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engc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shengchao

博文

科幻小说《天顶星门》(5)

已有 1826 次阅读 2020-12-15 14:20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天顶星门》

冷光(coldlight)


第五章 都是套路


他站起身来,说:“现在我教你从通用哲学推导出来的学习方法,叫作‘都是套路’。有些事你看起来很难,别人做起来举重若轻,乃是因为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套路。学习做事,从学套路开始最是捷径。”


他从书架上拿下来一个暗红色的檀木盒,走过来,把木盒放在木茶几上。一打开,顿时一股檀木清香飘出。他从里面拿出了一叠纸,放在茶几上。我一看,第一张是个封面,用钢笔楷书工工整整地写着:“写给远山幽涧的诗”。他拿开第一张,翻过来放在旁边。下面一张上写着的一首诗,分成了上下两段。他大概猜到我的想法,说:“其实不是一首诗,是两首。”


第一首是:

我想要攀登位于你心中的那座珠穆拉玛,

祈求有一天我能到达那雪山之巅。

也许我会牺牲在风雪交加的征途,

那就让风雪将我埋藏在你的心间。


第二首是:

我相信这儿有一座珠穆拉玛,

她隐藏在重重的云雾之间。

我独自走上风雪交加的征途,

祈求有一天能到达那雪山之巅。


“这第二首是我写的。借用了第一首里面的意境。”


这倒是解开了我的疑问,因为两首之间有不少的重复。


他又把第二张纸翻过来放在旁边第一张上面。下面这张纸上是一首短诗,


《江南》

江南又六月,莲花婷婷立。

别乡久难回,报以相思泪


这首诗读起来好像还好,就是不太押韵。也没有对仗。他微微一笑:“这是我初学写诗时的三分钟命题速写练习。”他起身又走到书架前,抽出了一本薄书,回到木椅上坐下。是一本《唐诗三百首》。他翻到一首诗,用手指着念给我听,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说:“这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很熟悉,我有一本天文科普书,书上引用了这两句。寥寥几句,就把意境写出来了。令人神往。”


他赞许地点点头,说:“这首诗意境是极好的。第二句的一个‘垂’字,一个‘涌’字,都是传世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参考这首诗来学习。”


“还记得前面学的通用哲学教我们的学习方法吗?”他抬眼看着我。


“是,‘都是套路’。”


他满意地眯眼笑了笑:“这首‘沙鸥’的诗,便有一个套路。你看,第一句交代时间、地点。第二句描写环境。第三句想起以前的事。第四句展望未来或者抒发感情。”


“是古诗里面的八股文?”


他点点头,继续道:“我们常常把八股文当成贬义词,其实它是好东西,是套路入门。学到套路了才能批判、提高,否则都无从谈起。你看李白的诗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他又从那《唐诗三百首》里翻到两首,指给我看第四句,“‘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他笑道:“当然我们这样说好像是对诗人不敬。其实不然。你能创造一种套路,你就是大师。有个欧洲人总结说戏剧情节有120种套路。又有人总结说小说有36种套路。而写英雄之旅的小说,就主要是有一种套路。你如果只写一篇小说,就只需要学一种套路。写诗也一样。”


他又翻到前面去指给我看那篇《江南》:“你看,这首三分钟速成的诗,就用了这个套路。清清楚楚。杜甫如果泉下有知,也要感觉欣慰。”


“平仄也都是套路。今天我们先不学,只是读几遍,看看有没有抑扬顿挫。”


我问:“押韵有没有套路?”


“当然有。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学了浪费脑细胞。这儿有个速成的办法。”


说完,他在茶几上按了几下,木茶几上盖的玻璃变成了一个电脑屏幕。他调出了一个《中华新韵十八韵》的网页。


他指着网页说:“这是一份韵表。写诗的时候,找不到字用,就去韵表里找。”


“这样岂不是取巧?”


“取巧怎么啦。套路就是取巧。你怎么知道李白杜甫,没有偷偷藏着一份韵表?什么都靠头脑记忆,是不行的。”


李白杜甫暗藏着一份韵表?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说:“我告诉过你我是天顶星人。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有名的画家,他画画不用笔,只用调色刮刀,号称颜色更鲜艳。他画的欧洲小镇栩栩如生,你知道怎么着,他家地下室都是用坏的投影仪。”


“投影仪?干什么用的?”


“把照片投影在画布上,然后涂色即可。”


我觉得头上被浇了一瓢水,瞬时醒悟。“那么很多名人,也只是精通套路了?”


“要不要我告诉你,当年欧洲人之所以悟出画画的透视法,乃是因为他们把景物用透镜成像在暗室的画布上?”


我发了一会儿的呆,说:“你说了这些,我怕以后会失去对名人的景仰。如果世界都这样无趣,也太可悲了。”


“哈,你知道为什么文人相轻?还不是因为,你会的我也会。”


“不过,好在我们不能精通所有的专业方向,所以还是有足够多的东西让我们欣赏。有一个数学家张益唐说,对古诗文最欣赏的时候就是半懂不懂的时候。就算本专业之内,对不同的了解深度也有不同的可欣赏的东西。”


“最后,人类这种微不足道的物种,创造出了文明这种新事物,这件事本身也很了不起。”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60796-1262578.html

上一篇:科幻小说《天顶星门》(4)
下一篇:科幻小说《天顶星门》(6)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