给任何人提供最详尽指引的巨大地图。哈丁的这种批判性反思,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可替代性认识论图景。然而,有些女性主义观点则矫枉过正,将“男性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作为与传统科学相抗衡的对立面,甚至从批判工具理性、科学万能论走向了批判科学自身及其核心要素,从而倒向反科学-主义。因此,对走向极端的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代表来说,如要回归到理性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方向上来,只有从多维视角出发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才能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也才能充分认识、预计和估量科学的误用、滥用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责任编辑   陈广仁)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6909-689167.html

上一篇:呼唤外星生命
下一篇:2013-10期读者之声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