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iXue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LiXueBao

博文

亮点文章 《物理学报》2022年第15期

已有 1482 次阅读 2022-8-17 22:1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543.jpg


封面文章

超音速高密度喷流对撞过程中的高效能量转移

张喆,远晓辉,张翌航,刘浩,方可,张成龙,刘正东,赵旭,董全力,刘高扬,戴羽,谷昊琛,李玉同,郑坚,仲佳勇,张杰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5201.

doi: 10.7498/aps.71.20220361

在双锥对撞点火激光核聚变方案中,两个锥口相距约100 μm放置的金锥内氘氚球冠靶在高功率纳秒激光烧蚀驱动下,获得沿金锥的球对称压缩和加速,形成沿着金锥轴向的超音速高密度喷流,出射喷流在两个金锥的几何中心发生对撞减速并形成聚变密度等离子体。在对撞过程中,高速运动喷流的动能转化为内能,实现对等离子体的预加热,与此同时,皮秒拍瓦激光产生的高能快电子从垂直方向入射并加热高密度等离子体,使其快速升温达到聚变温度,实现聚变点火。202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联合实验室神光II升级激光装置上,我们利用总能量为10 kJ的八路纳秒激光进行了两轮实验。实验利用包括X射线汤姆逊散射、硬X射线单色背光成像、X射线条纹和分幅成像等多种主动、被动诊断方法对超音速高密度喷流对撞过程进行了高时空分辨研究,实验测量发现,在单锥口形成的超音速等离子体喷流密度为5.5—8 g/cm3;在对撞过程中形成了阻滞时间约200 ps的高密度等离子体,中心密度达到了(46 ± 24) g/cm3。通过对等离子的温度、速度的分析发现,对撞过程中动能到内能的转换效率高达89.5%。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559.jpg

图5 X射线单色背光成像 (a)压缩前时刻双锥阴影图;(b)双锥对撞最大压缩时刻阴影图;(c)单锥喷出等离子体阴影;(d)对撞等离子体密度、面密度随时间演化;(e)对撞等离子体横向密度、面密度分布;(f)单锥口等离子体横向密度、面密度分布


同行评价

双锥对撞点火方案中尤其重要的是为了弥补国际上快点火怎么实现等容压缩这一关键问题而提出了双锥对撞过程,此过程还节省驱动激光能量。针对此关键的过程,本文报道了首个验证性的实验结果,对双锥对撞过程中动能到内能的转换效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得到了接近90%的高效率转换,表明DCI方案的关键物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微波驱动下超导量子比特与磁振子的相干耦合

徐达,王逸璞,李铁夫,游建强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0302.

doi: 10.7498/aps.71.20220260

实验上展示了钇铁石榴石(YIG)晶体小球中磁振子与超导量子比特的驱动缀饰态之间的相干强耦合,磁振子的加入使得在超导量子比特中形成了双重缀饰态。实验中一个钇铁石榴石晶体小球与一个超导量子比特同时放置在三维谐振腔中,分别通过磁偶极相互作用和电偶极相互作用与谐振腔中的本征场(TE102模式)耦合,并通过腔模作为媒介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相干强耦合。给超导量子比特施加一个共振的微波驱动并改变驱动强度,测得耦合系统能级劈裂随驱动强度的变化,并理论上利用粒子-空穴对与玻色场耦合的模型做了计算。在大部分的驱动强度范围内实验结果都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得较好,表明驱动下的比特-磁振子耦合系统可以用来模拟粒子-空穴对称对与玻色场的耦合系统。本文使用的混合量子系统为模拟玻色子与费米子的混合系统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620.jpg

图3 量子比特-磁振子耦合系统能级劈裂随外加微波场驱动强度的变化


同行评价

文章从实验上研究了磁振子-超导量子比特-微波谐振腔耦合系统,通过给超导量子比特的微波驱动,实现了一个模拟电子-空穴对称系统与玻色场的耦合的实验系统。为模拟费米子与玻色子的混合系统提供了一个途径。 实验和其中的理论,特别是模拟费米子与玻色子的思路非常有趣。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巴黎-爱丁堡压机中子衍射高压下温度加载实验

杨功章,谢雷,陈喜平,何瑞琦,韩铁鑫,牛国梁,房雷鸣,贺端威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6101.

doi: 10.7498/aps.71.20220419

巴黎-爱丁堡压机(Paris-Edinbrugh press)因具有大体积样品、便携、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子源进行高压原位中子衍射实验。但因单轴加压而导致封垫和组装不断沿径向向外流动的特点,给高压下组装的加热效率、保温效果、上下压砧的绝缘及热电偶连接等方面带来困难,从而使得巴黎-爱丁堡压机在高压下的温度加载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文通过对高温高压组装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组装的加热效率和保温效果。通过对热电偶引线方式的优化,实现了高压下温度的直接测量。设计的HPT-3组装和HPT-3.5 组装在高压下的温度加载最高可分别达到2000 K和1500 K,并且二者较大的样品尺寸满足中子衍射实验的需求。原位高温高压中子衍射实验结果说明,HPT-3组装在压力8.5 GPa、温度1508 K的条件下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样品的中子衍射谱,同时该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组装的良好稳定性。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645.jpg

图7 高温高压下原位中子衍射实验谱图


同行评价

本文在巴黎-爱丁堡压机上通过系列高温高压组装设计以及优化,解决了在高压下热电偶难以工作的问题,实现了8.5 GPa与1500 K的极端条件,且非常稳定,获得了此极端条件下高质量的样品中子衍射谱,对于开展原位中子衍射实验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对于高压下物质科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ZIFs纳米晶体中电子偶素的自旋转换

李重阳,李梦德,汪美,李涛,刘建党,叶邦角,陈志权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7801.

doi: 10.7498/aps.71.20220305

ZIFs晶体由咪唑基桥接单金属离子构成,可通过咪唑酯连接物灵活选取合适的官能团对其结构进行调控,因而被赋予更多新的性质和功能。ZIFs晶体中孔结构及其化学环境与其性能紧密相关。本文采用静置法制备了ZIFs纳米晶体。X射线衍射结果证实制备的晶体为典型的ZIF-8晶体,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可观察到其规则的菱型结构。N2吸附-脱附测试表明ZIFs晶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2966.26 m2/g和3.01 cm3/g. 随着Co摩尔含量的增大,ZIFs晶体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逐渐减小,但是其孔径大小几乎稳定保持在12 Å左右。而N2吸附-脱附等温线计算得到的孔径分布未显示咪唑配体组成的六元环的超微孔信息(3.4 Å)。此外,利用正电子湮没寿命和多普勒展宽对晶体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正电子的寿命谱有4个分量。较长寿命τ3τ4分别是o-Ps在其微孔区域和晶体规则棱角间隙处的湮没寿命。随Co摩尔含量增大,其寿命τ3几乎没有变化,而较长寿命τ4从30.89 ns降至12.57 ns,其对应强度I3I4也分别从12.93%和8.15%急剧下降至3.68%和0.54%. 随Co摩尔含量的增大,多普勒展宽得到的S参数呈连续上升趋势,进一步多高斯拟合表明p-Ps强度也逐渐增大,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偶素发生了自旋转换效应。因此,ZIFs纳米晶体中τ4下降很可能是由于正电子偶素与晶体表面Co离子发生了自旋转换效应。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654.jpg

图8  ZIF-Co-Zn中o-Ps和p-Ps强度随Co摩尔含量的变化


同行评价

本文采用静置法制备一系列ZIF-Co-Zn纳米晶体,通过调整Co含量,来改善ZIFs晶体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利用XRD和SEM分析表征了ZIFs纳米晶体形貌结构,结合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表征ZIFs纳米晶体的空隙结构,有利于从形貌和结构中获取ZIFs纳米晶体的物理性质。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掺杂石墨烯纳米片对硝酸钠相变特性的影响及机理

吕浩翔,冯黛丽,冯妍卉,张欣欣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8801.

doi: 10.7498/aps.71.20220354

纳米增强剂通常被用来提升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但这种方式通常伴随着复合后材料相变焓的降低。虽然这种降低难以避免,但其微观机理乃至影响规律却始终未能明晰。为深入探究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相变焓降低的机理,本文以熔融硝酸钠(太阳盐的重要组成成分)为相变材料,制备了石墨烯纳米片质量分数为0%,0.5%,1%,1.5%,2%的复合相变材料。通过实验测量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石墨烯纳米片的掺杂导致熔融硝酸钠产生团簇以及复合材料熔点和相变焓非依数性降低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片质量分数为1.5%时,硝酸钠致密层和石墨烯纳米片间的质心等效距离最接近他们相互作用势的势阱位置,此时二者之间相互吸引作用最强,熔盐分子的运动受限最为严重,难以发生熔化,从而导致相变焓降低最为显著。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纳米复合相变材料相变焓的损失,应根据相变材料与纳米增强剂的类型及其相互作用类型,合理选择纳米增强剂的质量分数。在实际应用中,恰当的质量分数还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成本。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728.jpg

图8  石墨烯纳米片与硝酸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同行评价

本文的工作可以为硝酸钠纳米复合相变材料中纳米颗粒的种类及掺杂比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电路量子电动力学中基于超绝热捷径的控制相位门实现

王雪梅,张安琪,赵生妹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0301.

doi: 10.7498/aps.71.20220248

针对绝热算法在系统演化过程中需要较长操作时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电路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基于超绝热捷径的两量子比特控制相位门的快速制备方案。首先将量子比特的能级进行编码,针对不同初始态分类讨论,获得系统的有效哈密顿量。通过反绝热驱动,推导出系统有效哈密顿量的修正项,以抑制不同本征态之间不必要的跃迁,从而获得了高保真度的基于超绝热捷径控制相位门。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方案的有效性,最终保真度为0.991。所提方案可以加速演化,并且比绝热通道更有效。此外,本方案对谐振器的衰减和超导量子比特的退相干具有鲁棒性。通过对谐振腔的泄漏、量子比特的自发辐射和退相位的影响分析,得到的系统最终保真度始终保持在0.984以上。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748.jpg

图2 (a) 脉冲幅度取不同值时,参数θ0(t)随时间的变化情况;(b) 脉冲幅度取不同值时,参数θ1(t)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同行评价

本文首次在电路QED系统中提出了基于超绝热捷径的控制相位门方案,补充完善了基于超绝热捷径的量子门。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石墨烯/Bi0.5Sb1.5Te3柔性热电薄膜及其面内散热器件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

聂晓蕾,余灏成,朱婉婷,桑夏晗,魏平,赵文俞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7301.

doi: 10.7498/aps.71.20220358

基于柔性热电薄膜制冷的面内散热技术有望为电子器件高效面内散热提供解决方案,但柔性热电薄膜电输运性能太低和面内散热器件结构设计困难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电子元器件散热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在环氧树脂/Bi0.5Sb1.5Te3柔性热电薄膜中掺入具有同时调控电热输运行为功能的石墨烯,发现不仅有助于Bi0.5Sb1.5Te3晶粒沿(000l)择优取向,而且还提供了载流子快速传输通道,石墨烯/Bi0.5Sb1.5Te3柔性热电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同时显著增大;石墨烯掺入量为1.0%的柔性热电薄膜室温最高功率因子达到1.56 mW/(K2·m),与环氧树脂/Bi0.5Sb1.5Te3柔性热电薄膜相比提高了71%,其最大制冷温差提高了1倍。利用这种高性能石墨烯/Bi0.5Sb1.5Te3柔性热电薄膜制冷,设计并制备出了级联结构高效面内散热器件,发现该器件可以将热量从热源区逐级传输至散热区,实现热源区温度下降1.4—1.9 ℃,展现出了高效稳定的面内散热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810.jpg

图3 热电薄膜电输运性能 (a) 电导率;(b) Seebeck系数;(c) 功率因子;(d) 载流子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


同行评价

该文较为系统的表征了石墨烯/Bi0.5Sb1.5Te3柔性热电薄膜和制备的薄膜器件,其构筑的薄膜器件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

原文链接    PDF


编辑推荐

低反向漏电自支撑衬底AlGaN/GaN肖特基二极管

武鹏,张涛,张进成,郝跃

物理学报, 2022, 71(15): 158503.

doi: 10.7498/aps.71.20220161

氮化镓材料具有大的禁带宽度(3.4 eV)、高的击穿场强(3.3 MV/cm),在高温、高压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对于铝镓氮/氮化镓异质结构材料而言,由极化效应产生的高面密度和高迁移率二维电子气在降低器件导通电阻、提高器件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由于缺乏高质量、大尺寸的氮化镓单晶衬底,常规氮化镓材料均是在蓝宝石、硅和碳化硅等异质衬底上外延而成。较大的晶格失配和热失配导致异质外延过程中产生密度高达107—1010 cm–2的穿透位错,使器件性能难以进一步提升。本文采用基于自支撑氮化镓衬底的铝镓氮/氮化镓异质结构材料制备凹槽阳极结构肖特基势垒二极管,通过对欧姆接触区域铝镓氮势垒层刻蚀深度的精确控制,依托单步自对准凹槽欧姆接触技术解决了低位错密度自支撑氮化镓材料的低阻欧姆接触技术难题,实现了接触电阻仅为0.37 Ω·mm的低阻欧姆接触;通过采用慢速低损伤刻蚀技术制备阳极凹槽区域,使器件阳极金属与氮化镓导电沟道直接接触,实现了高达3 × 107开关比的高性能器件,且器件开启电压仅为0.67 V,425 K高温下,器件反向漏电仅为1.6 × 10–7 A/mm。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支撑氮化镓衬底的凹槽阳极结构铝镓氮/氮化镓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可以有效抑制器件反向漏电,极大地提升器件电学性能。

微信图片_20220817220836.jpg

图1 半对数坐标下自支撑氮化镓衬底AGaN/GaN SBD正反向I-V特性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同行评价

本论文针对AlGaN/GaN二极管反向漏电和导通电阻同时提高的困难,提出了自支撑GaN衬底的凹槽阳极结构的AlGaN/GaN SBD,实现了低反向漏电、高开关比的性能,论文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原文链接    PDF


《物理学报》2022年第15期全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ustom/2022/15

图片

《物理学报》2020—2022年电子期刊,点击下图即可阅读。


微信图片_20220731092406.jpg



专题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面向类脑计算的物理电子学 (I)

非厄米物理前沿 (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 (I) 

二维材料的宏观制备

固态单量子体系的调控与应用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I)

微纳光电子与激光

太赫兹生物物理

非平衡量子多体系统(I)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热电材料及应用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I)

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材料处理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
超导及其应用
固态电池中的物理问题
百岁铁电: 新材料、新应用
太赫兹自旋光电子
低维材料非线性光学与器件
柔性电子
光学超构材料
电介质材料和物理
超材料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
载能离子束技术
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
非线性物理
拓扑物理前沿与应用
纪念黄昆先生诞辰百年
拓扑经典波动
磁斯格明子专题

多铁性:物理,材料及器件专题

精密测量物理专题

铁基高温超导发现十周年

软物质研究进展
水科学重大关切问题研究
量子相干和量子存储研究进展
冷原子-分子物理
等离激元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钙钛矿光电器件与物理
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
新型太阳能电池
太赫兹物理
软物质研究进展
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
拓扑绝缘体
高压下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研究进展
光纤传感
电磁波衍射极限
非晶物理研究进展
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研究
硅基光电子物理和器件
计算物理的近期发展和应用
量子精密计量与操控
液晶光学及应用
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
表面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调控
癌症生物物理



特邀综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材料相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人工微纳结构增强长波及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后摩尔时代的碳基电子技术:进展、应用与挑战

凝聚态体系中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目标探测研究综述

褶皱状蜂窝结构的单层二维材料研究进展

从“魔角”石墨烯到摩尔超晶格量子模拟器

石墨烯在金属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从高质量半导体/超导体纳米线到马约拉纳零能模

霍尔天平材料的多场调控

飞秒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最新进展

磁场中拓扑物态的量子输运

转录机器: 绳上舞者

论材料非晶形成中的焓与熵: 竞争亦或协同?

二维材料热传导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发射特性与波束调控研究

自组织结构的控制: 从平衡过程到非平衡过程

层状手性拓扑磁材料Cr1/3NbS2的磁学特性

膜间相互作用、开弦对产生和增强效应及其可能的实验探测

基于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的高分辨率磁畴成像研究

非晶态物质原子局域连接度与弛豫动力学

Verwey相变处Fe3O4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特性

纳米光学辐射传热: 从热辐射增强理论到辐射制冷应用

拓扑材料中的超导

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

腔自旋波混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

声学超构材料及其物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超快脉冲激光器

重费米子材料与物理

在人工拓扑超导体磁通涡旋中寻找Majorana零能模

具有变革性特征的红外光电探测器

二维极化激元学近场研究进展

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薄膜的洁净转移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有源降噪研究

利用光谱和质谱成像技术实现指纹痕量检测

类KBe2BO3F2结构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进展

二维有机拓扑绝缘体的研究进展

核壳结构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

高温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

无衍射光束的产生及其应用

基于光量子态避错及容错传输的量子通信

双连续型乳液凝胶(Bijel)的研究进展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


观点和展望精选


  钒基笼目超导体
  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


青年科学评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同质结的光电探测器

里德堡原子多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液相外延层层浸渍组装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及其物理性能

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中的一些新进展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柔性基底体系的模型与应用

新型助熔剂助力铁基超导1111体系单晶生长和物理研究

《物理学报》在淘宝店和微店上线,扫码即可购买过刊和现刊。


微信图片_20220731092420.jpg       微信图片_20220731092431.jpg


微信图片_20220731092438.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27348-1351588.html

上一篇:稳态微聚束加速器光源 | 《物理学报》特邀综述
下一篇:《物理学报》&CPB两刊编委会2022年度全体会议成功召开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