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必录
我是如何创立衰老的终极理论
2024-3-7 14:08
阅读:626

对于个体来说,真正的衰老机制只有一种,那就是细胞的“复制性衰老”(Hayflick极限),因为如果组织中的干细胞复制次数不受限制,由其它原因而损耗掉的干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都可以由干细胞通过自我复制和细胞分化补充上。

问题是,导致Hayflick极限的原因是什么?

起初我相信,导致Hayflick极限是由各种不可降解和排泄的物质积累造成的,如细胞中积累了脂褐素、错误折叠糖基化羰基化交联化的蛋白质、突变的线粒体DNA和突变的细胞核DNA。但后来发现个体和细胞都能通过修复、更新、降解、排泄和免疫等途径来解决。于是我采用排除法,把各种衰老理论逐个排除掉。再结合后来发现各种生物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时间表,据此,唯一最合理的解释是:个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是一种固有的基因程序。也就是说,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死亡的过程是一些基因依次开启与关闭的过程。

但是,衰老过程染色体上的各种基因的拷贝数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因此,要驱动基因程序化表达,必须需要有一种“单向的驱动力”来驱动基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表达,这种单向驱动力相当于钟表的发条,具备驱动力和计时性。

由于很多生物的寿命长度超过了年,因而无法采用日、月和年的天体运行周期做为单向驱动力,而必须由细胞内部自己设置一种发条来作为驱动力。由于细胞中的蛋白质和RNA等物质,以及线粒体DNA的数量都是不稳定,很容易降解,而且降解后又会迅速再合成补充上去,因此无法形成梯度差,也就是说无法象发条那样由紧到松来释放驱动力,因而不具备驱动力和计时性。因此,做为发条的物质只剩下染色体中的DNA。然而,染色体中只有端粒DNA既稳定又能够进行梯度衰减,因此,端粒DNA具备驱动力和计时性,成为最佳的发条候选者。

但是,有很多细胞端粒不会缩短,但细胞分裂次数仍然是有限的,因此,除了端粒这种发条,必然还有另一种和端粒性质一样的发条,那就是核糖体DNA(rDNA),因为rDNA和端粒DNA一样都是属于多拷贝的串联重复DNA,拷贝数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于是我创立了《细胞衰老的端粒DNA和核糖体DNA共调控假说》。本假说认为,随着端粒DNA和/或rDNA拷贝数的逐渐减少,就会导致肿瘤抑制蛋白P53水平逐渐升高,从而驱动基因的程序化表达,当P53水平升高到一定程度,细胞周期就会停滞,不再分裂或发生凋亡。

综上所述,我认为导致Hayflick极限的根本原因就是端粒DNA和/或rDNA拷贝数逐渐减少到一定程度造成的,或者说衰老的底层机制就是端粒和rDNA的缩短。要想逆转衰老,必须是延伸端粒和rDNA长度,除此之外都是瞎扯淡。-原创:黄必录

参考文献:黄必录.细胞衰老的端粒DNA和核糖体DNA共调控假说[J]. 医学争鸣,2021,12(2):9–1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必录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3440171-142440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