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mi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nmingduan 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博文

农村的瓦解

已有 687 次阅读 2024-5-16 08:52 |个人分类:地理观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爸爸今年还是在家种地。五一那天,二伯回老家去帮他一起插秧,结果在水田里摔了一跤。下午不敢再让他下地,毕竟快70的人了,好在那一跤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前两天跟同事聊起老家的农业、农村。现在我老家的农村基本没有多少人了,更不要说年轻人。

我突然发现,农村社会真是彻底瓦解了,现在剩下那几个老人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农业的“社会”。为什么呢?有些活动是需要一定人口规模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比如,农村最典型的农业活动是种田,耕田是基本内容。我们那里的稻田,有一部分是干田,也就是望天田,冬季种油菜或者小麦。插秧前需要引水灌溉。但是农村多数地方没有固定的灌溉措施,也常常缺乏水源。怎么办呢?等!按照生活经验,一般插秧的季节,会有暴雨,一场暴雨下来,满沟里涨水,水源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还需要两个方面的力量,一个是抽水。我醒事以后,一般已经开始用电动机或者柴油机来带动水泵抽水。另一个是耕田,人耕地显然来不及,速度太慢,通常是用牛耕地。各家各户的干田数量有限,但是大家都要赶在下暴雨后的一两天——尽量在一天之内,完成耕田。这样既能保证不会因为水田的水流走而缺乏水源,也能保证不误农时。

但是抽水机和耕田的牛,一年到头利用率是不高的,主要就是那几天使用。所以并非家家户户都备有这些东西。一般一个20多户的生产队,大约2-3户人家养牛,或者备有抽水机。到了下雨的时候,这些家庭就连轴转,给各家各户抽水、耕田。当然也挣钱。但是一年差不多也就这一个时间集中挣点钱。

现在农村人口少了,种地人少了。原来养牛或者置办抽水机的人家可能已经不再种地,剩下的种田户,要么自己置办抽水你、养牛——但是这样成本很高,利润太低;要么全凭人工一双手劳动,这样劳动效率会很低。这样的结果使得农村种田更加不易。

其实在我尚在读初中的时候,农村已经出现了小型的手扶式耕田机械(汽油或者柴油带动)。当时农民们觉得,小型内燃机驱动的耕田机器会泄露或者释放废油稻田里,会影响土地质量。另外可能也还有一个经济成本问题,所以指导我读大学离开村庄,我们那周围也并没有多少小型农机的使用。 

但是,事情总不是绝对化的。也还是有一些器械逐渐地在农村普及开来,比如稻谷的脱壳机、玉米粉碎机等。小时候(90年代初及更早时期),差不多一个生产大队(相当于一个行政村)才有一个加工坊,负责处理稻谷脱壳、玉米磨面等工作。后来,慢慢滴农户自家开始买。比如我家到2001年左右,买了一个脱壳-磨粉的一体机,电动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再弄忙的季节回老家去,估计家用手扶式的汽油耕田机器,一个村也会有不少。

不过,差不多也就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我们那里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后来变成进城买房。绝大部分家庭放弃了农村的土地,机械化设备也就没有必要了。

大概十年前,省地理学会,我听一个来自内师的老师做学术报告,他讲要发展小型农业器械。那时候我觉得似乎没有必要,那玩意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太大。今天想起来,人家的观点是对的。倒是我,太肤浅了,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了。

农业设备的使用和推广,需要农业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

其实,很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才能维持下去。比如,过去农村的赤脚医生(人医生)、猪医生、骟猪匠、农村跳神的人、风水师傅等等,他们的非农业生活,也需要一定规模的农村人口才能的以维持。现在农村没人了,他们也就失业了。农村的小学其实在更早的时间因为老年教师退休、学生规模缩减,而遭到裁撤。现在农村已经没有学校了。

农村社会去过的生活环境、公共道德等,也都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聚居才能的以维持。比如有一年,生产队里的堰塘里夜里有人偷鱼,附近村民一吼,全生产队的人都围过去,偷鱼的人被围得不能上岸。结果那一年让偷鱼贼帮我们免费捕鱼,过了一个热闹的年。这是我记得的小时候最热闹和最传奇的事情。这种一家有难、全队帮忙的情况,何其和谐?现在农村人少了,哪家遭了贼,喊破嗓子也没人应。因为人少了,没有人可以应;或者因为人少,比贼还少,不敢出头。今年开年不久,我隔房一个堂弟家里养的狗被人偷走了,根本找不到线索。调了马路边几个监控,大概看出是个什么车进来偷的,但是到哪里去抓呢?报警吧,还不够立案条件。但是类似这种外地人(外村人)区村子里偷鸡摸狗的事情,其实比过去多多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16370-1434285.html

上一篇:遥感影像如何表达难民聚集?
下一篇:故事里面的句式结构

10 宁利中 刘进平 汪运山 杨卫东 朱晓刚 尤明庆 杨正瓴 崔锦华 王安良 孙南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