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我的父亲 精选

已有 3929 次阅读 2023-11-28 08:51 |个人分类:回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的父亲

叶  明

在父亲遗物中有一本奇特的小册子,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封面上标明:《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纪念册(1950)》,扉页上盖有我父亲的藏书印章,然后依次是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正副校长的照片。                                                      

十分奇怪,我父亲什么时候上过大学?

我爷爷是在观前街挑担卖馄炖,我父亲出生在苏州,一直生活到初中毕业,然后父亲到上海吴良材眼镜店当学徒。在上海接触到《大众哲学》《西行漫步》等进步书籍,后加入中共上海地下党。1948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受破坏时,父亲受命撤退到华中解放区,曾一度转入由著名新闻人范长江为校长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即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前身)旁听学习。在他的各种文字资料中,从未显示过这个学历,但是,《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纪念册(1950)》为我们打开了尘封70年的迷雾。

纪念册中有一篇《校史简述》,介绍了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源流: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满足向解放区输送新闻干部的需要,在1946年初,范长江创建了“全国第一所革命的新闻专业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以抗大的办学形式,于当年2月9日在淮阴开学。校长范长江,时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及《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兼总编辑。

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第一期学员大多数是从华中建设大学(华中解放区四所大学之一,校址初设在盱眙旧铺)毕业生中选取的,其中编通科80人,经理科(发行)30人,电务科22人。

1946年5月,范长江奉调南京担任中共和平谈判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恽逸群接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兼华中新专校长。因战事紧张未续办二期。

一九四八年春,《新华日报》(华中版)恢复,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亦告复校,校长为中共华中工委宣传部长俞铭璜。四月招生,六月底在射阳河边的千秋港居心开学式。

1948年12月,华中工委和《新华日报》(华中版)迁至两淮地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由射阳合德镇迁址到淮阴、淮安之间的板闸镇西街两侧。《新华日报》(华中版)在报眼刊登了华中大学新闻系招生广告。后恢复原校名,即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第三期的校长仍为俞铭璜。学员大多数来自国统区和新解放的城市,一部分由华中大学、华中党校转入,另一部分招收的是知识青年,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爱国青年纷纷穿越封锁线,来到苏北解放区和当地的青年一道进入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入学者达120人。

我父亲是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第三期(复校后第二期)学员。1949年5月毕业后去苏南区党委秘书处工作,秘书处负责人是王为良,他后来做过江苏省省级机关总党委书记;当时的苏南区党委书记是陈丕显,后来担任过上海市委书记。

在同期学员有一个人很特别,那就是范荣康。范荣康 (1930一2001年),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48年12月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去重庆,担任《新华日报》记者,1952年到在《人民日报》工作,历任记者、编辑、评论部主任、副总编辑。著有《新闻评论学》。

八十年代,一篇小说《人到中年》(《收获》1980年第1期)后拍成电影,风靡全国。父亲当时无不得意告诉我,作者谌容的丈夫是他的同学,不过我没有敢问谌容的丈夫究竟在那里和他同学。我不明白,我父亲何德何能有一个同学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现在终于有答案了。

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第四期学员中,最出名应该是高晓声。高晓声(1928—1999年),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次年毕业。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八十年代,高晓声以《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享誉文坛。

此外,还有梅汝凯、陈椿年比较出名。陈椿年,历任《苏南文艺》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雨花》杂志主编。梅汝凯,1949年毕业于上海商学院,后任《苏南日报》记者,江苏省第一批专业作家,译有《火与剑》《十字军骑士》等。

1957年6月江苏一批年轻作家陈椿年、高晓声、方之、陆文夫、梅汝恺等人在当时“双百方针”的鼓舞下,酝酿成立的一个同人文学社团,但在反右运动中,因为其刊物中有文学应该打破教条、大胆干预生活等内容,其成员均被打成右派分子。它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唯一的文学社团。文革结束后,他们在“重放的鲜花”中大放异彩。

合上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纪念册(1950),心中无限感慨,我那可悲的父亲,曾十分幸运地进入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受训,但是一生从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在新闻方面也丝毫没有培养出相应的才华,倒是被枯燥乏味的公文消耗了一生。

我父亲离开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之后,在苏南区党委组织部门工作国几年,以后一直在江苏省商业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江苏省物价局等经济部门工作。或许是因为解放以后历次政治运动所吓破了胆,惶惶不可终日,根本就早已放弃了“肩负道义 胸怀天下”的理想信念,安心昏谔做一个物价行业的专业干部。

“我们年轻时候的光华哪儿去了?”(郭沫若《女神》)

 

 

 

仅以本文纪念家父逝世20周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11494.html

上一篇:饶毅如何用九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
下一篇:我的学妹

7 张晓良 尤明庆 宁利中 周忠浩 王成玉 孙颉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