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竟有标注英语词性的英汉词典

已有 6075 次阅读 2011-6-17 12:12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英汉词典, 英语词性

     英语单词,是字还是词?估计博友会说,傻了吧?这还用问?

  早年见过一本英文单词类书籍,我记得书名是“英文单字”什么的,香港出版。我不知道香港现在是否还用这一说法,还是已经回归大陆主流。
  我在采用香港曾出现过的“英文单字”表达的基础上,先进行概念设定(注意:本文不是教学类文字、而是探索性思考,避免误人子弟):在英文文献中,由英语字母组成的连续排列的最小片断称做字(此处的字母类似于汉语的笔画)。由字组成的称做词。那么,我们习称的英语词组(我不知在香港如何区分字词)相当于汉语中的词(或词组)。
  如此界定之后,我觉得汉语与英语在字词层面的内涵上已经处于同一平台,这更有利于进行汉英比较研究,也有利于中英文化交流,有利于中文的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
  词典看多了,往往关注特色性的差异。我前几年逛书店时,发现《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张柏然编)竟然标注了英文词性,惊喜之下,拥之而后快。
  我原本拥有几本小型的英英词典与多本大、中、小型的英汉词典,从未见到标注英文词性,也没有感觉什么缺失。但见到张先生的书之后,才知道它是有价值的。
   可能是少时自发养成的习惯(与老师似乎关联不大),喜欢琢磨汉语语法(可惜,直至今日这种习惯仍是旁门左道。我去年想为我孩子买一本新的汉语语法书籍,不料跑了南京的几家大书店,竟然没有一本“汉语语法”的书籍,而英语语法书籍在书架上俨然是一个集团军)。
  这两年的情形我不知道,但我即使有,肯定还是凤毛麟角,而我认为这一做法应当推广。
  有些博友可能奇怪,您将这些社科人文的感想搁在科学网,可能无人知道,是否不敢见真正的社科、人文人士并与之交流?
  不然也!华罗庚先生早就提倡“弄斧必到班门”,加之,我的见解似乎并不浅薄。因为我似乎是一个科学、人文两栖人,我目前更愿意在科学网存身唱独角戏。因为应付外网不同层次的讨论非常耗费时间,我更乐意见到通过科学网见到我的文章。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456271.html

上一篇:诸子百家如何衰变为一孔之见
下一篇:闪亮登场的宿管员与戛然辞世的导师——同为“六O”后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