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西南联合大学遗址应叙说怎样的故事? 精选

已有 5780 次阅读 2011-4-27 14:57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西南联合大学

2011-04-23日我趁出差昆明的机会,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西南联大遗址去“朝圣”,这是我出差昆明最大的一个心愿。我希望探访真正的西南联大成功的斯芬克斯之谜,可凭悼后的心情却是难以言表!西南联大遗址俨然成了“一二•一”惨案的纪念馆。遗址内入门口是原西南联大的校标。校门内右侧是三位校长的头像和“一二•一”惨案纪念雕塑。校门内左侧依次是西南联大在反饥饿、反内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纪念牌和浮雕、“一二•一”惨案中潘琰等四师生墓、李公仆墓等。唯一能显现这是一所大学遗址的是曾经的西南联大的一排教室!这所曾经的名校遗址到底应该叙述怎样的故事呢?

一、故事的主角:校长梅贻琦

1925年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31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通过他卓越的工作,创造了清华大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可以这么说,没有梅贻琦,就不会有西南联大卓越的成就。梅贻琦办学的思想、治校理念无疑应该成为遗址应该叙述的故事重点。梅贻琦的办学治校理念可以归结为三点: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通识教育。西南联大治理结构中最为主要的机构有三个:常委会、校务会和教授会。三个委员会中,除三位常委专职外,其余均由教授兼职完成。总务长、教务长、训导长、各院院长、各系主任也一律由教授担任,他们既不因此减轻教学“工作量”,也不因兼职而“加薪”。教授们既不把兼职当成“官”,也不把“官”当成为自己谋利益的资本。因之教授治校得以完成贯彻。由于这些教授大都学贯中西,通晓大学规律,学校也因之有了学术自由。由于梅贻琦本人教育思想来源于欧美大学教育思想和继承蔡元培的衣钵,因之在西南联大实施通识教育也就顺理成章。遗址应该全面展示梅贻琦的教育思想及其来源,丰富其治理实践,以启迪今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二、故事的场景:西南联大办学的硬件和软件。

西南联大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取得卓越成功的,因之它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学成功的基础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大师的学术操守。从史料上看,西南联大的教室、图书馆都极其简陋,甚至可以说算不上教室与图书馆;教师的住宿条件也是让人难以置信,很多有名的教授甚至是同居一套住房;有些有名的教授甚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不得不靠出售自己的知识、技术甚至图书度日;美食家金岳霖只能靠偶尔弄块西点解馋,国学大师汤用彤一度只能喝粥度日,一代宗师陈寅恪甚至因营养不良目疾难愈。这些都是西南联大成功的软件,是西南联大成功的灵魂。这些应该成为西南联大遗址重点叙述的故事,西南联大成功的场景应该成为遗址重点叙述的故事要点。

三、故事的主线:大学职能的实践

大学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西南联大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培养人才方面,它培养出了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批学部委员、两院士。在发展科学方面,它开创了很多新的学科,取得了很多原创性成果。如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光谱》、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潘光旦的《优生原理》、费孝通的《禄田农庄》等重要著作皆在此期间产生。在服务社会方面,西南联大更是可圈可点。突出表现是大学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反思社会的运行,批判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成为社会的良心。西南联合大学及其教授在社会公共方面,是主持社会公平公正的代表,他们敢于就社会问题用自己专业内涵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同时敢于以“专业良知”的通观能力、思辨能力来影响公众甚至政府的价值行为取向。如1942517日,西南联大的沈启元、李树青、费孝通等八位教授,针对当时物价变动,联名在《大公报》发表《我们对当前物价的意见》一文,以此促进政府对物价问题的重视。教授们的集体抗争及西南联大对教授的学术自由的支持,树立了西南联大以知识服务社会的良好风尚。西南联大大学职能的实践无疑应该成为遗址叙述故事的主线。

当然,综合进来,西南联大遗址应该成为全国大学及其学人“朝圣”学习的场所,成为研究中国大学如何走向世界一流大学轨迹的地方,因之,西南联合大学遗址的叙事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愿西南联大遗址能够在叙事结构方面有所改观。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436-437880.html

上一篇:大学继续教育的三大职能
下一篇:四月高教关键词:百年校庆;高考改革;网络课程;学科门类

23 吉宗祥 王随继 阎建民 吕喆 刘艳红 侯成亚 于锋 逄焕东 丛远新 徐迎晓 李永丹 杨远帆 王鸿飞 王守业 朱萌 谢鑫 宋之 xmhu xqhuang Wunderfool 侯振宇 zzjtcm lyb880919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