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故事”中的细节分析事例,也说“创新” 精选

已有 4061 次阅读 2010-7-13 05:05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创新, 张旭, Bragg

“故事”中的细节分析事例,也说“创新”。 (3052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ly 12, 2010 09:38AM

张老师的故事《1912-1914:布拉格父子与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www.sciencenet.cn])讲得很好,为人们重构了当年发生的事情。《1912,劳厄与晶体X射线衍射》([www.sciencenet.cn])也写得不错。在1914年劳厄得了炸药奖的翌年,布拉格父子也得了炸药奖。 

张老师描述的布拉格父子的故事一般人不会感到有什么问题。反正是爷儿俩得了炸药奖,皆大欢喜。但是从“创新”的角度看,就很有些问题了。布拉格父子新在哪里呢?这是个问题。 

引用:
在剑桥大学化学系拍普(Pope)教授的指点下,小Bragg用结构较为简单的碱金属卤化物作进一步的研究。他拍摄到了这些碱金属卤化物的X射线衍 射照片,结果表明其衍射图确实比闪锌矿简单。小Bragg就在这一基础上成功地对碱金属卤化物进行了完整的晶体结构分析。 
中略 
1913年1月,老Bragg用他的电离室得出了肯定的结果,并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该年3月又进一步设计制成一台X射线分光计。他开始利用这台仪器,研究x射线的光谱分布,波长与普朗克常数、辐射体及吸收体原子量之间的关系,随即又对X射线衍射作了进一步研究,他用一波长已知的X射线求原子面的间距d,从而确定了晶体的结构。到1913年底,布拉格父子两人已把晶体结构分析问题总结成了标准的步骤。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分析技术。


劳厄的晶体X射线衍射图已经有了。这是个“原始创新”,与琴伦的手的X线照片比较,价值的档次大不相同。有了这个图刺激,才有布拉格父子后边的工作。文中“在拍普(Pope)(化学)教授的指点下”的说法很有些可圈可点。实际上Pope在劳厄的晶体X射线衍射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卤素盐类晶体的结构模型,并把这套思路告诉给了小Bragg。因此,“小Bragg就 在这一基础上成功地对碱金属卤化物进行了完整的晶体结构分析”。在此,小Bragg还没有完成“原始创新”的工作,这正是张文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 

小Bragg的“原始创新”暂且不表,老Bragg的“原始创新”就是“进一步设计制成一台X射线分光计”的工作了。那些东西如果不说的话,真看不出来是能得炸药奖的仪器。但在当时那就是最前沿的东西了,因为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台。 

“原始创新”这个词儿已经被国人用得跟“小姐”的说法似的了。“原始创新”是个文化,不经过那个环境的洗礼很难得到“真经”。纵观科学网坛中,韩健是个为数不多的、经历过“原始创新”文化洗礼过的博主。他有许多有关“原始创新”的文章和说法,喜欢用苹果机也算是个喜欢创新“标帜”了。 

言归正传,小Bragg的“原始创新”在哪里呢?张文中没有交代,用了一句“他用一波长已知的X射线求原子面的间距d,从而确定了晶体的结构”给遮掩过去了。显然张老师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太“深刻”思考,依镜某的评判就是张老师未曾经历过“原始创新”文化的熏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人学术中最缺少的就是这个“原始创新”文化。更加不幸的是,缺少“原始创新”文化的问题就如同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那样,不能自我察觉,买来了“先进仪器”就有些飘飘然了。 

闲话休提,那个“已知的X射线”是如何得到的呢?显然从nλ=2dsinθ中无法得到,因为晶体的d并不知道。因此上边“责怪”张老师未受熏陶也是有理由的。小Bragg的“原始创新”在于通过一个巧妙的办法算出了盐岩的d(1913年6月)。从这个d,人们可以测量所有的X线波长,为父子得炸药奖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证据,历史上曾经有个X单位的说法,大约是0.1nm长,就是从NaCl的晶格长那里得到的。 

具体那个小Bragg的“巧妙办法”这里就不多说了。希望张老师有机会写出来,也对这个故事做一番“修正”。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649,64649#msg-64649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343465.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在旧金山看中华服饰名模歌舞展

4 陈龙珠 朱志敏 丁甜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