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锁门那个老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iawmaxwell

博文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学习的定义

已有 566 次阅读 2024-4-11 12:06 |个人分类:学习科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      学习的定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综述最近30年来研究者获得的有关学习的知识,帮助读者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要明白到底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学习的前提是,我们究竟知道“学习”到底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了“学习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有关学习本体论的忽略由来已久。家长、老师们常常念叨的那句谚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当我去询问老师们到底怎么才是好好学习,甚至什么才是学习时,大多数人都是茫然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似乎是一个“手提箱”式的词语,包含了诸如记忆、理解、创造等等不同的概念。但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则无法如此轻松。

事实上,在教育研究的不同阶段,先贤们都提出过对学习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都是基于特定的实践或理论背景。例如:

早期行为主义的研究者们学习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的变化,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刺激或者满足生存需要,进而获得了新的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 (Krapfl, 2016; George Graham, 2023)

早期认知和建构主义的研究者们则将学习定义为一种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思考、记忆等内部心理活动。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特利特、皮亚杰和布鲁纳 (Phillips, 1995; Dennick, 2016)

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者们则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来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流派的代表思想是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Kendra Cherry, 2023)以及莱夫的“合法的边缘参与” (Lave and Wenger, 2012)

这些经典的思想十分的迷人,但同时也让人头晕目眩,忽视了这些定义中对于学习的本质的掩盖。用行为、认知和互动来解释学习,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上的进步。仅仅这样轻飘飘用替换法去跨过对学习本体论的讨论,是不明智的。学习,特别是人类的学习,其定义应该根植在其人类学和生物学的本质之上。得益于生物和医学的发展,我们对学习本质的了解逐渐接近了(但远未抵达)。

在遗传学角度看来,学习本体论首先彻底驳斥了洛克的白板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儿童生下来后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受到后天经验的巨大影响 (Duschinsky, 2012)。任何人都不是一无所有的出生,遗传物质实际上在表达人类祖先在过去数十万年进化中获得的最重要的那些知识 (Meyniel and Dehaene, 2017; Nessa Carey et al., 2016)(例如对人类面孔的喜爱和寻找母乳的能力)。这些信息被刻在DNA双链上,从人类生命伊始就开始干预儿童发展 (Shenk and Bao, 2012)。因此,学习的基础是遗传物质的表达,其结果是人类一出生就带着众多对于世界的假设。而整个婴儿时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其实都在推敲这些假设,例如像猫一样把被子推下桌面。在这个层面上,学习首先是投射先验假设 (Dehaene, 2023)

从生物学的角度,学习就是神经系统的生长和改组。神经元细胞通过联结、强化和修剪,在大脑中形成一条又一条的神经回路。婴儿在最初的五年中会将大脑扩大4 (Maria Robinson, 2013),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飞速的生长和联结。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和令人惊叹的学习能力。接着,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童的大脑会逐渐修剪过度生长和关联的神经元网络 (Giedd et al., 1999),同时,被加强的神经回路中的电信号传递会越来越轻松(即髓鞘化) (Johnson et al., 2017)。外表看上去,青少年们越来越熟练地运用过去的经验去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这让他们看起来学的更加高效,但是代价是他们将对很大一部分东西失去兴趣。因此,学习本质上就是神经回路的建立、改变和转移,是调整神经网络中的一个又一个生物学参数。

综合来说,学习的遗传学定义为学习奠定了前提,而生物学定义给所有人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蓝图。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扬言,尽管学习当然有个性化的因素,但是大部分的人类学习是相似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学习的认识能够决定性影响自己的前途以及下一代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本文的概述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在这个简短而且枯燥的开篇最后,容我引述Stanislas Dehaene教授对学习的定义——

“学习就是在脑中逐步形成外部世界的内部模型”。

 图片1.png 

Dehaene定义的示意图(Created by DALL-E 3.0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探讨那些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并给出有关改善学习的一些值得参考的措施。

 

参考文献

Dehaene S. How We Learn: Why Brains Learn Better Than Any Machine . . . for Now[M]. Di 1 ban. Hangzhou: Zhejiang jiao yu chu ban she, 2023.

Dennick R. Constructivism: reflections on twenty five years teaching 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in medical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016, 7:200–205. DOI: 10.5116/ijme.5763.de11.

Duschinsky R. Tabula Rasa and Human Nature[J]. Philosophy, 2012, 87(4):509–529. DOI: 10.1017/S0031819112000393.

George Graham. Behaviorism[OL]. [23/Jan/2024].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behaviorism/.

Giedd J N, Blumenthal J, Jeffries N O, et al. Brain development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MRI study[J]. Nature neuroscience, 1999, 2(10):861–863. DOI: 10.1038/13158.

Johnson M H, Haan M d, Xu F. 从自然到使然: 心理成熟背后的脑机制[M]. Di 1 ban.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Kendra Cherry. Lev Vygotsky’s Life and Theories[OL]. [23/Jan/2024]. https://www.verywellmind.com/lev-vygotsky-biography-2795533.

Krapfl J E. Behaviorism and Society[J]. The Behavior analyst, 2016, 39(1):123–129. DOI: 10.1007/s40614-016-0063-8.

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Maria Robinson. 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M]. Di 1 ban. 伤害: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Meyniel F, Dehaene S. Brain networks for confidence weighting and hierarchical inference during probabilistic learning[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7, 114(19):E3859-E3868. DOI: 10.1073/pnas.1615773114.

Nessa Carey, Jia Y, Wang Y. The epigenetics revolution: ow modern biology is rewri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s, disease, and inheritance[M]. Di 1 ban. Zhongqing: Zhong qing chu ban she, 2016.

Phillips D C.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5, 24(7):5. DOI: 10.2307/1177059.

Shenk D, Bao G. The genius in all of us[M]. Beijing: Zhong xin chu ban she, 2012.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83214-1429189.html

上一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楔子
下一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3)情绪第一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