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hink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thinker

博文

思想的蝴蝶 - 《鸿门宴》观影后感

已有 2987 次阅读 2011-12-20 19:5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电影, 导演, 百度百科, 鸿门宴, 金陵十三钗

       继《锦衣卫》后,时隔一年,香港的李仁港导演又一新作《鸿门宴》赶在贺岁片的前头推出。根据影院销售的反映,这是最近最受欢迎的影片。考虑到16日即将推 出的《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面临强大对手的竞争,在当前很短空档中安排这部电影,想必是经过了很多考虑的。这部电影延续了《三国之xx卸甲》和 《锦衣卫》一贯的风格,选择的都是古代的战争与格斗情节,对于以动作美学见长的李导演来说,是非常好的题材。百度百科上介绍导演的国画和油画造诣亦不浅, 从影片画面来看,此评论很是恰当。鸿门宴的几个场面,有的气势恢弘,有的苍茫宽阔,有的寒风凛冽。电影的配乐选的也很好,特别是鸿门宴那一段,大厅内,五 局棋同步进行,两大高手范增与张良巅峰对决,几百里外,韩信单骑收怀王、贬项羽,局面之紧张如暴风骤雨,摄人心魂。本剧的另一条线--感情线,也算是三角 关系。项羽和虞姬的爱情,刘邦和项羽的兄弟情,刘邦对虞姬的暗恋,缠绕在一块。不过,在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描绘上,本片没有什么动人的地方,在锦衣卫和三国 中也是如此。还有,整个情节的连贯性和紧凑性处理的可以,但是有几处逻辑上却不是很好,离大片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写这个观后感,最重要的是因为那一句营销主题:“一念决生死,一宴定天下”。的确,整个影片讲的是鸿门宴,可是也体现了项羽和刘邦竞争的大概流程和最终 结果。这十个字,从人性、时局上概括了那一段历史的主要变革。如果从句子本身来讲,这一念,应该就是鸿门宴上项羽杀不杀刘邦的那一念。如果从念字讲,影 片全局特意描写了几个念。开始的时候,怀王担忧刘邦和项羽联手做大,想出了先入咸阳者王的念头;刘邦方面,送虞姬绕道入咸阳那一念,获咸阳城而不王是一 念,准备在鸿门宴与项羽决斗也是一念;张良方面,欲从刘邦而远项羽是一念,团结百姓军民共守咸阳城是一念,鸿门宴上厅内稳住范增厅外调遣韩信捉怀王更是一 险念,直入项羽帐下离间君臣关系更是豁出命了;项羽呢,如果不碰到虞姬,就没有送虞姬,不送虞姬就不会对刘邦放松警惕,鸿门宴上心恨一点就可以除掉刘邦, 后来追悔莫及找怀王当替死鬼又是错上加错,亲信张良而踢走范增更是为自己掘了墓。而如果从宴方面来讲,每一次念的诞生都是在宴的时候,或兄弟,或男女,或 君臣。这么多宴上产生的这么多念头连在一块,成就了《鸿门宴》这一荡气回肠的影片情节。
       有一个词语叫‘蝴蝶效应’,说的是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在美国西海岸引发一场龙卷风。从直接的力学角度讲,蝴蝶是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 的。但是在理论上,它又是可以成立的。假如当时蝴蝶身处两个空气流之间,这两个空气流之间的压力对比处在临界点上,而且蝴蝶扇动翅膀引发的气流变化刚好又 在气流运动的切向方向上,那么蝴蝶真的是有可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件的。
       蝴蝶效应说的是空间上,两个分离事件之间的非线性因果关系。而如果将时间平展,将思想和行为铺在时间的海面上,同样也是可以有蝴蝶效应的。所以,鸿门宴上的那些念头,就像是思想的蝴蝶,在历史的海洋中,掀起了狂风大浪,在宇宙大地上,拉起了多少龙卷风。
       其实念头很简单,就是大脑内一两个神经元的一次放电活动,它的幅度小到身体是没有感觉的,只有几个毫伏,几个皮安。很多的念头,就像普通的蝴蝶一样,扇一 扇翅膀,不带动一片云彩。但是,在那么多神经元的放电中,就有那么几次放电,成就了人类的历史与今天的文明。思考一下,念头如何才能产生大的影响呢?首先 的问题便是将神经元的放电转换为心的决定,这个是需要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然后要用志向去激励个人的行为,做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光有这个还不够的。 还要找到局点,也就是时势和机遇。
       所以,《鸿门宴》的上联是一念决生死,下联是一宴定天下;横批:时势造英雄。
       不过,思想的蝴蝶,听起来这是很美的文字了。如果用它来形容那些军事与政治斗争,就好像是把蝴蝶放在油锅里炸,未免不够绿色。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应该用心去体会什么是思想的蝴蝶。套用一句话就是:蝴蝶,让人生更灿烂,让人间更美好。有很多好的创意,好的想法,它可以指导我们好好的生活,与人相处。 作为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就更是要努力的培养照顾好这只蝴蝶了,它就像是我的小精灵,守护神。一次放电,一点灵感,或许就是一个伟大的想法,一个重要的 创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6622-520376.html

上一篇:新药开发策略思考的阶段总结
下一篇:孙子兵法对科研的启示

2 曹聪 熊李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