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国人如何办科技杂志和地方大学的话题 精选

已有 4223 次阅读 2013-4-3 23:4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大学, 杂志

国人如何办科技杂志和地方大学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03/2013 09:30:21

以前开会,遇到过一些办科技杂志的人,议论过国人如何办科技杂志的问题。也遇到过一 些地方大学、民族院校的教师,也探讨过这样的大学如何办、如何教的问题。科网上有两个帖子提到了这个问题,科学家,你们都喜欢什么?地方性高校如何教学

这就好比是探讨穷人如何过日子一样,是个很头疼的事情。
Quote
正如李编说的那样,
仿照Science、Nature的形式,我们除了发表学术论文之外,还设置了不少新闻和综合性栏目,尽管整个编辑部掏心剖肺,一期一期地赶着杂志,版面费收得也很低,真诚地希望能够服务科技界,不过影响力始终没有大的突破。


与老牌的杂志比,国人的科技杂志还差着辈分,几十年里是赶不上的。那么要不要办自己的杂志呢?还是要办的。没有1就没有十,没有十就不会有百。想到百年后中国的情况,今天咬着牙,也要坚持办这个杂志。如何办?这是个具体的问题。“依靠学术论文”的说法显得太笼统了。应该坚定地说:依靠多学科的综述论文!要有敢于坚持综述几十年的“气魄”。多学科、多领域里的综述、用中文的文章,恐怕世界上还没有。对于很多人来说,直接接触洋文的论文、洋文的综述还是有困难的。不妨有人给消化一下、稍微降低一些难度,把事情介绍给大家。这当然不是单纯的科普的层面,要有些专业性、有些流行性、有些历史性。这样的话,可以想想会有很多读者出现、也可以这样的特长去“化缘”,解决杂志的经营问题。


能不能组来综述的稿件?那就看编辑们的本领了。办杂志,并不要求编辑们懂得科学技术的具体问题。洋人的编辑们也是如此。遵循杂志的规矩,自然就会有读者。有综述的写稿人,也要有专业的审稿人。最开始不妨就是直接翻译洋人的综述,把格式的问题搞清楚。综述也可以有不同意见的综述。比如说能源的问题,有人说水电好、有人说风能好的、也有说核能好的。一篇文章摆不平的事情,可以通过几篇文章来摆平。这些事情都是需要编辑们来操作。还可以有些国人擅长的“土政策”。比如说,参考文献要有50以上等的潜规则。这样一来,作为文献的汇总的价值就出来了,就会有很多领域的读者。还有就是联系各个专业学会、专业团体,求他们的合作。只要大家把利益的事情摆平,事情还是可以做的。如果能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论,那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态了。

地方高校、或者说地方型高校要如何办?这也不是国人特有的问题。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用地方高校的说法呢?因为这里讲的是模式。比如说,有研究型(的)大学的提法。不能叫做研究性(的)大学。且不论那样说有“歧义”,就是没有歧义,也是说模式更合理。

地方型高校的对称型的大学如何称呼呢?可以说是大都市型大学,“嫡出”大学、211大学等等的。目前这些所谓重点大学承担着留学预科、国家级人材培养的任务。“国家级人材”的提法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这些人是国家级的。其实不然,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因为这些人材被用在国家级的工程上、部门里,仅此而已。这个就好比是户口制度一样:虽然不大公平,但是行之有效。

“庶出”大学=地方型高校就不是培养“国家级人材”了。要侧重地域的特色。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平庸,但也幸福。因材施教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地方型高校的教师能给学生当好一流大学教程的辅导员,对学生们来说,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那里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面对低档些的学生、教些适合他们的东西。

“庶出”大学的师资,要与“嫡出”大学的教师有个轮换的制度。“庶出”大学的教师去好大学进修,好大学的年轻教师有期限地来到地方大学授课、研究,这样的制度至少要持续几十年吧。不然的话,地方大学的师资永远得不到提升,那里的学生们就要吃苦了。不仅教师要轮换,行政人员也要有轮换。“嫡出”大学可以有几个“殖民地”大学,这样才能有人员流动的地方。至少在目前,博士后流动站几乎没有意义的情况下,通过“殖民地”大学的存在形成青年教师移动的回路很有必要。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676672.html

上一篇:如果镜某讲这门课
下一篇:科学网三剑客,以及与著名女侠的合影

11 孟津 翟自洋 孙学军 曹聪 武夷山 孙东科 魏东平 孔梅 朱志敏 李宇斌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