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p630 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气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了解和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挑战!

博文

地球科学知识:稳定同位素比值标准物质及其重要性

已有 1510 次阅读 2023-6-25 14:3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稳定同位素比值标准物质(Stable Isotope Reference Materials)用于测量和校准同位素比值的分析仪器,以确定样品中不同同位素的相对丰度。稳定同位素是元素中具有不同中子数的同位素,相对于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它们不会衰变或放射出辐射。稳定同位素比值则是指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相对丰度比例。稳定同位素比值标准物质通常是经过精确测量和认证,其同位素比值已知并且可以被视为基准。这些标准物质通常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或其他同位素研究机构提供和认证。常见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标准物质包括δ13C(碳同位素比值)、δ15N(氮同位素比值)、δ18O(氧同位素比值)等。它们通常以国际统一的表示方法δ表示,表示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同位素比值。使用稳定同位素比值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可以确保同位素比值分析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用于研究和应用领域。

  • 同位素国际标准的意义

  • 数据比较和交流:使用国际标准可以确保不同实验室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可比性。这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和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之间的数据比较和交流至关重要。

  • 结果准确性和精确性:国际标准提供了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参考基准,可以用于校准仪器、验证方法和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这有助于确保同位素分析的结果具有高度可靠性。

  •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样品可以用作质量控制的参考材料,用于监测和评估实验室的分析质量。通过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实验误差和分析偏差,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 研究领域的发展:国际标准为稳定同位素研究提供了一致的基准和规范,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它们鼓励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合作研究,推动了稳定同位素应用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

 例如: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的稳定同位素比值标准系列,如:VSMOW(Vienna Standard Mean Ocean Water):用于氢和氧同位素的比值标准,基于地球上标准海水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它为氢同位素的δ2H和氧同位素的δ18O提供了参考基准。VPDB(Vienna Pee Dee Belemnite):用于碳同位素的比值标准,基于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Pee Dee组织的一种碳酸盐样品的同位素比值,为碳同位素的δ13C提供了参考基准。

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的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组成均一性和稳定性:标准物质应具有均一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确保在同一批次中的样品具有相似的同位素比值,并且其组成和性质应保持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 数量足够:标准物质应提供足够的数量,以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这样可以确保标准物质的持续供应,并且可以进行重复分析和校准。

  • 认证和准确度:标准物质的同位素比值应经过精确测量和认证,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通常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分析技术和校准方法来确保标准物质的认证值。

  • 可追溯性:标准物质的同位素比值应具有可追溯性,即可以追溯到国际或国家级的同位素比值标准。这样可以确保标准物质的比值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或研究机构之间的比较和交流的一致性。

  • 代表性:标准物质的同位素比值应代表一定范围内的天然样品的同位素比值变化。这样可以确保标准物质适用于广泛的样品类型和研究领域。

  • 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储存应考虑其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这涉及到合适的包装、存储条件和有效期限的控制,以确保标准物质的质量和稳定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得到保持。

总的来说,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的要求是确保其具有准确性、可比性、可追溯性和可靠性,以作为同位素比值测量的参考和校准物质,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可信的数据基准。

  总之,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国际标准的意义在于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促进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发展,并为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可靠的参考基准和质量保证。

image.png

图1. 用于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的气相色谱-同位素比质谱(GC-IRMS)分析系统(图片引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气体同位素实验室)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49522-1392920.html

上一篇:地球科学知识:碳同位素地球化学——揭示天然气的起源和形成机制
下一篇:【新中国重大科技成果】陆相生油理论的诞生与发展—从海相成因到陆相成因的转变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