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厚刚

博文

贫困生命名 感恩 阳光心态

已有 5377 次阅读 2007-9-9 22:2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贫困生”的提法有失妥当, 是一顶沾满污秽的帽子,扣谁头上谁不烦?学生就是学生,若按照家庭财产划分学生的种类是极其荒唐的,既然有“贫困生”,那么从逻辑上讲,还得有“富裕生”,还得有“不贫不富生”。他们是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贫困生”的概念出现,反映了国家这一政策的尴尬和道德困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理念:打听别人的私有财产是对别人个人隐私的侵犯,非但不礼貌,简直就是侵权。那么,把学生的额头上贴上贫困的标签,是多么的不人道!

人为的、以合法、道德、善意的方式规定着贫困、规定着差异和伤害,给“贫困生”命名,也昭示了国家助学政策的某种无力。淡化贫困,实行更加能保护尊严的救助,似乎是更为可取。

感恩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神圣的层面上它主要是基于耶稣的拯救,是人的原罪的救赎和认识;在世俗层面上,感恩来源于诚心帮助和施舍。《旧约·申命记》中有这样的训导:“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了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你打橄榄树,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但基本上比较缺乏,培养感恩文化,是需要的,问题是,感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觉悟,而不是被要求、被强制感恩。中国的感恩,如果不是出于人格的自觉,奴才式的“谢主隆恩”,我看,没有也罢。基于人格平等的感恩,才可能是发自内心的,是我们所需要的。

贫困生”的心态也是极其复杂的,一味要求贫困生要具有阳光心态也未必是一件好事。“贫困生”自信、自强、开放、热情固然好,不自信、不自强、不开放、不热情,我看,也不应成为被指责的理由。希冀受助者能热心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固然好,即使不能帮助别人、不能回报社会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理应更加宽容。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31-7093.html


下一篇:北京,是该下一场雪了----写给"拒签事件"中肖志军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