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语言释义中的“多义寡源定理”

已有 3059 次阅读 2011-7-4 12:48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受王国安先生“物质衰减定律”的启发,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在比较中、英等词典语义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释义中的“多义寡源定理”。翻开任何一本语言词典,多义是不言自明的。年代越新,收义往往越丰,有些词语多达二二十几条义项。而科学术语类词典对术语的处理则以规范性、统一性、单一性为追求。  

       就汉、英语的一词多义而言,常常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习者深感头痛。所幸,在英语中还有所谓词根、词缀一说,少许降低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类释义的记忆压力。

       据说,科学是追求简单的。那么,语言为什么不追求简单呢?我相信在字词的初创阶段,释义往往是单一的。只是后来由于文字的归并,普通话中还有简化字合并,以及各代人士的创用,释义往往越来越丰富。爱因斯坦说,科学形式上应该是美的、简单的。语言运用和表达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细腻性则是语言美的体现。

       奥卡姆剃刀定律(亦称奥卡姆剃刀原理)又称“奥康姆剃刀”,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William of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发现,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他认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帕累托的此项发现被称为帕累托定律(或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效应)。
      综合以上说法,我认为“陈氏多义寡源定理”含义为:“一个词条下名义上为多义,实际上仅有一个或尽可能少的原始来源,其它义项均为引申意义。”

      如将本条定理运用于英语学习中,则应先识别尽可能少的本义,然后触类旁通,寻求各延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样,一个单词的有关释义就如同一个单词家族、一个故事。就是本身没有内在联系,按照记忆专家的说法,也可以人为地建立外部联系。这种“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式”的“拉郎配”往往受到诟病,但据说古代希腊的雄辩家们常用此办法加强记忆。  

       当然,部分英文单词的本义可能灭失或古僻而未载入词典。加之,词典义项的排列可能主要是按使用频率而不是以时间先后排序的,“本义”的确定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各引申义之间不见得存在内在的关联。此点正如在姻亲之间寻找相貌或血统、基因联系一样。

     现以“市井”一词为例,运用“多义寡源定理”进行一些推测。

 

                                                                    “市井”多源疑为一元

     “市井之徒”一词早在古代小说中见过。对于“市井”出处,却浑然不知。近日检索发现,百度百科在“市井”下竟有五个分项:

(1)《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2)《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汉.何休注:“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初学记》卷二四:“或曰: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
(3)《汉书·货殖传序》:“商相与语财利於市井。” 颜师古注:“凡言市井者,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故总而言之也。”
(4)《诗·陈风·东门之枌序》,孔颖达疏引,汉.应劭《风俗通》:“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於井上洗濯其物香洁,及自严饰,乃到市也。”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指出:“古都未有市及水,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

(5)《史记·平准书》:“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 张守节 正义:“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於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

       “井”字作为一方形结构,很早就有“井田制”一说。但在“市井”问题上,作为水科学研究者,我个人对于“水井说”倍感亲切。目前我未进行检索。先谈一点意见。我认为,如果没有水井为中心,仅是所谓的“方形”是不太靠得住的。否则,为什么不叫“井市”而叫“市井”,“井市”不是更加自然?“井市”作为一个后出词语,用法可见:唐.李绅《入扬州郭》诗:“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 ;明.文徵明《饮子畏小楼》诗:“君家在皐桥 ,諠闐井市区。”

       我个人判断,“市井”的五个义项其实都是来源于水井。    

      日后有暇,也可能会做进一步的考证。

注:百度百科缺乏权威性,并且各分项排列层次感不太分明,姑妄存之。稍后得空将进行核实。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462131.html

上一篇:“水到渠成”的吴瑜章猜想与我的最优解
下一篇:解构甲骨文—读《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国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有感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