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画蛇添足、故弄玄虚的“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汉译辨

已有 4559 次阅读 2012-12-9 18:07 |个人分类:语言文化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Science, 科幻, 科幻小说, fiction

   科普读物在中国就像温吞水,总是不冷不热的,完全跟不上全球变暖的步伐。其实,不少所谓“科普”著作之中自有大义存焉,非“普及”一词能一语带过。
   百度百科的“科学普及”(并包含“科普”)条目下用大肆夸张的言语表达了“科普”的难度,条目杜撰者似乎已经达到了“科幻”的境界(http://baike.baidu.com/view/7096.htm):“科普的写作资格认定——科普书都是一些成为了伟大科学家之后的人才有资格去写,这是学术界的行业规矩,所以一些科学家不愿意或者有些为难情绪去写科普,这主要是考虑到自己还不是伟大的科学家的原因,因为一旦某某科学家答应写一本科普作品了,行内人士一般不会说的,心里都会反感的, 最后就是由一些普通人来写(但必须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和崇敬来写)而且不能署真实姓名只能是笔名,这是行规。”连真实姓名都不敢署的科学(普及)谁敢信?恍惚之间,真不知道“科普”条目的撰写者想把人们引向科学还是幻想?
   在我的眼中,“科普”从来没有享受过如此神圣的礼遇。“科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与中华大地曾进行过的“扫盲”曾不相伯仲,带有特定岁月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十万个为什么》,时为毛头小伙的叶永烈曾撰写过多个条目,似乎从未招致别人的反感。
    “科普”与“科幻”从出生起可能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从字面看,严谨、科学的“科普”与用科学面粉加上各种添加剂后加工的“幻想”面包之间的距离是不言而喻的。一为求真,另一为玩虚。
   “科幻”的原始面孔或真实形象是什么?此处重点就“科幻小说”进行一番讨论。
    “幻想”在中国传统语汇中的位置一直比较低下,近于“空想”、“瞎想”等,即使加上“科学”的头衔也没有截然的分野。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科学小说”一词便风行世界,延用至今,在英美,对科学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是不加区分的,都写作“Science Fiction”字样,原意是“科学小说”,并无幻想的意思。
   据称,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是被尊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鲁迅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说是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 至于他的那句“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也早已广为流传。我们可以推断,将“科学小说”改为“科幻小说”可能更多地着眼于打开国人的眼界,使之在僵硬的旧世界展开想像的翅膀,破茧成蝶。
   为了给将“Science Fiction”硬译为“科幻”寻找台阶,生造出所谓“硬科幻”与“软科幻”。实际上,“硬科幻”的说法十分牵强。
   我认为,应当还原“Science Fiction”的本来面目,澄清国内一厢情愿地、各取所需地将“Science Fiction”硬翻译成“科幻小说”与“科学小说”,造成人为的割裂,也造成了势力本来就很弱小的“科学幻想派”与“科学小说派”的分隔。
 
    注:本文受到《谈理学、理科和科学的英译》(2011)一文的启发。现将该文粘贴于下,希望得到原作者张顺生同志的理解与支持。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640902.html

上一篇:参考文献喜新厌旧、认贩作父如何是好?——我的一个疑问
下一篇:SCI大国与SCI-FI小国—由国家体育大国与国民体育强国之议想到的

1 庄世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