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蜂同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yanc

博文

科学的名义

已有 6817 次阅读 2017-4-23 08:4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地球日, OSU, 科学游行, 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科学的名义

陈华

今天是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科学家和科学支持者在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为首的“科学游行(March for Science)”上示威,向全球呼吁无政治干扰的科学自由,并倡议社会各界为科学和基于证据的科学研究发声。全球逾500个城市(国内应该没有,几乎没见到相关的报道)参与了科学游行。

如果说热播剧《人民的名义》讲述的是一批检察官以(或为了)人民的名义而反腐败,那科学游行则算是科学家和科学支持者是以科学的名义而反对反科学。科学游行获得众多科学家的拥护,理由简单而不幸:科学和基于证据的科学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幸的事实,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或不愿意相信,甚至连科技强国的美国都要削减研究气候变化的经费。很多人愿意相信某种观念形态,也不愿意相信科学。但科学家和科学支持者认为,科学是要紧的,人类的未来是要依靠科学的。正如一些游行者打出的标语,“或许科学无法解决一切问题,但很多问题是靠科学解决的”。

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拥护者,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总得为科学做点什么。在成千上万的科学家走上街道游行的同时,OSU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研究型博物馆)向公众打开了大门,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开放日,邀请公众走入我们的展示馆,实验室和办公室,向他们介绍我们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以及我们的研究是如何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今年博物馆开放日的主题是“生命之网(Web of Life)”,即我们研究的各类生物是如何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成网状的。这个主题与全球科学游行的意义似乎不谋而合。全球的科学家们就是个共同体,是相互联系的,犹如生命之网中各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集体为科学发声,才能更好的让科学得到尊重和支持。

如果公众不了解或不相信科学,这不尽是公众的错,或许仅仅是因为科学工作者并没有很好的向公众传播科学。科学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而应该是下里巴人;科学应该走出实验室,走入公众。或许多一点正确的科学宣传,就会多一个人相信和支持科学。这或许就是博物馆开放日的初衷和意义。

作为昆虫标本馆的志愿者之一,我主要负责讲解一些昆虫展示的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科学传播的重要意义。一些对我们学习该专业的人来说是浅而易见的知识,普通公众或许闻所未闻,一点简单易懂的讲解或许就让不懂的人支持甚至爱上科学。例如,茶翅Halyomorpha halys是从东亚入侵到美国的一种臭蝽,近年来给美国很多农作物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种虫子不仅为害作物,还常常爬进民居,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但很多来参观的人只知道这种臭蝽很讨厌,并不知道能为害作物。我先介绍说这种虫子是个入侵种,是人为不小心从东亚国家引到美国的,由于美国本土没有这种虫子的天敌,但有很多这种虫子可以吃的植物(列举了各种本地可见的水果和农作物),所以繁殖得很快,因而现在在俄亥俄州到处都是。我是研究寄生蜂的,讲到这里,当然要夹带点私货了。然后就介绍说我们可以怎么利用寄生蜂来防治这种臭蝽,而不是采用农药。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生物防治的概念(这个倒让我觉得惊讶),觉得很长见识。听完我的介绍,再跟他们讲我的研究工作的意义,稍稍一点他们就明白了。我刚好有两个墙报还在走廊挂着,有两三个人竟然看了还认出了我的名牌,说我们的工作让他们影响深刻。

另外,与公众交流科学,不仅能让公众了解和支持科学,公众的一些观点也许会对我们的工作有一些启发意义。自两年前喜欢上虫子的摄影后,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把拍摄的虫子照片弄一个网页,介绍当地各种常见的虫子,但迟迟未实施。今天有位大叔就跟我抱怨说,他也拍了很多虫子的照片,但是却不认识那些虫子,问我们学校为什么没有介绍各种虫子的网站,而某个州的某大学就有一个很好的网站。OSU的昆虫系在全美也算是排在前面的,没有一个面向普通大众的介绍虫子的网站(我们实验室有几个专业的数据库和网站,但不适用于普通大众),确实是个遗憾。或许是时候跟老板聊聊建一个这样的网站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1302-1050612.html

上一篇:毛间距是蜜蜂采集和移除花粉的神器
下一篇:这些年追过的标本(2) ——加拿大国家昆虫馆

16 李颖业 史晓雷 冯大诚 王毅翔 黄永义 晏成和 侯沉 文克玲 梁洪泽 李斌 杨帆 韦玉程 魏焱明 信忠保 biofans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