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对话 Materials 期刊编委——武汉大学潘春旭教授 | MDPI 人物专访 精选

已有 3748 次阅读 2024-5-10 15:53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近日,我们有幸邀请到 Materials 期刊编委,来自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潘春旭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期刊宣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并给期刊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学者介绍

1.png

潘春旭 教授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工学博士,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材料物理学、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科技与考古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973) 项目 (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50余项。“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项目《火焰等媒介中的碳纳米材料:从一维到二维》获得“2019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21年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名单”;交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所开设的《科技与考古》慕课获得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宝钢教育奖》获得者;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次);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武汉大学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得者;2023年度“湖北省十佳科普达人”;中央电视台CCTV-10《考古公开课》“青铜密码”节目主讲嘉宾。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权威专家库高端专家;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荆楚科普大讲堂”报告团专家;湖北省科学技术馆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政协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6-2017,连任两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会理事 (2007-2018);湖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秘书长 (2001-2018);湖北省电镜学会第七届至第十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04-2023);《材料保护》和 Materials 期刊编委,国内外数十个学术刊物的审稿人。

    

Q1.请问您目前的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呢?

目前,我除了讲授全校通识课《科技与考古》以外,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和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特别是与几家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应用。主要包括:(1) 新型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涂料、铜箔、电镀层、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材料中的应用;(2) 古代青铜器、铁器的材料学研究,以及探索利用现代技术制作仿古青铜器,并实现产业化。

同时,我也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一些材料科学内容的分享。比如在《搜狐视频》上分享了关于材料科学、纳米材料、材料测试与表征、材料加工,以及科技与考古等相关的科普知识;同时也在Bilibili、小红书、抖音开设了《武汉大学潘春旭教授》账号,致力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材料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以及利用现代材料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青铜文明起源”等问题,揭示古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发展历程,启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Q2.可以看到您在社交媒体上十分活跃,可否从您自身的经验出发,给期刊宣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呢?

我建议期刊利用短视频来增加曝光度。期刊宣传离不开好的传播工具,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短视频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最受欢迎的内容形式之一。通过短视频,受众可以更快地了解到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期刊也应重视短视频宣传,通过制作短视频并在各个平台投放,提高浏览量和关注度。也可以思考一下,如何让短视频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贴合我们的生活。

此外,我建议期刊跟一些直播平台合作。学术直播已成为学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与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直播平台合作,可以极好地拓展学术交流内容的传播面,使期刊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Q3.感谢潘老师的分享,特刊 (Special Issues) 也是我们征稿和扩大宣传的方式之一。您有在 Materials 期刊主持过两次特刊,能谈谈您对特刊的看法吗?

特刊在中国学者看来,很容易和中文期刊中的“增刊”概念 (期刊有特殊需要临时增加的版面或篇幅) 联系起来,认为特刊不是刊物的主要部分,但其实不是的。

特刊可以集中介绍和讨论某个特定领域的前沿研究、最新进展或热点议题,通常在期刊收稿范围内有着更加细分的主题。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机会来集中阅读与回顾相关主题的研究,检查以前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和开发新的实验或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交流观点和鼓励新的研究方向;同时,特刊这种出版形式也有利于读者检索和查阅。

   

Q4.您是如何看待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这种出版模式的?

当下学术界对OA期刊的发文质量仍然存在一些担忧。但是期刊只要严格遵循同行评审的规则和要求,做好文章质量的把控,长此以往,期刊整体的发文质量就会上升,也会吸引更多优秀的稿源。这是需要脚踏实地去做的,与是否OA没有关系,但与期刊的管理运营息息相关。在此,我希望 Materials 期刊能够越办越好!

    

Q5.您作为科研路上的过来人,能否给青年学者一些建议?

我总结的科研创新方法大概是三类:利用特殊设备或理论的创新;学科交叉的创新;“突发奇想”和“灵光一闪”的创新。在这三方面我也都有经历和受益。

我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电子显微镜——特别是透射电子显微镜很罕见,而我所在的实验室正好有这些设备。得益于这些先进设备,我在学生期间就发表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对于年轻学者们来说,如果身边有一些先进的设备,一定要积极使用,并且能够开发出新的功能,拓展应用领域,做到“唯我独尊”。

关于学科交叉的创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复合零部件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显微结构特征及其转变机理研究》获得了“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俗称“百篇优博”),就是材料物理与焊接这两个学科交叉的成果。我后来的其它研究工作也大多与学科交叉有关,如与化学交叉的光催化纳米材料研究、与历史考古交叉的古代青铜器研究等。学科交叉可能是年轻学者们能够快出成果、早出成果的最佳途径。

年轻人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相信在研究中“突发奇想”和“灵光一闪”的现象都遇到过,希望大家要善于抓住这种机遇,做出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s2.png

◉ 潘春旭教授 (右二) 与MDPI工作人员合影

     

Materials 期刊介绍

主编:Maryam Tabrizian,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期刊发表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相关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高分子、纳米材料、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碳材料、多孔材料、生物材料、建筑材料、陶瓷、金属等,以及材料物理化学、催化、腐蚀、光电应用、结构分析和表征、建模等研究领域在内的学术文章。

2022 Impact Factor:3.4  

2022 CiteScore:5.2

Time to First Decision:13.9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7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33507.html

上一篇:欢迎新主编!对话Applied Sciences新任主编——Giulio Cerullo教授
下一篇:Biomimetics:“材料和结构的仿生” 栏目高引文章合集

1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