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再谈似是而非、代人受过的“气溶胶”——“气溶胶粒子”责无旁贷

已有 4241 次阅读 2014-1-16 16:44 |个人分类:大气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气溶胶, 似是而非

   由于瞧着常规解释的“气溶胶”不顺眼,2011年就撰写过博文《有些名不副实的“胶体、气溶胶”—创新字“?”代替“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22673.html

)。近日有感于雾霾活动频繁,又撰写了博文《"节能减排"不再孤单,“节能减霾”联袂登台——雾霾出身出现争议》。此处声明一下:本人对于雾霾与气溶胶素无研究、知之甚少,只是觉得其面目可疑,故直抒已见。有语道,无知者无畏。欢迎方家指谬与拍砖。

  此文试图站在科普的角度,协助一般公众理解字面含义扑朔迷离的“气溶胶”。我个人向来主张,科学术语应追求平实、不应故弄玄虚。科学工作者可以将表面上不知所云的学术名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目前现实看,国内科学界与舆论界都普遍存在将“气溶胶”与“气溶胶微粒”混为一谈的做法。

  按我试图逼近科学本义的解读,“气溶胶”是由大气中“固、液态微粒”与干燥大气(本人自创术语,见Dry air, dry clear air—— "干空气,干洁空气"谁更名至实归?)共同组成的分散体系。通常见诸媒体的其实仅是该分散体系中的一方——“气溶胶微粒”(即大气中的‘固、液态微粒’)。

  打个通俗的比方,某个学校里有个别学生(“气溶胶微粒”)出了错,你不能说笼统地说“某学校(“气溶胶”)出了错”,只能说“某个学校的学生出了错”。

  依英语aerosol构词而言,可以理解为,aero(大气中的微粒)与air(大气溶剂。“溶剂”字面有些怪,因为“溶剂”一般指液态)的混合溶液。《麦格劳-希尔英汉双解科技大词典》将气象学含义上的aerosol释作“[气象]悬浮微粒”。从科普角度,将aerosol译作“气浮微粒”更易为公众理解。至于英文文献中aerosol何时解作“气溶胶”、何时解作“气溶胶微粒”我因阅读这方面文献有限,故未作进一步推敲。

  总之,气溶胶并不仅仅是一般所理解的所谓“大气中的固、液态微粒”,而是“大气与大气中的固、液态微粒构成的整体”。

  从管理角度看,需要加强监督的是“气溶胶微粒”,而不是泛泛的“气溶胶”。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三版,周淑贞等)》称:“大气中悬浮着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第二版,李爱贞等)称:“大气中悬浮着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统称为大气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不能简称为“气溶胶”,因为这恰恰是造成理解混乱的主要原因。


附1:科学网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PM2.5问题》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8652-653855.html

                    2013-1-16

  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PM2.5。严格讲应称为气溶胶PM2.5。这是指长期悬浮在大气层中的胶体。美国NASA公布了一个PM2.5全球浓度分布图。图上可见,从非洲至东亚的PM2.5高值区。这使国内外人们普遍中国空气污染很严重,为世界之最。近来北京等北方地区普遍出现PM2.5超标,达到500以上,更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关注与不安。当我们看一下NASA世界图,可以发现NASA全球PM2.5高值区带与全球季风带走向与范围大体上相一致。中国极大部分地区位于季风带上。悬浮在大气层中的气溶胶可被水蒸气吸附而浓集,并通过降雨沉降到地表。因此气溶胶是随着水蒸气在大气环流中运移,浓集与分散。季风给中国带来了温湿气候,但也带来了PM2.5。阴雾天气水蒸气较长时间滞留于地表大气层,不能扩散和通过雨点沉降,因此PM2.5必然会急剧增高。在中国中东部地区降下的每一点雨水中的水分子,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中国领域,极大部分来自于大洋。那末,被水蒸气携带的气溶胶也极不可能大部分来自中国领域。


附2:《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PM2.5问题》的读者评论与作者回复

�ٱ�[27]蒋大和  2013-1-18 22:16看来你的研究范围和大气环境不大相同。
在大气环境学科中,没有PM>10的分级,是分降尘(每月每平方公里多少吨尘土);总悬浮颗粒物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100微米(包括PM10,也包括PM2.5);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称PM10,<=10微米(包含PM2.5);然后是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即PM2.5是<=2.5微米。大气环境中关于PM的定义是指其空气动力学尺寸。
医疗系统关于颗粒物的定义更为细致。
在大气环境中,不论来自什么源,只要气体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都是PM2.5。例如抽烟的烟气,厨房烹调的油烟,柴油车的黑烟,都有许多PM2.5,可以浮在空气中,显然也可以称为气溶胶,根本和地球深处物质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PM10的60%来自火山更不靠谱,问:建筑工地或未铺设路面的卡车扬尘,灰天灰地,大量PM10, 来自火山爆发?
看来博主年轻着呢,还需要经验。
不过很高兴你回复了我的问题,谢谢。博主回复(2013-1-19 17:37)你没有做地球化学和相分析,怎么会知道是什么来源呢?只根据颗粒大小就可以判别出物源,奇怪?关于溶胶的来源我们从1994年开始做起(中国研究得最早,在国外发表文章最早),也想了25年,难于认同像你这样人云亦云的结论。做学问要反复思老考,我不断否定自己,否则难于有原创新。希望你不要把老资格。


hillside注:对于《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PM2.5问题》中的“严格讲应称为气溶胶PM2.5。这是指长期悬浮在大气层中的胶体。”我持保留态度,理由见我的这篇博文与《有些名不副实的“胶体、气溶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0729-759716.html

上一篇:Dry air, dry clear air—— "干空气,干洁空气"谁更名至实归?
下一篇:百年一遇洪水与百年一遇干旱理论上可同一年发生—不是冤家不聚头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