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说“可能得奖”最好能给出个时间范围——评说饶老师的文章

已有 4008 次阅读 2011-4-16 23:18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 Nobel, 炸药奖, 饶老师

立委按:饶老师何许人也?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科学网大红人,博文单篇点击率榜首,时有高论,影响深远。镜子何许人也?名不见经传,人称“老中医”,据传学东方哲学,以跨学科横扫为能事。镜子挑战饶老师,称其为民科,感觉上就是在野老中医对权威“民科”的挑战。热闹。

说“可能得奖”最好能给出个时间范围——评说饶老师的文章。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16/2011 09:57:31

虽然饶老师的文章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很有人气儿,但镜某有几分不能理解凭什么饶老师敢评述炸药化学奖。如果饶老师评论医学、生理学奖的话,镜某认为还算是在行、行业内,但是说化学就难免有些荒谬了。或者说,以饶老师个人的力量、见识去“挑战”化学界的“共识”,无疑是个非常“民科”的做法。


按照饶老师的思路,由于“结构生物学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发挥很大作用”,所以对GPCR受体结构的研究,比如说Kimura的工作,肯定会给一个炸药奖。但是镜某认为,比起人脑(神经回路)或者说脑子认识图像这样的研究而言,GPCR受体结构的研究不论如何热门,都不会有什么重大意义可言。因此,镜某以为在十年内GPCR受体结构的研究获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好象饶老师对2003年的化学奖很有些“异议”,认为“水通道的发现,因为并不足够突出:不是第一个通道(是第几十个通道)、也无特殊性”。但是镜某并不这样看。对一个获奖的研究工作而言,完成度和漂亮程度以及波及范围也是十分要紧的因素。细胞膜上的水通道是Peter Agre在1992年发现的。这个发现并不是依靠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有幸的是1999年Peter Agre从分子结构上搞定了这个水通道。其他人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从理论上搞清楚了生体界面水通道的机理。从完成度和漂亮程度以及波及范围看,这个工作无疑必其它的同类工作要高一个档次。

同理,同年的K离子通道的研究也十分漂亮。大离子半径的K+可以通过,反而小离子半径的Na+不能通过的通道机制的存在,无疑让人们眼前一亮、顿开茅塞。

能担纲主演的女演员来说,是绝对重要的。比起来,演技都可以差一些。这个事例应用到炸药奖上就是,在化学上看是否美。因此,“化学家们只重视自己懂的,而忽略了同一科学领域中偏生物、但更重要的工作”是完全正当的做法。并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过分强调结构而忽略了转录领域中更重要的生物学工作”,而是因为化学奖要强调从原子分子的层次理解物质间的反应过程。这个反应过程并不分什么化学的、物理的或者是生物的。

2009的化学奖是给了核糖体结构和机能的研究。这也是个从原子分子的层次理解物质间的反应过程的研究。完成度高,有实验技术的创新。比如低温冷却衍射法,这在今天是个常规设备、常规技术了。但是总有第一个人来作,排除万难。这个第一,给今天用X线晶体衍射研究蛋白质的空间三维结构的人带来了“福音”。

反观饶老师看好的对GPCR受体结构的研究,即便是知道了空间结构,结果也只能是“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示范性、前瞻性可言。

饶老师的这个说法很不错:“从生物学机理理解需要来看,结构生物学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发挥很大作用,其中经典的X线衍射结构分析,也会继续很有用”。但是,蛋白质的X线衍射结构分析也仅仅是生物学机理理解上的一个辅助工具,生物学机理的发现大约不可能通过蛋白质的X线衍射结构分析获得。因此,在今天选择蛋白质的X线衍射结构分析作为研究课题,就很危险了。

饶老师的这个推测也是一类标准的老生常谈的提法。
Quote

如果今后能够做大分子活体结构、动态结构、在生物体系中观察结构变化,而不局限于结晶的分子、水中的小分子,那么广义的结构生物学将起更大作用
因为这里面并没有具体的观察对象的提示,因此各类观察技术也就无从谈起。如果镜某说如果有更多的钱,就可以买来更多的东西的话,人们会怎么想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诺贝尔情结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34065.html

上一篇:立委微博:“抄袭”是程序员的常规技能
下一篇:镜子微博:“除了物理,就剩下集邮了”

14 朱志敏 张伟 王鸿飞 田灿荣 贾伟 郭桅 吕喆 黄晓磊 张志东 余世锋 hangzhou tuner xqhuang nobel168168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