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shanchaoq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shanchaoqun

博文

“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七次组会纪实

已有 633 次阅读 2023-12-17 15:2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时间:2023.12.8 

地点:银杏楼210

参会人员:张善超、李冰、徐成源、李佳仪、乔安晨、任郁、王碧琪、肖银军、李慧琳、潘建好宋新、郭孟雨

一、主题内容汇报与讨论

沙龙的第一部分为全体成员围绕学龄人口减少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有哪些变与不变的要求或者挑战及应对策略”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徐成源系统观的视角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龄人口的减少是当下社会的境况在教育维度的投影,源于孕龄人口生育意愿降低的社会思潮,也镶嵌在我国经济呈下行趋势的社会背景之中。在如今我国亟需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与提倡教育改革的社会态势下,教师的能力面临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编制极有可能会被缩减。对于如何破解教师之困,徐成源认为应将活力应该赋予基层。首先,政策文件应鼓励特色发展、多样化发展,其次通过权力的下放,实现基层教师与管理者主体性与创造性的解放与激发,以实现更为百花齐放的教育生态,方为求变之策。李冰从宏观的角度表达了看法。她提出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我们仍应保持现有的教育经费与教育投资的规模,甚至有所提升。针对学龄人口减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李冰认为,教育教学规模可能面临冲击,如出现部分学校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况、教师编制多余等现象。因此政府应当具体根据各个学段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经费占比,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建立合并学校或成立中心校的方式应对变化。大城市的师资力量和教育经费相对充足,应开展小班教学并放开户籍限制,允许学生流动,以缓解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李佳仪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与教育内容的变革两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在教师资源将面临结构性过剩的背景下,未来众多教师可能面临较为严格的系统化的教师退出机制,以盘活编制存量,缓解教师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同时,教师的准入门槛提高,教师选拔机制将更为严格,未来的教师需要有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能力。再者,为了应对学校数量过剩的问题,未来许多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可能会采取个性化办学的方式吸引学生家长,在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设置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需要融入学校的教育哲学。

乔安晨首先讲述了学龄人口减少对未来教师专业的发展。她认为随着学生多样性的增加,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跨学科知识,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学科的教学需求。同时,教师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高技术素养。接着,她表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的初心始终不变。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性格塑造和价值观引导仍然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并且,教师的师德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是学生的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对于学龄人口减少导致的班级规模与师资分配变化、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学生多样性增加等问题。乔安晨认为可以从制定灵活的教育政策、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鼓励教育创新、实施差异化教育、加强教师培训等方面入手。任郁为大家列举出了学龄人口减少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包括就业竞争加剧、多学科能力要求增加、教学创新能力要求增加、跨学科合作能力要求增加以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增加。为有效地应对该些情况,任郁提出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育资源优化分配、二是提升教育质量、三是促进创新教育模式、四是加强学科融合教育、五是引入科技支持教学、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王碧琪表示学龄人口减少将导致学前教育受到冲击,出现乡村学校萎缩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超负荷的现象。针对该些现象,她认为应加强精准测算和科学规划,在全面科学预测学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预留学校建设用地、教育设施发展空间等。同时完善弹性学位供给体系,加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以便在升学环节降低社会成本,并重点办好乡镇学校。在师范生结构方面,应减少文化科目招生计划以及师专和高职高专师范生招生规模,并扩大音体美劳等学科招生人数。

肖银军首先表达了对徐成源汇报内容的赞同。她表示随着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教师的门槛将不断提高,对于教师的素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学校可能实行小班化教学,教师教育将向大龄甚至老龄人口流动,最后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潘建好结合在教育岗位上的所见所闻,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集团化办学能够帮助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良好的辐射和带动,特别是龙头学校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这也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破解之道。最后,她对于发言同学提出的“项目式学习”和“多学科融合”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认为随着区管校聘等制度的实施导致教师群体向下分流甚至优胜劣汰等现象的出现,未来的教师将更注重自身的自主发展与自主成长。宋新从两个真实的教育现象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发现如今部分的区域已经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包括待岗、转岗、离岗和解聘四个途径。她认为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智能化的教育样态是未来的必然,一专多能、融合教学等将有可能成为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环。一线教师有必要用最前沿的科技点燃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成为引领未来的人才。再者,从中小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经营管理是学校生存的基础,集团化办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区域间、校级间开展帮扶结对实践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教育的生态环境。最后,郭孟雨提出看法。她认为学校合并将给家长带来较大的负担。同时未来可以大力发展托儿机构以消化过剩的师资。

二、科学管理原理汇报

 

沙龙的第二部分是李冰同学的《科学管理原理》汇报。她的汇报从成书背景、相关实验、“磨洋工”现象和科学管理原理的形成等方面展开。其中,她从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基本原则、具体措施以及蕴含的哲学思想四个角度重点汇报了科学管理原理的核心内容。最后,李冰针对科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要实现科学的学校管理,一是要制定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即不断健全、完善教师评价、教学质量评估、监督等制度, 严把教学质量关。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作为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学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要做到“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特长、表现和能力, 将其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三是适度分权, 使决策制定科学化,充分赋予教师参与决策的制定的权力, 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以差别工资制度解决学校的公共性导致缺乏竞争的问题,同时采取“铁饭碗”与流动机制并行的制度。最后,她认为泰勒提出劳资关系要进行思想上的大革命, 实行对立转向合作, 这对学校处理教师关系有着借鉴作用。

在讨论环节,宋新首先围绕李冰的汇报内容提出困惑,应当如何让工人意识到利益最大化与效率最大化挂钩。李冰表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利益一致性。管理者应当根据雇员的工作数量和工作效果给予相应的工资或福利待遇。并且,工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于企业发展更有益,该种链接效益的存在得以使雇主和雇员树立一致的劳动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任郁同学认为“磨洋工”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团队的协作氛围,她提出疑问:作为校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防止教师出现“磨洋工”的现象?李冰认为,首先校长可以设置与教师双向沟通交流的平台,并加强对教师的关怀。其次,校长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教师所面临的的困难与调整,并帮助教师解决疑难或进行补偿。最后,校长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给予教师额外的奖励以激励教师。

王碧琪表示,教育教学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校长和教师之间可以各取其利。她基于教师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问题向李冰提出了疑问。李冰认为,一是校长应当完善决策制度,拓宽沟通渠道,让教师切实地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中;二是校长应当根据各位教师的特长来安排合适的岗位,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潘建好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以人为本是管理的精髓,课堂管理同样包含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和原则。特别是如今施行的课程标准也体现了标准化原理为一线教师带来行动方向的特征。乔安晨同意了潘建好的看法,她表示,以人为本能够使师生关系融洽,为师生提供多元化、自由化的成长空间。她还认为管理主体间的密切合作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者要把自己当做以为沟通者而不仅仅是管理者。同时,科学管理的激励制度应当围绕教职工的需求与心理,关心、鼓励和宽容既能让师生主动发展,也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徐成源认为,实现科学管理的三个关键因素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有文化水平的工人以及纪律的规范体系。若将科学管理代入学校环境中,首先,学校应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并给予教师宽松的空间;其次,管理者应考虑被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学校在实施教学管理变革时应注重创新和特色化。李佳仪基于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提出了疑问,她认为标准化的规则和守则容易造成工人的刻板化,阻碍了工人的创新能力发挥。置于学校背景下,完全规范化的系统是否反而造成教师的负担?李冰表示,泰勒的科学管理把人看作了理性人与单向度的人,长时间的标准化将抹杀工人的积极性与人性特点。因此众多的学者基于过于规范化的制度框架造成工人呆板的现实问题提出批判,并倡导人本主义。郭孟雨针对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提出了疑问。她认为当前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而工资待遇并不理想。李冰表示,当前教师面临着角色冲突的压力,因此学校应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保障,并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在减少教师经济压力与思想压力的前提下让教师更愿意在教学工作中付出时间成本。

最后,张老师做出总结。他认为管理原理即如何组织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高效地完成任务。那么实现高效团队的打造首先需要有标准化的规训,过于松散的组织缺乏战斗力并且产量低下;其次,管理者需要有人文关怀,班主任、家长、与学生之间需要有平等的沟通关系;最后,班主任应当发挥核心凝聚作用,建立班级愿景,并发掘学生潜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26636-1414199.html

上一篇:“至善超群”2023秋学期第六次组会纪实
下一篇:“至善超群”2023-2024春学期第一次组会纪实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