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shaos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shaoshi

博文

王少石论大写意、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转型后的近现代大写意

已有 5369 次阅读 2022-11-9 11:01 |个人分类:王少石文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王少石论大写意、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转型后的近现代大写意

 

01百岁画师萧龙士 ( 1889—1990).jpg


按:安徽省合肥市亚明艺术馆20221111号上午举办:“名城之韵——2022本土艺术名家专题研究展江淮大写意画派代表画家四人展:王少石、王守志、周彬、萧承震,故本博推出予以往研究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转型后的近现代大写意等学术文章六篇。拙著《大写意三字经》已于单发。

 

 mmexport1667919929988.jpg

01名城之韵 江淮大写意画派四人展 (1).JPG




宣传 (3).jpg



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


□王少石

 

文人画中的大写意不仅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大写意绘画与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是世界处于同一时间段,而在美学意义上具有某些相似性、可比性的东西方绘画之代表。由于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两位写意大师的艺术创造,使大写意绘画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吴昌硕、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绘画的两座高峰,已是不争的事实。

萧龙士(1889—1990)曾经受到吴、齐的直接教诲,并得到他们的称重。吴昌硕在其《雁来红》上题曰:“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齐白石初见萧龙士之墨荷,惊叹道:“好,好画,大手笔,大手笔啊!”并数次为其作品题字,倍加赞扬。题其《荷花》曰:“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题其《西瓜》曰:“画瓜无多人,画能有如此之工者,龙士外,恐怕更无多人也。”先生虚心好学,豁达大度,为追求艺术而寻师访友,结交了现代中国画坛一大批优秀的书画艺术家。林风眠称先生之作为“艺术之光”;潘天寿誉先生为“江北第一画家”。1946年,先生在南京举办画展,陈之佛、张书旂、傅抱石联名评介:“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潜心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笔落墨,辄饶奇趣,于二届全国美展,读其所作,心窃慕之。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数帧,神姿飒爽,笔力伟健,有八大风格,盖正不流平板,奇不入险恶,于狂怪中求理,于卤莽中求笔者矣。”萧龙士与之交往最深的是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解放前,萧县为徐州所辖,李可染是徐州人,二人是同乡,1921年相识以后,遂成莫逆之交。1949年由李可染引见,先生拜谒白石老人。后由许麟庐先生置备家宴,邀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作陪,给白石老人行弟子礼。萧、李、许是齐白石门下的结义兄弟,萧老居大,李老居二,许老居三,此乃画坛之佳话也。愚以为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大写意花鸟能与潘天寿抗行者,唯萧龙士、李苦禅、许麟庐三公而已。

萧龙士主张“作画必先立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一生刻苦敬业,朴素节俭;为人厚道,忠孝仁义;严于律己,以诚待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慕名利,爱国爱民。先生所走的是一条通过实现人品与艺品的完美结合而独树一格的艺术之路。由于受到徐渭、朱耷、石涛、“扬州八怪”和吴昌硕、齐白石的影响,其作品具有文人画的书卷气;因为长期扎根农村,具有劳动人民的本色与气质,其作品于温雅的书卷气中又含有纯朴的的乡土味。虽然人们乐于称道,萧龙士的代表作是被李苦禅称为全国第一的兰草和独具个性的墨荷,但是还应看到先生许多题材的绘画以及书法,其风格是完全一致的。百岁前后所作兰、荷等,线如屈铁,墨似陈绍,远看如芜湖铁画,近看则浓淡干湿,韵味无穷,是入化境也。晚年的行书,点划狼籍不失规矩,奇侧变化而有准绳,笔意凝重,骨气深稳,进入人书俱老、归真反朴的奇妙境界。

萧龙士凝重雄浑、醇厚质朴的风格与其敦厚正直、豁达大度的人品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洋溢着苍朴之气,使人感到朴之极、厚之极、苍之极、润之极、纯之极,令人玩味不尽,是一种阳刚之美。萧龙士是画史上人品与艺品完美结合的一代典范,其大写意是对吴昌硕、齐白石大写意的继承与发展,为大写意绘画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所以赢得了社会各界普遍的赞誉,被称之为德、艺、寿齐辉的一代宗师。

先生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近50年。1926年,先生曾与王子云、李可染共创徐州美术学校,并任国画系主任。1955年,定居合肥后,因其德高望重,门下弟子众多。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名重当代的书画家。1990年2月8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萧龙士追悼会时,都提到先生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江淮大写意画派,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合肥为中心,活动于江淮地区。画派成员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多为长期活动于江淮地区的萧龙士弟子及再传弟子。画派的总体风格是豪放质朴的,以大写意、写意为特征,重人品与艺品的结合,重传统,重师承,重创造,重生活,重笔墨意趣,是一个书画兼善的画派。现将画派的主要成员简要地加以介绍(成员依据近期举办的萧龙士师生作品展,并以画家生年为序)

萧龙士(1889——1990)(略)

 正(1925——)安徽省萧县人,幼从舅父萧龙士学画。擅大写意花鸟,于平稳中见灵动,从淋漓处出秀美;工行书。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张建中(1928——)山东省高密县人,原名新露,字润华。与萧龙士为师友关系。擅山水和大写意花鸟,风格厚重质朴;工行草书。国家一级美术师。

郭公达(1931——)江苏省丰县人。早年从萧龙士习画,后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擅山水,温厚华滋,气韵生动。早年画人物。安徽省美术家协分名誉主席、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丁培生(1936——)安徽省怀宁县人,号雪庐。萧龙士弟子,擅大写意花鸟,清新温雅,质朴自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特邀书画师。

韦书林(1936——)安徽省肥东县人。萧龙士弟子,擅大写意花鸟画,厚重质朴、苍劲雄强。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特邀书画师。

 健(1936——)江苏宿迁人。萧龙士弟子,擅山水、花鸟,墨气淋漓,意境清新。安徽省文史馆特邀书画师。

欧阳龙(1938——2000)安徽省萧县人。萧龙士、李苦禅弟子,1960年毕业于皖南大学艺术专科。擅大写意花鸟,雄健苍润;工草书。徐州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少石(1940——)安徽省宿州市人,号睡庵、石叟。萧龙士、许麟庐弟子,并向李苦禅求教。1964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擅书、画、篆刻,风格沉雄浑厚,苍劲古朴;工诗文,精鉴赏,富收藏。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王守志(1941——)山东省枣庄人。萧龙士弟子,1991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擅花鸟、山水、人物,豪放洒落,意境清新;兼工书法、篆刻。合肥市书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横(1941——)安徽省萧县人,萧龙士弟子。1964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擅大写意花鸟、书画理论,风格朴厚苍润。淮北市美协主席,安徽省美协理事。

  彬(1942——)安徽省无为县人。萧龙士弟子,曾从林散之学书。擅大写意花鸟、山水,稳健苍拙;工行草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书画院副院长、合肥市书协主席。

萧承震(1942——)安徽省萧县人。萧龙士之子。曾向李苦禅、李可染、许麟庐、齐良迟请教。擅大写意花鸟、山水,笔酣墨润、厚重洒脱;兼工行草书。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萧龙士艺术研究会会长。

周本信(1942——)安徽省蚌埠市人,字默龛,号周黑。萧龙士弟子,1967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美术系。擅大写意花鸟,稳健苍朴,厚重丰满;兼工书法、篆刻、能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炭部淮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徐志兴(1942——)安徽省萧县人,幼从舅父萧龙士学画,又求教于李苦禅、许麟庐。擅大写意花鸟及书画理论,厚重饱满,苍拙朴茂。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葛庆友(1944——)安徽省萧县人。萧龙士弟子,16岁考入安徽省艺术学院美术系,受教于张自申、吴栋梁、郭公达、孔小瑜诸师。擅山水,兼攻花鸟、行书,以花鸟笔法画山水,苍润生动,灵秀质朴。安徽省书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薛志耘(1945——)安徽省萧县人,号耘翁。先后师从郑正、萧龙士、李苦禅、许麟庐。擅大写意花鸟,笔墨酣畅,洒脱灵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另有李碧霞、萧承霭、朱宝善、王庆彬、萧志远、潘克强、朱力、王家琰、沈力、张松不能一一概述也。

今年为了纪念萧龙士先生诞辰120周年,安徽省政协、省民盟、省文联、省文史馆、省美协、省画院、萧县人民政府、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徽派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举办系列活动。举办以萧龙士为首的江淮大写意画派作品展,同时印行作品集,是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因展览、刊行在即,对江淮大写意画派作品的介绍是十分简要的,很难尽如人意。希望有更多的同道对江淮大写意画派加以研究,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一画派的了解会逐步清晰起来。

                          2009年10月24日于合肥百宋斋


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系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11 《江淮大写意——萧龙士师生作品选》的序文,此乃第一篇较为全面的研究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的文章

 

 



萧龙士~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


□王少石


萧龙士先生,原名品一,字翰云,1889年5月16日生于安徽省萧县,1990年元月17日仙逝于合肥,享年103岁,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寿星。先生生前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省政协书画室名誉主任、省书画院名誉院长、省文史馆馆员、省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常务委员。先生给社会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及精神财富是很值得加以研究的。

萧龙士的大写意花鸟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画的范畴。大写意不仅在传统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中国大写意绘画与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是世界处于同一时间段,而在美学意义上具有某些相似性、可比性的东西方绘画之代表。由于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两位写意大师的艺术创造,使大写意绘画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吴昌硕、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绘画的两座高峰,已是不争的事实。

萧龙士曾经受到吴、齐的直接教诲,并得到他们的称重。吴昌硕在其《雁来红》上题曰:“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齐白石题其《荷花》曰:“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题其《西瓜》曰:“画瓜无多人,画能有如此之工者,龙士外,恐怕更无多人也。”

萧龙士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百年沧桑,始终改变不了先生用书画艺术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真、善、美的坚定信念。

萧龙士的故乡,宿州市所辖之萧县地处淮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处。淮海地区民风淳朴,文化源远流长。清乾嘉年间,“扬州八怪”崛起之时,萧县的“龙城画派”名震徐淮。现代著名艺术家王子云、刘开渠、李可染、朱德群、王肇民等都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先生自幼受到故里文化之薰陶,在启蒙老师朱学骞、苗聚五的指导下,走上了艺术之路。后来外出求学,寻师访友,其艺术受到南吴(昌硕)北齐(白石)的影响最大,可谓融会南北而独树一帜也。

先生虚心好学,豁达大度,平生结交了现代中国画坛一大批优秀的书画艺术家。吴、齐之外,尚有王一亭、于右任、叶恭绰、黄宾虹、沈尹默、刘海粟、潘天寿、林风眠、吕凤子、王个簃、朱屺瞻、林散之等。林风眠称先生之作为“艺术之光”;潘天寿誉先生为“江北第一画家”。1946年,先生在南京举办画展,陈之佛、张书旂、傅抱石联名评介:“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潜心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笔落墨,辄饶奇趣,曩于二届全国美展,读其所作,心窃慕之。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数帧,神姿飒爽,笔力伟健,有八大风格,盖正不流平板,奇不入险恶,于狂怪中求理,于卤莽中求笔者矣。”由此可见,先生在当时的画坛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和一定的影响。

萧龙士与之交往最深的是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解放前,萧县为徐州所辖,李可染是徐州人,是为同乡,1921年二人相识以后,遂成莫逆之交。1949年由李可染引见,先生拜谒白石老人。后由许麟庐先生置备家宴,邀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作陪,给白石老人行弟子礼。萧、李、许是齐白石门下的结义兄弟,萧老居大,李老居二,许老居三,此乃画坛之佳话也。愚以为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大写意花鸟画能与潘天寿抗行者,唯萧龙士、李苦禅、许麟庐三公而已。

萧龙士主张“作画必先立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一生刻苦敬业,朴素节俭;为人厚道,忠孝仁义;严于律己,以诚待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慕名利,爱国爱民。解放前后,数次举办义展义卖,所得全部捐献赈灾。抗日战争期间,以绘画宣传抗日,积极配合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活动,并把自家的后院作为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在淮海战役的硝烟中,冒着炮火为解放军筹办粮草。1949年,先生为欢庆新中国的成立而作巨幅《皆大欢喜图》。充分说明了先生一贯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前途,所以先生常书“握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先生既豪放耿直,又通情达理,温和敦厚,97岁时书曰:“为人之道,正直为要,合乎物理,顺乎人情,以学生自居,以师长待人。”将自己的立身之道总结出来,书以教后人。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值得深思的小事。1979年8月10日在合肥稻香楼举办安徽省书画院成立大会及全省书画观摩会,与会者数百人,先生是副院长之一。会议就要开始了,应在主席台就座的只剩先生一人尚未就座,此时先生还在台下靠后的地方和我们几位学生坐在一起。主持人高呼:“请萧老到台上就坐。”先生却未听见。我们就告诉他说:“萧老,您是副院长,要到主席台上就座。”老人似懂非懂,连连啊了两声。我们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一次,老人说:“画画就画画呗,还当什么长不长的。”学生们把他扶上主席台,大会便开始了。老人一生淡薄名利,年高百岁书曰:“虚名易得何须得,实学难求更须求。”先生高尚的风操,足令吾侪高山仰止。

萧龙士先生的兰草被李苦禅先生称为全国第一。由于先生长期潜心写兰,功力深厚,笔力雄健,所写之兰极富生机,既朴茂丰劲,又飘逸脱尘,颇多君子之风。先生的另一代表作是荷花,凝重雄浑,亭亭玉立,给人以香远益清之感。我在纪念龙士老人诞辰115周时写了篇《萧龙士先生画荷》,详加论之。

先生的雁来红师法吴昌硕,浓丽多姿,墨色相融,厚重拙朴,寓流逸于苍朴之中,寄豪情于笔墨之外,其格调之高丝毫不减兰荷也,吾尤喜之。余如西瓜、白菜、葡萄、芭蕉等,值得称道者多矣。所画雄鹰、公鸡、八哥、翠羽等极为传神,形态夸张,独具个性,令人玩味不尽。百岁前后所作兰、荷等,线如屈铁,墨似陈绍,远看如芜湖铁画,近看则浓淡干湿,韵味无穷,是已入化境也。

先生书法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老人不以书家自许,80岁以前,鲜以书示人,80岁后,时值“十年浩劫”,画笔尘封,便书写毛主席诗词以应索者,90岁以后,方以书行世。先生早年楷法钟繇、颜真卿,参以虞世南、褚遂良。后习行草,学王羲之、孙过庭、李邕,最喜颜真卿书,学之既久,得力最深。先生书写的内容多为自己的立身体会、长寿之诀及一些促人奋进的古文诗词名句。如“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能吃能睡,能写能画,写写画画,百岁到啦,老有所为,健康长寿。”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书与画的风格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晚年之书,笔意凝重,骨气深稳,表现出一种质朴醇厚之美。先生行书多耸侧取势,横画左低右高,倾斜度较大,而竖画垂直劲立,借以稳住重心,险中求稳,奇而不怪。点画狼籍不失规矩,奇侧变化而有准绳,细读之,百态横生,意无穷尽。老人已经处于无我无物,我即为物,物即为我。超鸿蒙、混希夷的精神境界之中,于是如椽之笔便水到渠成,进入一个熟后而生、归真反朴的奇妙境界了。先生这种人书俱老的境界是书史上不可多见的。

龙士先生的笔墨功力是十分深厚的,先生指出:“国画是要讲究笔墨的,从一开始就得用心悟之。有了笔墨才可以万物写我之情性,写我之思想。故笔墨之道为学之始矣!”1962年秋,我从先生的一个小手稿本上录下论笔墨之“十不”:笔墨要重而不濁、淡而不薄、简而不略、草而不率、轻而不浮、艳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恶、粗而不霸、细而不弱。先生曾对我说:“作画下笔要重,力到,画才显得厚重,厚重才有拙味,才臻佳妙。”“画要有骨骼,更要有血有肉;有躯壳,更要有灵魂。”老人常常教导晚辈:“为人要忠诚老实,作画要朴实耐看,二者都不可矫揉造作。”

萧龙士凝重雄浑、醇厚质朴的风格与其敦厚正直、豁达大度的人品是分不开的。先生所走的是一条通过实现人品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独树一格的艺术之路。由于受到徐渭、朱耷、石涛、“扬州八怪”的影响,其作品具有文人画的书卷气;因为长期扎根农村,具有劳动人民的本色与气质,其作品于温雅的书卷气中又含有纯朴的乡土味。他的作品洋溢着苍朴之气,使人感到朴之极、厚之极、苍之极、润之极、纯之极,令人玩味不尽,是一种阳刚之美。先生的书画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萧龙士是画史上人品与艺品完美结合的一代典范。其大写意是对吴昌硕、齐白石大写意的继承与发展,为大写意绘画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所以赢得了社会各界普遍的赞誉,被称之为德、艺、寿齐辉的一代宗师。

先生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美术教育家,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工作近50年。1926年,先生曾与王子云、李可染共创徐州美术学校,并任国画系主任。1955年,定居合肥后,因其德高望重,门下弟子众多。先生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名重当代的书画家。1990年2月8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萧龙士追悼会时,都提到先生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江淮大写意画派,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合肥为中心,活动于江淮地区。画派成员有明显的师承关系,多为长期活动于江淮地区的萧龙士弟子及再传弟子。画派的总体风格是豪放质朴的,以大写意、写意为特征,重人品与艺品的结合,重传统,重师承,重创造,重生活,重笔墨意趣,是一个书画兼善的画派。

今年为了纪念萧龙士先生诞辰120周年,安徽省政协、省民盟、省文联、省文史馆、省美协、省画院、萧县人民政府、萧龙士艺术研究会、徽派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举办系列活动,表达人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弘扬先生的人品与艺品,学习先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将江淮大写意画派的薪火传承下去。

                           2009年11月28日于合肥百宋斋

(发表于《中华书画家》杂志2010.02期‖作者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齐门三兄弟


—画家萧龙士、李苦禅与许麟庐



□王少石

     

  现代大写意画坛上有一段隹话,即在齐白石众多的入室弟子之中有三人为结拜兄弟,他们是萧龙士(1889—1990)、李苦禅(1899—1983)、许麟庐1916—2011)。李老给萧老写信自称“二弟禅”,许老呼李老“苦禅二兄”,许家子女呼李老为“二大爷”,呼萧老为“萧大爷”。

1949年5月,萧老友朋在北平为其作小本册页,李苦禅《双雀图》题款尚称“龙士先生笑笑。”萧老曾拟八大山人画《鱼》,题有:“1950年除夕作于京华,前二週趋杏子坞行拜师礼,得列齐门研讨国画,蒙齐师循循善诱,茅塞顿开,始知过去三十余年摸索之困也……”。除夕指农历己丑年除夕,乃1950年2月16日,所谓前二週应从2月2日开始,2月4日是农历新年的立春日,萧老拜师的时间可能就在这一天。许老置备家宴,邀徐悲鸿、李苦禅、李可染作陪,给白石老人行弟子礼。白石老人题萧老《老少年》:“龙士为白石之弟子,白石自谓不及也。”萧龙士拜师时已经62岁了,所以齐白石称他为“龙士老门客”。所以结拜的时间,应在萧老1950年2月拜齐白石为师之后不久。



萧龙士,出生于江苏徐州府萧县(1955年归属安徽)萧场村一个殷实的农家,取名品一,字翰云。

萧龙士与李可染(1907—1989)为徐州老乡,1921年二人相识,后结成莫逆之交。1923年,经李可染介绍,萧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常听吴昌硕、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讲学,并随诸闻韵去吴昌硕府上求教,后拜师门下。吴昌硕曾题其作品《雁来红》:“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1949年春,又由李可染介绍,先结识李苦禅,随后拜谒齐白石。齐白石在其《荷花》上题:“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在其《西瓜》上题:“画瓜无多人,画能有如此之工者,龙士外,恐怕更无多人也。”之后又在其《兰石图》上题:“龙士老门客画石能顽,谓有顽气必有灵气,此语诚是,九十一岁白石。”

  1946年萧老在南京举办画展时,陈之佛、张书旂、傅抱石联名评介:“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潜心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笔落墨,辄饶奇趣,于二届全国美展,读其所作,心窃慕之。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数帧,神姿飒爽,笔力伟健,有八大风格,盖正不流平板,奇不入险恶,于狂怪中求理,于卤莽中求笔者矣。”

萧龙士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虽百年沧桑,却本色不变,生活简朴 、清心寡欲。一生节俭却乐善好施,解放前后数次举办义展义卖,所得全部捐献赈灾。抗日战争期间,以绘画宣传抗日,积极配合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活动,并把自家后院作为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在淮海战役的硝烟中,冒着炮火为解放军筹办粮草。先生一贯关心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常书“握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

古语有云:“大德之人,必得其寿”。1987年5月,安徽省政协、省文化厅、省民盟、省文联、省文史研究馆、省美协为萧老举办百岁寿辰纪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萧门弟子和亲朋挚友,云集合肥,为老人祝寿。中国美协、民盟中央、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及省内外各地美协来电致贺。刘海粟为萧翁祝寿诗曰:“漫言七十古来稀,百岁艺坛有画师;遥祝萧翁身笔健,好将造化铸新姿。”李可染书贺寿联曰:“百岁松不老,高艺万古春。”刘开渠题赠《百寿堂》。

  萧老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从20岁在家乡办小学,到67岁在萧县梅村中学退修,47年间除了求学外,全力投入教育事业。1926年与王子云、李可染等创办徐州美术学校。受其启蒙而成名的学生很多。如今江淮地区及淮海地区已涌现出一批萧门再传弟子。萧龙士所开创的江淮大写意画派,在继承文人画,特别是大写意传统的基础上重传统、重师承、重生活、重个性、重创造、重笔墨意趣……

萧老雄浑老辣、厚重质朴的艺术风格,与其敦厚正直、豁达大度的人品和修养是分不开的。萧老67岁以前一直扎根农村,热爱乡土,具有劳动人民的本色与气质,艺术上又受到徐渭、朱耷、石涛、“扬州八怪”等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雄浑拙朴而又不乏文人画的书卷气。萧龙士自12岁潜心写兰,至百岁而不息,功力深厚,笔力雄健,所写之兰朴茂丰劲、飘逸脱尘、极富生机,颇多君子之风,被李苦禅称为全国第一。萧老另一代表作是荷花,凝重雄浑、苍朴丰润、亭亭玉立。百岁后所书《醉翁亭记》,点画狼籍不失规矩,奇侧变化而有准绳,百态横生,意无穷尽。


  二


  李苦禅于1923年秋拜齐白石为师,是白石老人第一位入室弟子。齐白石对李苦禅十分器重。1928年齐白石赠李苦禅《齐白石画集》题曰:“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即可知矣。戊辰六月小兄齐璜记。”1935年题李苦禅《清供图》:“英也过我。”1950年题李苦禅《双鸡图》:“雪个先生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

  李老于1918年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从徐悲鸿学炭笔画,并受益于陈师曾。曾参加“五四”、“六三”爱国运动。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靠夜间拉人力车维持生计,同学赠名“苦禅”。1930年应林风眠之聘,任杭州艺专国画教授。在杭期间结识张大千和盍叫天,并将京剧引进中国画教学之中,与学生一起“粉墨登场”,体会京剧与大写意的相通之处。1934年因支持学生爱国革命活动而遭停聘。回北平后任教于京华美专国画系、华北学院美术系。是年齐白石题其《竹荷图》:“苦禅仁弟有创造之心手,可喜也﹗美人招忌妒,理势自然耳。”北平沦陷,李苦禅断然拒绝伪“新民会”之邀,辞去公职,并参与中共领导的抗战活动。1939年5月14日,被日本宪兵以“勾结八路军”的罪名逮捕入狱,遭受严刑28天而坚贞不屈。1946年被徐悲鸿聘为北平国立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国画教授。

  李老的夫人李慧文在《等到百年后或可留人间——追忆苦禅》中写道:“……1949年暑假时,苦禅被学校改为‘兼职教授’,每星期在陶瓷系教学生画瓷器,共两节课,薪金以小时计算,即每月‘80斤小米’。三个月后调到‘120斤小米’(当时以小米价折合发工资)。1950年暑假苦禅实在忍受不了,喝醉了酒,挥毫用草书写了封长信给毛主席,述说了个人困难处境。因为苦禅曾和毛主席在‘留法勤工俭学会’为同学,故苦禅在极困难的时候便想到了这位老同学。没想到,毛主席很快就派秘书田家英同志到家慰问,并帶着他写给徐悲鸿院长的一封信(1950年8月26日)……便在这年10月,学校即毎月给苦禅的工资增加到‘500斤小米’当时名为‘研究金’。苦禅给毛主席的信,主席在上面作了批示亦转给徐院长了,但在‘文革’中抄徐院长家时,被造反派抄走,至今没下落。”其后李老一直任中央美院教授。

  1951年5月,李苦禅作《草书施人无念》曰:“施人无念,受施无忘,是乃艺家之常。萧龙史(按:借史为士)兄经历过人而天才不逮,但勉励同侪却有起语也;德麟弟天才有余而工力不逮,如晨夕懋懋当不可尺才计也;禅才力参半,年事较中,似可有取处,但嗜酒成癖,作之无当矣。时見(按:读如现)世甲乙,深宜听从受教耳。人生刹那间,酌在薪不传火传耳。岁在辛卯暮春月写于老莲堂(许麟庐先生当年的斋号),诸弟兄当共勉之,励公狂言。”开头一句应是萧老的话,典出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在评价了各人的长短之后李老提出:现在正值春季,最宜去白石老人那里听从教诲了,并感叹人生不过刹那之间,所取者“薪不传火传”,表明要将齐派艺术的火种传留下去。1951年5月,萧龙士曾去京参加全国举办的抗美援朝义卖画展,其作品入选30幅,与之时间正相吻合。

1964年康生、江青在中央美院“城市社教”中“批黑画”,李苦禅等遭受批判。1966年“文革”祸起,李老被以“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关进“牛棚”,遭到批斗、查抄与强迫劳动,为中央美院第一位被当众批斗者。1968年遭两名“学生”毒打,几乎丧命。1970年73岁的李老被下放到河北磁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多次晕倒在田间地头。一九七二年夏,我持萧老的推荐信,晋京向李老、许老拜师求教。恰好此时李老因病回京,在中央美院传达室看门,生活十分艰难。造反派只给李老留下一间房,原有隔壁被造反派霸占了,连说话也要小心翼翼。是年,周总理指示,国务院派人请李老为国家宾馆、驻外使馆义务作画,李老所作计三百余件。却于1974年被“四人帮”打成“黑画家”,再次遭到大会批斗。他的《荷花翠鸟图》有八朵荷花,被诬陷为攻击“八个样板戏”;翠鸟低头觅鱼,被诬陷为“垂头丧气”、“发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名誉,李老特作《初霁图》等舒展胸中之快。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千古不变的思维方式。李老题《江南景物》:“江南多阴雨,故鱼虾丰产而水禽亦因群居之,若鸭凫鹜鹭等等是也。夫水禽与农民无害,所以渔樵亦无有害之者。昔居江南设教,日生活于魚米之乡中,观水禽之动态,芋茨菱荷之生状,夤此多写为图画。庚申冬末八四叟苦禅。”苍鹭、雄鹰、鸬鹚、黑鸡、寒鸦成为他常画的“大黑鸟”,借助“大黑鸟”的艺术形象,用淋漓尽致的笔墨,表现气势与力量。     

  李老认为人的思想行为、事业及艺术创造必须“与天同契”,方能功成业就。这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是文人画思想观念的核心之所在。李老画雄鸡,曾题:“立吾百年,大事之业,亦吉亦利,与天同契。”又题《菊竹鸡栖图》:“把笔无意,逐渐添成,虽意能不笔先,却似是天成。”是谓作画要从“有法”到“无法”,“无法”方为“至法 ”,认为“渾若天成,自得天籁之趣,方为上乘。”

李苦禅的笔墨,已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强调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强调书与画的融合,认为“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他曾在课堂上讲:“书法是一辈子功夫,不可间断。不练书法,很难画中国画,更别说写意画了﹗欧洲人是‘画画’,中国人书法入画,高了,是‘写画’,不说‘画兰画竹’,只说‘写兰写竹’,从兰竹上最能看出书法的功力和修养。”(郝之辉《跟大师学艺》)李老于书法用功不息,去世前日还在临帖。许老评价李老的书法:“刀劈斧砍,有气势,很豪气。”

李老还从中国的武术、京剧、宋人缂丝等传统文化元素中吸取营养,并将之融入艺术之中。晚年曾作数幅大写意花鸟巨製,如84岁所作《盛夏图》,用四张“丈二匹”宣纸连接而成,面积约21平方米。

1983年6月11日,李苦禅突发心脏病逝世。许老对师兄的逝世极为悲痛,在《哭苦禅》中评价道:“仗义一生,挫折一生,苦尽甘来;品德至上,艺术至上,万古常青。”


  


  许麟庐,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大皂许家村,父母以捕鱼为业,小名骆驼,大名德麟。四岁时因天灾、温疫举家迁至大沽口谋生。1939年与溥心畬结为忘年之交,在其指导之下学习书画,并走上书画鉴定之路。

  1945年迁居北平,与山东老乡李苦禅结为莫逆之交。是年12月,经李老介绍拜齐白石为师,追随左右十二年,直至为白石老人扶棺送终。齐白石曾题二人合作之《菏花鳊鱼》:“麟庐画荷,白石補扁鱼。此鱼胆苦,乃知麟庐之苦心也。”又曾谓:“启予者,麟庐也。”许老在世时,被称为研究齐白石的“活字典”。

  1950年,许老变卖了父亲留下来的面粉厂,创办了位于西观音寺的北京和平书画店。该店由徐悲鸿选址,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为之题匾。是解放后我国出现的第一家民营书画店,也是当时文人、艺术家雅集之场所――老舍、梅兰芳、张伯驹、郭沫若、傅抱石、启功、李可染、张君秋等都是店里的常客。那时许老长子许化杰在北京五中上学,放学后同父亲一起打点店里的事务,没有顾工。许老不会算账,账本交给隔壁饭店的老板管理。李老遇到烦心事时便来这里借酒消愁,账便记在许老名下。许化杰说:“我奶奶做寿,二大爷(李苦禅)跪拜,呼我奶奶是‘娘’。”

  从1960年起,许老连续数年受文化部部长夏衍之命,奔赴大江南北,鉴定、收集散落于民间的宋、元、明、清书画,所收集的古代书画分别珍藏于故宫和荣宝斋。荣宝斋的藏品经许老收进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文革”中以接受“惩罚”的名义,在故宫鉴定书画。

1970年,许老被押送至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干过鸭倌、豬倌、牛倌,自嘲连升“三官”。1972年按周总理的指示被调回北京,为北京饭店、国家宾馆作画。在北京饭店历时两年,为国家义务作画170多件。1974年,“四人帮”制造“黑画”冤案,他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被打成“反动黑画家”。《荷花鱖鱼》被诬陷为反对“阶级斗争为纲”,鼓噪“和为贵”;《冬令小品》中的一棵白菜、三个柿子被诬陷为反对“文化大革命”,自我标榜“三世清白,一身受困。”

  在绘画上,许老主张“人品至上,人有豪气,书画才有豪气;书画无豪气,不能以壮山河。”“寻门而入,破门而出。”    许老早年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八大山人,多为水墨画,清劲雄逸,意境超脱。60岁后画风大变,豪放雄逸、色彩浓丽的面貌逐渐形成。1993年在香港文化中心展览馆举办个人展览,刘海粟看后挥毫题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天地常在壮观间。杜李诗句雄浑,麟庐平生仿佛。写此祝许麟庐画展览大成功﹗百岁老人刘海粟。”

  许老一生淡泊名利、坦荡磊落、豪爽慷慨,人称美术界的“柴大官人”。2006年5月,中国美术馆同时举办了许麟庐书画展及“翰墨情缘”作品展。“翰墨情缘”所展出的是许老与恩师齐白石同辈艺友――张伯驹、郭沫若、郑涌先、启功、傅抱石、李苦禅、钱廋铁、关山月、陆俨少、亚明等合作的作品,及其弟子们合作的作品

  许老才华横溢、豪放洒脱,挥毫之时激情饱满,常常一边饮酒一边挥毫,纵横淋漓,一气呵成,于沉稳雄健之中得天真烂漫之趣。许老在吸收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人笔墨技法的同时始终记住白石老人的教导:“不能跟老师一样,要另开门户”,并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从民间艺术和京剧中吸引营养,用色浓厚艳丽,清纯活泼,艳而不俗。

许老擅长行草书,这得益于多年来对王羲之、王献之、怀素、米芾、祝允明等书法家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习,的书法自出机杼,用笔沉着痛快,巧拙兼得,形成豪放潇洒、天真烂漫的许体格调。

回顾萧老、李老、许老三位老人的艺术人生,我们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学习前辈大师而自立门户重视中国画的笔墨,重视书法;艺术风格具有大写意的阳刚之美。

  萧、李、许三兄弟是齐派大写意画法的传承人,他们既继承了从徐渭、朱耷至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传统,又开一代大写意之新风。萧龙士的凝重雄浑、醇厚质朴;李苦禅的气势雄強、苍润劲拔;许麟庐的豪放雄逸、浓艳天真,都是现代型大写意绘画中显著的艺术特征。他们的艺术不仅个人风格十分突出,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他们的艺术思想、人品、艺品、友谊,都堪称一代典范。

             2014年3月16日于合肥石隐楼

                            

 (本文发表于《中华书画家》杂志2014·10 总60期‖作者王少石系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转型后的近现代大写意 

 

□王少石

 

  近现代,为区分西方绘画与中国本土绘画,中国本土绘画统称之为中国画、中画、国画,于是“文人画”三个字从社会生活中消失了,成为教科书和学术研究的专用名词。大写意是文人画的一部分,是由文人画滋演出来的一种绘画。古代虽有“粗笔”、“细笔”之说,然并无“大写意”、“小写意”名称之分。近代以来,称以吴昌硕为代表的画风为大写意,以任伯年为代表的画风为小写意。齐白石曾题《多寿图》曰∶“白石老人大写意作。”

  大写意的写意技法高度凝炼,笔法放纵,泼墨淋漓,以意象入画,描绘物象夸张简略,进入写意画的最高境界,是最能突出人的精神因素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将诗、书、画、印合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流派,大写意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拙著《大写意三字经》曰:“大写意,多花鸟,山水人,相对少。”是说大写意主要指的是大写意花鸟画。

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史上有四座高峰:徐渭(1521—1593)、朱耷(1626—约1705)、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徐渭、朱耷是古典型大写意的代表;吴昌硕、齐白石是现代型大写意的代表。赵之谦(1829—1884)以前的大写意属于古典型大的写意;赵之谦以后(包括赵之谦)的大写意属于现代型大的写意。古典型大写意向现代型大写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扬州八怪”已经为这种转型开了先导。

(二)清乾嘉以来,金石学的复兴与碑学的兴起,使书坛不再是帖学的一统天下,而是碑、帖并行,甚至是碑盛于帖的局面,大写意的审美取向随着书风的变化而变化。

(三)近现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及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促使艺术家的人生观、审美观发生变化,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作用。

(四)西学东渐、西方艺术的引进,对这种转型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五)近现代发生巨大变革的思想文化环境,为这种转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下面谈谈书法对文人画、大写意的影响。

文人画与书法的密切关系,为历代文人画家所看重,强调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不仅如此,我认为其深层次的含义是文人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书法的发展。《大写意三字经》曰:“碑学兴,书风变,画随书,类型转。赵吴齐,连崛起,画转型,合乎理。”

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须从文人画兴起的源头谈起。

东汉以后,老庄哲学活跃起来,至魏晋时期,形成清谈玄学之风,使道家思想对士风及文人的人生观,以及他们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晋的士族阶级,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的恬静心境,以清谈高妙的玄理品缀风雅,追求文辞华美的玄言诗,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魏晋玄学和玄言诗的审美趣味,对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书法的形式美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也为后来文人画的兴起奠定了美学思想基础。王羲之改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就是在这种思想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东汉蔡邕、张衡,东晋王廙、王羲之、王献之皆善画,因为他们的画迹未能留传下来,其风格也就无从可知了。然而王廙曾经教导王羲之说∶“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则可视为文人画观念之滥觞。王徽之生性爱竹,每居空宅中,便令种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这种文人的趣味,对文人画竹,把竹子列入“岁寒三友”、“四君子”,自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在《九势》中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国画和书法都是使用毛笔来完成的,其中用笔的道理是一致的。文人画家无不擅长书法,就某个画家而言,他的书与画的风格是一致的;就某个时期而言,书风的改变会影响到画风的改变。

  明代中期的陈淳(1483—1544),性格放任不羁,中年即放弃仕途,追尚玄学,隐于村野。擅诗、文、书、画,作莲、菊、松、石,苍润高逸,萧散自如,是当时水墨写意花卉新格调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与徐渭合称“青藤白阳”。从陈淳开始,大写意与小写意形成相对独立的两种绘画风格。陈淳的书法与他的写意花卉的风格是一致的。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鉴赏家王世贞,将祝允明、陈淳的书法,放在一起作了评价:“枝山书法,白阳书品,墨中飞将军也,当其狂怪恕张,纵横变幻,令观者辟易。”(《弇州山人续稿》卷一三八)略晚于陈淳的徐渭,以狂草入画,徐渭的狂草就是他的画,他的画就是他的书法。由此可见,明代书法尚势的审美取向,曾经对大写意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古代最有成就的文人画家以隐者、和尚、道士为多,作品追求平淡、天真、超逸、清雅的境界。古典型的大写意因为属于文人画的范畴,所追求的当然少不了这些审美取向,然而由于这个“大”字的存在,其审美价值又有所拓展,显示出纵情肆意、洒脱奔放的艺术个性。

  现代型大写意的画家不再是隐士与和尚,他们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其创作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审美需求密切相关。现代型大写意,具有厚重的金石气、拙朴的韵味、鲜艳的色彩、磅礴的气势、雅俗共赏、题材丰富,诗、书、画、印合为一体,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古典型大写意所表达的多是画家不同凡俗的超逸情趣、个人心态的不平与抗争,也有关心民众、关心民族的情感流露,但是不多。由于近现代社会动荡不安,画家笔墨间流露出更多的关心民族前途、国家存亡、人民疾苦之情怀。

  大写意之转型,并非脱离大写意的共性,去另起炉灶,而是薪火相传。“收与放,熟与生,书卷气,贯始终。”(《大写意三字经》)大写意不能没有书卷气,就是作品要表现出文人(知识分子)的气度与风格。从“扬州八怪”至今,有所成就的大写意花鸟画家,没有哪一位在其艺术风格成熟以前,不是师法于陈白阳、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涛的。“水有源,树有根,离开旧,难创新。”(《大写意三字经》)

“扬州八怪”之金冬心,喜金石之学,收藏金石文字千卷,书画风格,古朴高雅,金石气已经显示出来。至清末赵之谦以魏碑写行书,更将金石之气融入大写意花鸟画中,笔墨酣畅,设色浓郁,现代型大写意的特征基本形成。

谈论近现代中国画,我们首先要感谢陈师曾,是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旗帜鲜明地捍卫了文人画。

近现代大写意画坛,号称南吴(昌硕)北齐(白石)、南潘(天寿)北李(苦禅),北京称李(苦禅)许(麟庐)二家,还有“齐门三兄弟”(萧龙士、李苦禅、许麟庐)。

  吴昌硕是大写意花鸟画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吴昌硕擅写石鼓文,朴茂雄健,精气盘旋,突破陈规;行草书的成就也非常之高。他以篆书、草书、金石篆刻入画,作大写意花卉蔬果,色酣墨饱,浑厚苍辣,开拓新貌,是一位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大师。吴昌硕自谓“苦铁画气不画形”,这个“气”的核心,便是胸中忧国忧民的浩然之气。

齐白石是大写意花鸟画发展史上的第四座高峰。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六十来岁开始为期十年左右的“衰年变法”,改变原来类似八大山人的冷逸风格为雅俗共赏的新风格。齐白石融合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表现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所画之物生意盎然,使观赏者感到亲切动人,连题款都带着浓厚的人情味。他的大写意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将阔笔写意花卉与细微毕现的草虫相结合,个性十分鲜明。齐白石也是一位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大师。

陈师曾(1876—1923)工诗文,擅书画、篆刻。大写意花鸟雄厚爽健、情趣高远。陈师曾学贯中西,极负盛望,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连续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画是进步的》。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指出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潘天寿(1898—1971)的大写意花鸟画,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能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潘天寿认为:世界的绘画可分成东西两大系统,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绘画系统的代表,东、西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如两大高峰。他主张互取所长,吸收外来文化必须以振作民族精神为前提。他特别强调在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中,应当做到诗、书、画、印“四全”。

“文革”中,潘天寿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达三年之久,深受迫害。1969年初,73岁的潘天寿被押往家乡宁海等地游斗,途中作鸣冤诗:“莫嫌笼絷窄,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李苦禅(1899—1983)山东高唐人。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是齐白石第一位入室弟子。他借助苍鹭、雄鹰、鸬鹚、寒鸦等“大黑鸟”的艺术形象,用淋漓尽致的笔墨,表现气势与力量。他强调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李苦禅从中国的武术、京剧、宋人缂丝中吸取营养,融入艺术之中。

“文革”中,李苦禅是中央美院第一位被当众批斗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强迫劳动,遭到毒打,几乎丧命。1974年,“四人帮”制造“黑画”冤案,李苦禅被打成“反动黑画家”。许麟庐在《哭苦禅》中评价他:“仗义一生,挫折一生,苦尽甘来;品德至上,艺术至上,万古常青。”

许麟庐(1916—2011)山东蓬莱人。23岁与溥心畬结为忘年交,受益于其在中国传统书画技艺上的指点。1945年,经李苦禅引荐拜齐白石为师,追随左右十三年,直至为白石老人扶棺送终,得白石老人“启予者,麟庐也”的评价。许麟庐主张“人品至上,人有豪气,书画才有豪气;书画无豪气,不能以壮山河”,主张“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许麟庐一生淡泊名利、坦荡磊落、豪爽慷慨、才华横溢。吸收了朱耷、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的笔墨技法,将民间艺术和京剧融入绘画之中,挥毫之时激情饱满,风格豪放雄逸、清纯活泼,色彩浓丽、艳而不俗。

“文革”中的1970年,许麟庐被押送至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干过鸭倌、豬倌、牛倌,自嘲连升“三官”。在“四人帮”制造的“黑画”冤案中,许麟庐被打成“反动黑画家”。

萧龙士(1889—1990)安徽萧县人。早年曾求教于吴昌硕,1950年2月,62岁的萧龙士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称他为“龙士老门客”,数次在其作品上题字。目前所知萧龙士是白石老人最后所收的弟子。在“齐门三兄弟”中,萧龙士拜师虽晚,但因年长被呼为大哥,李老是二弟,许老是三弟。

萧老的大写意花鸟画厚重质朴、雄浑老辣,晚年进入归真返璞、人艺俱老的境界。萧老主张“作画必先立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他生活简朴、清心寡欲、豁达大度,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艺、寿”齐辉的画坛百岁老人。萧老《九十五岁座右铭》:“积上等善,居中等名,享下等福;从高处立,往低处坐,向宽处行。龙士年九十又五书以作座右铭。”。 萧龙士门下弟子众多,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形成江淮大写意画派。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画家以外,还有很多现代型大写意花鸟画家,不能一一赘述了。

  大写意花鸟画,以天人合一为宗旨,能把人的心灵美与花木竹石、鸟语花香的自然美和谐地统一起来,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寓意吉祥,深为人民大众所喜爱。近现代的大写意花鸟画,从所谓中国画“衰败极矣”的困境中崛起,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喜欢大写意、画大写意、研究大写意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康有为、陈独秀辈所料想不到的。

               2014年11月12日于合肥百宋斋

 

再谈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


□王少石


  一、淮海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国画之乡萧县


  研究萧龙士先生要从他的故乡萧县谈起,并对淮海地区的人文地理作一些了解。萧县在安徽省北端,东邻江苏省,西接河南省,陇海铁路和京沪铁路符夹支线经过境内。春秋为萧国地,秦置县,以古萧国得名。原属江苏省,1949年改属皖北行署区,1952年复属江苏省,1955年再划归安徽省,现属安徽省宿州市。淮海地区地处黄淮平原,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今属江苏连云港)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山东薛城),南达淮河徐州是九州之一 ,在江苏省西北部,京沪和陇海两铁路交点,京杭运河流经境内,据鲁、豫、皖、苏四省要冲。淮海地区向为军事要地,从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到八百多年前的宋、金对峙,再到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淮海战役,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淮海地区水陆交通发达,是我国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处。淮海地区与扬州地区,不仅是友临地区,而且历史上曾经归属在一起,北宋至道年间,十五路之一的淮南路,其治所设在扬州,辖境南至长江,东至海,西至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北逾淮水,包括今江苏、安徽的淮北地区各一部分和河南的永城、鹿邑等县市。

 萧县离徐州很近,该地不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皇藏峪、天门寺等名胜古迹。民风朴实、文风昌盛,在书画艺朮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萧县的“龙城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受“扬州八怪”的影响很大。其早期领军人物吴作樟(1714年—1790年),是清代一位着名的书画家、诗人,与郑板桥交往甚密,隐居尚书山,书、画、诗时称“三绝”。乾隆皇帝南巡时经过徐州,赞赏其书画,后于济南召见之,赐封“御进士”。其笫九子吴柳庵,书、画、诗亦称“三绝”,名重大江南北。吴柳庵墨竹师法郑板桥,时人誉之曰﹕“醉来横抹无章法,错认扬州郑板桥”。吴氏一门善书画者颇多。据《清书画家名录》记载:晚清时袁塘的蝴蝶、宝池和尚的牡丹、孙云江的黄牛、王为翰的墨竹、路荫南与侯子安的山水,都享名画坛。他们立坛传艺,举办书画讲习所,并建立书画研究会。民国至今更是名家辈出。1979年,召开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萧籍的着名书画家就有四位同时出席了会议。他们是美术史理论家王子云、大写意花鸟画家萧龙士、雕塑家刘开渠、水彩画家王肇民。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李苦禅先生为萧县题写了“国画之乡。1981年后,省内外多家报刊、电视台把“国画之乡”萧县,推向全国与世界。199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今日的萧县,热爱书画学习书画创作书画,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萧龙士的人生经历与交游


  萧龙士1889年5月16日生于徐州府萧县萧场村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取名品一,字翰云。祖父萧述福读过数年书,以农为业,爱好书画。父亲萧作霖擅木工,喜雕刻。1955年,六十七岁的龙士成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从此定居于合肥,1990年元月17日仙逝于合肥。萧老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于他虚心好学豁达大度,多年寻师访友而结交了现代中国一大批优秀的书画艺术家。
    萧龙士九岁入村塾启蒙,爱画花鸟,开始临摹画谱。在他十二岁时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十六岁在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跟当地的花鸟画家、国画老师朱孝堂(号学骞)学习花鸟画。十八岁考入萧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回故里刘套筹办小学。此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连日死亡,宣统即位。二十二岁被聘为萧县师范讲习所的教师。
    1913年,萧龙士与王子云同时考入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徐州)。毕业后连续多年在萧县县城及刘套、郝集任教,教美术、历史等。其间,富绅刘书伸将幼子惠民委于门下学习书画,先生与之兄弟相称。刘家收藏元、明、清名家真迹颇富,先生展读,大开眼界。

  1921年,33岁的萧龙士在徐州画家苗聚五家,与15岁的李可染相识,既是同乡又志同道合遂成莫逆之交。1923年经李可染介绍,萧龙士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插班二年级,为学生中年龄之大者。受业于李健、诸闻韵、潘天寿、汪声远、许醉侯。吴昌硕、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王一亭等时来讲学。1924年,潘天寿初见萧龙士之作品,即誉为“江北第一画家”。萧龙士常随诸闻韵去吴昌硕府上求教,吴昌硕在其所画雁来红上题曰:“人为多愁少年老,花本无愁老少年,翰云学弟画甚工,将有大成定无疑。”

1926年,萧龙士在徐州参加欧亚艺术研究会,介绍西洋美术,与王继述、王子云、李可染等共创徐州美术学校,任国画系主任。立志为龙城(萧县城)一士,易名“龙士”。1930年,萧龙士在上海与林风眠相识,林称萧的画为“艺界之光”。1937年,先生的《幽兰》、《墨荷》入选中华教育部举办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在南京拜见了于右任、叶恭绰、黄宾虹、沈尹默。1939年,苏、豫、皖三省成立国立二十一中,先生任美朮教师,通过绘画艺术,教育学生抗日救

  1946年,萧龙士在南京举办画展时,陈之佛、张书旂、傅抱石联名评介:“先生精研六法,平素潜心苦志,悉心研摩,故下笔落墨,辄饶奇趣,于二届全国美展,读其所作,心窃慕之。兰石洒脱有致,尤以墨荷数帧,神姿飒爽,笔力伟健,有八大风格,盖正不流平板,奇不入险恶,于狂怪中求理,于卤莽中求笔者矣。”     

  1949年春,萧龙士偕刘惠民、郑正去北京。经李可染引见拜谒齐白石大师。白石老人在先生《荷花》上题曰:“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想先生不曾远游也。”在《西瓜》上题曰:“画瓜无多人,画能有如此之工者,龙士外,恐怕更无多人也。”后又在先生《兰石图》上题曰:“龙士老门客画石能顽,谓有顽气必有灵气,此语诚是,九十一岁白石。”在另一幅《兰石图》上题曰:“此幅似前清朱雪个诸君一流,九十五岁白石。”在《荷花鸳鸯》上题曰:“弟子龙士画甚工,白石老人题记。

1950年,萧老第三次去京,正式拜白石老人为师。许麟庐先生置备家宴,邀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作陪,给白石老人行弟子礼。白石老人在先生一幅《老少年》上题曰:“龙士为白石之弟子,白石自谓不及也。”   

萧龙士和吕凤子、朱屺瞻、王个簃、诸乐三、吴茀之、来楚生、唐云、林散之等都有交往。黄胄、黄永玉为萧老画像;冯其庸为《萧龙士百岁画集》写序,他们对先生都十分敬重。  

  龙士、李苦禅、许麟庐是白石门下的结义兄弟,萧老居大,李老居二,许老居三。李苦禅于1951年暮春书写了横披草书施人无念“施人无念,受施无忘,是乃艺家之常。萧龙史(按:借“史”为“士”)兄经历过人而天才不逮,但勉励同侪却有起语(按:启发之语)也;德麟弟天才有余而工力不逮,如晨夕懋懋当不可尺才计也;禅才力参半,年事较中,似可有取处,但嗜酒成癖,作之无当矣。时见(按:读如“现”)世甲乙,深宜听从受教耳。人生刹那间,酌在薪不传火传耳。岁在辛卯暮春月写于老莲堂,诸弟兄当共勉之,励公狂言。”这是三人深厚的友谊、宽阔的胸怀、远大的抱负的真实见证。开头一句应该是萧老的话,典出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在评价了三人的长短之后,李老提出:现在的时节正值春季,是最宜去白石老人那里听从教诲的时候了。并感叹人生不过刹那之间,所取者是“薪不传火传。”“火传”是指品质、道理或事业代代留传。此指三兄弟要将齐派绘画艺术的火种传留下去。1951年五月,萧老曾在北京参加全国举办的《抗美援朝义卖画展》,其作品被选入三十幅。

  

    三、萧龙士的艺术主张与艺朮成就

  

  萧老主张“作画必先立人,人品不好,落笔无方。”一生都把立身修德放在第一位。萧老晚年还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体会书写出来,以励励人,略举几例:
  “满招损,谦受益,言忠信,行笃敬欺人者,终自欺,爱人者,人所爱。龙士以九十生的阅历体会书以自警并告后人知友,龙士时年九十又一于应酬绘画繁忙之余书之。”萧老《九十五岁座右铭》:“积上等善,居中等名,享下等福;从高处立,往低处坐,向宽处行。龙士年九十又五书以作座右铭。”又如《笑、笑、笑》:“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笑是开心药,乐为长寿丹。吃饭不过饱,走动少不了。再进一步爱好书画以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得此五养幸福无疆。龙士年九十六书。”有《长寿歌》曰:“长寿有方,宽宏心量,却病有朮,嗜欲尽除,经常锻炼,身体康健。百岁老人萧龙士自撰长寿歌书以自励励人。”《老有所为》曰:“能吃能睡,能写能画,写写画画百岁到啦,老有所为,健康长寿。萧龙士书于百寿堂。”还有多次书写的《为人之道》:“为人之道,正直为要,顺乎人情,合乎物理,学生自居,师长待人。萧龙士年百岁书以教后人。”这就是萧龙士先生一以贯之的立身养生之道,朴素自然、真实感人经典可传。

1979年8月10日在稻香楼举办安徽省书画院成立大会及全省书画观摩会,与会数百人,萧老是副院长之一。会议就要开始了,应在台上就座的萧老,还在台下靠后的地方和学生坐在一起。主持人呼萧老到台上就座,萧老未听见。我们告诉他:“您是副院长,要到主席台上就座。”老人似懂非懂,啊了两声。我们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一次,萧老却说:“画画就画画呗,还当什么长不长的。”学生扶着他到主席台上就座,会议便开始了。  

  1923年,萧龙士在上海美专学习,校长刘海粟小先生七岁,老师潘天寿小先生八岁,先生终生以师礼相敬。1981年先生已93岁高龄,刘海粟来合肥,先生去稻香楼拜访,畅谈一日。海老盛赞先生笔力雄伟,老而不衰,乡土之情,溢于画外,不失农家子弟本色,人艺俱高。次日又伴海老去省博物馆欣赏名画,先生执礼恭谨,在场者无不为之肃然起敬。后来海老在《萧龙士百岁画集序》中写道:“执礼之恭,犹似在沪就读之时,予反不安,劝其勿拘旧礼,乃讷讷无辞,予亦肃然,比其人其画为花中兰蕙,有古君子之风。予立阶上送君离去,心殊恋恋,为之不畅者数日。”

萧老生活简朴 、粗茶淡饭,清心寡欲。1946年给儿子的信写道:节俭者一生不会受穷,量入为出,不累人不亏欠他人情份,不受生活压迫精神上总是无忧无虑常是快乐自得的,人能获得心情快乐闲适则于学问事业自然专致力篷勃无碍蒸蒸日上也”这是老人始终如一生活态度

一生节俭的萧老却乐善好施解放前后,萧数次举办义展义卖,所得全部捐献赈灾。抗日战争期间,以绘画宣传抗日,积极配合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活动,并把自家后院作为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在淮海战役的硝烟中,冒着炮火为解放军筹办粮草。先生一贯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前途,常书“握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

萧老之所以能够成为“德、艺、寿”齐辉的画坛寿星,靠的是其人格力量,其人格决定其艺术,其人格艺术又决定其长寿,三者合而为一,成就了一代画师、一代人师的萧龙士  
    萧龙士凝重雄浑、醇厚质朴的艺术风格,与其敦厚正直、豁达大度的人品和修养是分不开的。由于受到徐渭、朱耷、石涛、“扬州八怪”等的影响,先生的作品具有文人画的书卷气;因先生67岁以前扎根农村,热爱乡土,具有劳动人民的本色与气质,有些作品带有浓厚的乡土味,特点之一。如1957年初,画了四颗白菜,题曰:不是强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先生所画的题材有兰、荷、松、梅、竹、菊、雁来红、芭蕉、牡丹、藤萝、蔬果及八哥、翠鸟、家雀、鸬鹚、雄鹰、鸡、鸭、鱼、蠏等,亦有少量山水、人物传世。萧老画兰被李苦禅称为全国第一。萧老在书法《论画兰》中写道:“古人有一世兰半世竹之说,可谓画兰之不易也。吾自十三岁学画兰,迄今八十余年矣。从师古到写生,四十年乃得笔墨之变,复四十年方入乎情而达乎理,则与兰俱化矣。”由于功力深厚,笔力雄健,所写之兰朴茂丰劲、飘逸脱尘。萧老另一代表作是荷花,白石老人题先生画荷,曾有“龙士先生画荷,白石自谓不及”的话,冯其庸先生指出“白石老人的题评,是最高的评价,也是个千秋定评。”先生的雁来红师法吴昌硕,浓丽多姿墨色相融厚重拙朴,寓逸于苍朴之中,寄豪情于笔墨之外,格调之高不减兰荷。余如西瓜、白菜、葡萄等值得称道者多矣。所画雄鹰、公鸡、八哥、翠羽夸张传神,令人玩味不尽。            

萧龙士书法艺术的成就十分突出,老人不以书家自许。80岁后时值“十年浩劫”,画笔尘封,便书写毛主席诗词以应索者,90岁后以书行世。早年楷法钟繇、颜真卿,后习行草,学王羲之、孙过庭、李邕,书与画风格完全一致。晚年之书更加笔意凝重骨气深稳质朴醇厚。百岁之书《醉翁亭记》,行书之中,颇具楷书之端严,不乏草书之险绝,点画狼籍不失规矩,奇侧变化而有准绳,百态横生意无穷尽,进入熟后而生、归真返朴的境界,是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矣。
    萧老强调书画笔墨之“十不”:笔墨要重而不浊、淡而不薄、简而不略、草而不率、轻而不浮、艳而不俗、媚而不妖、黑而不恶、粗而不霸、细而不弱。曾说:“媚则讨人喜欢,不如求拙。拙则去俗,才谓真正的艺术。再是要从笔墨下功夫,笔墨二字一生也研究不尽。”告诫晚辈:“为人要忠诚老实,作画要朴实耐看,二者都不可矫揉做作。”“无笔则墨滞,无墨则笔枯,气骨具而遒润备,笔笔踏实而不浮,笔笔凌空而不板。萧老艺术阶段的分期第一阶段:35岁以前,从接受启蒙到确立大写意的艺术道路。第二阶段:35岁到62岁,从进上海美专到拜齐白石为师,艺术风格基本形成。第三阶段:62岁到70岁,艺术风格完全成熟。第四阶段:70岁到90岁,艺术的黄金时期。第五阶段:90岁以后,返朴归真时期。  

  萧老凝重雄浑、醇厚质朴的书画艺术,极具民族特征、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朴之极、厚之极、苍之极、润之极,是为阳刚之美。萧龙士是画史上人品艺品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大写意花鸟画是对吴昌硕、齐白石大写意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为大写意绘画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并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

  

  四、桃李滿天下、畫派起江淮

        

  萧老是一位成就卓着的美术教育家。从20岁在家乡办小学,到67岁在萧县梅村中学退修,47年间除了求学外,投入教育事业。1926年与王子云、李可染等创办徐州美术学校。受其启蒙而成名的学生很多,突出者有朱德群(法国)、刘正鹄(台湾)、吴燃(天津)、卓然(北京)、杜方平(南京)、刘梦笔(徐州)、赵松原(徐州)、郭公达(合肥)、欧阳龙(徐州)、张翰(合肥)、王庆彬(淮北)、纵横(淮北)、薛兴中(湖州)等,这些遍布海内外学生,部分属于江淮大写意画派。  

1955年定居合肥后,因德高望重而门下弟子众多,培养出大批书画艺术人才,不少人享誉当代画坛萧承震《父亲的老师、同学及学生》一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他首先提到的是“萧门四王”:王少石、王守志、王梦龙、王杰。更有张建中、丁培生、韦书林、周彬、萧志远、沈力、陈钦庭、徐永万、童乃寿、邢齐山、郑肇基、王家琰、潘克强、朱力、朱宝善、张煦和。在亲属中有外甥郑正、徐志兴,三子萧承霈、四子萧承霭、五子萧承震孙孟方。而今江淮地区淮海地区已涌一批萧门再传弟子。

  1990年2月8日,《安徽日报》等媒体报道萧龙士追悼会时,提出萧龙士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萧龙士开创的江淮大写意画派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合肥为中心活动于江淮地区,是以大写意绘画为主要特征的地域绘画流派。画派在继承文人画、大写意传统的基础上发挥画家的独创性,重人品、重艺品、重传统、重师承、重生活、重创造、重笔墨意趣、重书画结合。其成员多为萧龙士弟子及再传弟子,可参见拙文《萧龙士暨江淮大写意画派》。

                       2013年9月26日于淝上石隐楼

        

《大写意三字经》自序


□王少石


  余幼嗜金石书画,初中时便对写意花鸟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考上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在系副主任卫仲璠教授府上,我首次见到吴昌硕书写的石鼓文真迹。那是缶庐先生在卫老二十来岁时赠给他的一副石鼓文对联,就挂在客室正中。卫老是陈三立的弟子,与缶庐先生亦有交往。当年卫老给我们讲授先秦文学,我是班级的课代表,便常去府上求教。1961年初春,我于恩师萧龙士先生府上,首次见到白石老人的真迹。萧老是齐白石的弟子,室内曾挂着白石老人画的虾、蟹、雏鸡、鲤鱼四条屏。因吴昌石、齐白石都是我最为崇拜的书画篆刻家,从那时起,我就将名字“秉杰”改为“少石”了。
  1964年夏,我大学毕业即被派往农村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四清”尚未结束,“文化大革命”到来了。1972年,我持萧老的介绍信,晋京向李苦禅、许麟庐先生拜师求教。苦禅老人1983年仙逝,我受教的机会不多,憾事也。许麟翁对我的影响最大,四十年的师徒之谊,感情至深矣。

  2011年8月,麟翁仙逝以后,我有所思,考虑写一篇关于大写意的文章。当解释“大写意”三个字时,“大也者,大略也,大气魄,大度也。”《三字经》的句式出现了,于是开始撰写《大写意三字经》,一是为继承与发扬文人画和大写意的优秀传统做点事,二是不辜负几位恩师的教诲之恩。

  大写意是我国传统文人画的一部分,是由文人画滋演而出,写意技法高度凝炼,最能突出精神因素的一种绘画形式。其笔法疏阔放纵,泼墨淋漓,追求神韵和笔情墨趣,描绘物象夸张简略,以意象入画,旨在天人合一。因为“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讲究诗、书、画、印合为一体,堪称书画领域中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极具中华民族之特色,是传统文化之载体。目睹当今书画界,轻视学养、格调低下是为通病,以史为鉴,重视对文人画、大写意之研究势在必行。

  2011年9月23日初稿成,我用手机的笔记本随时加以修改,或枕边,或厕间,或陌上,或街头,有所得即改之。撰写的思路依据美术史,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保持通篇的气势和连贯性。力求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大句的韵脚,除四个“峰”字外,无重复者。敲句协韵,其中甘苦,只自知耳。至2014年5月23日,已近三载,十易其稿而成。《大写意三字经》三字一小句,四小句组成一大句,计132大句,共1548字(不含标点)。

  对画家的描述,侧重艺术风格、理论建树、人生遭遇、个性修养,所取者贵有典型之意义。对画家采用一大句或二大句的表述方法。成就突出并与文人画、大写意的发展至关重要者,用二大句述之。虽然成就突出,但属于兼擅大写意的画家,用一大句述之。明代中期以前的文人画家,选择影响最大或具有大写意风格者入编;明代中期至近现代的文人画家,选择擅长大写意而影响较大者。1949年后的画家,选择擅长大写意,或兼擅大写意,或融合中西而影响较大者,且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入编。入编的画家,很难求全。

  大写意绘画史上有四个高峰∶徐渭、朱耷、吴昌硕、齐白石。吴昌硕与齐白石是公认的近现代名震中外的绘画大师。

  大写意由以徐渭、朱耷为代表的古典型向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的现代型转变,是合乎书画艺术的发展规律的。实现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其一,“扬州八怪”已经为这种转型开了先导。其二,清干嘉以后,金石学的复兴与碑学的兴起给书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使书画发展变化的内部矛盾随之活跃起来。其三,近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西学东渐及西方艺术的引进,对这种转型起到推动作用,并提供其生存的土壤。其四,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画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了作用。现代型的大写意具有厚重的金石气、鲜艳的色彩、磅礴的气势,雅俗共赏、题材丰富、诗书画印合为一体,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种转变并非脱离大写意的共性特征去另起炉灶,而是薪火相传。

  这种转变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当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猛烈冲击封建主义时,文人画的厄运到来了。与之同时,大写意新的生机也出现了。陈师曾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发表了《文人画之价值》、《中国画是进步的》,为文人画作了辩护,令人尊重。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用他们的艺术实践向社会和历史作了交代。其实文人画和大写意更大的厄运还在后面,特别是遭遇到“十年浩劫”。

  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与法国印象画派、后期印象派画家毕沙罗、莫奈、塞尚、高庚、凡高等,虽然生活在东西方不同的社会中,然而处于同一个时间段。尽管文化渊源不同,印象画派与大写意画派在美学思想上却有不少共通之处。近现代东西方绘画的发展变化,是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的。

 《大写意三字经》是耶非耶?任凭世人评说。

                             20145月24日于石隐楼

              王少石自用印:神州大写意.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19963-1362967.html

上一篇:王少石《黄石轩诗草•卷一•念旧篇》(105首) 观予一九七○年代油画写生二首(复旦大学藏)
下一篇:王少石《黄石轩诗草•卷一•念旧篇》(105首)《萧龙士师画兰》《萧龙士师画荷》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