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wei5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wei58

博文

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8)

已有 2747 次阅读 2010-1-6 08:3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祝张天福百年华诞(1910- )

人物传记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8)

 

秦 威/著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9、不懈追求

1935年到1938年,张天福在闽东为培养本土茶叶科学工作者,发展茶产业而努力工作,我们可以从1937年张天福在安农校刊上发表的《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上看到张天福对振兴福建茶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与不倦的追求。

作为一个学者,张天福考虑的是从技术上改良福建的茶业,但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张天福已经认识到,导致福建茶业、乃至中国茶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却是社会问题,他提出“唯有打倒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废除封建制度,才是治本的办法。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尚未取消,关税不能自主,处处受人家的压迫侵略,好像带上手铐脚镣的人,怎能够在这二十世纪商品化的战场上和人家竞争呢?”

张天福对家乡福建及其茶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直在心中引为自豪的是:福建是中国六大主要产茶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四大茶市之一。在他的心目中:武夷岩茶、正山小种,安溪的铁观音、乌龙,福安宁德的白毫、莲心都称为茶中上品,久负盛名。通过考察研究他了解到清光绪初年是福建茶业最兴盛的时代,但在清末民初之后就逐步失势,至此已经完全衰落了下去。他对此感到非常痛惜。因此他提出福建茶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由于产制技术的落后,在与海外茶业的竞争中居于落后地位。同时因台湾茶业引进先进技术,质量改善,已成功占据欧美茶市的主要份额。这使张天福意识到闽茶只有在品质上脱胎换骨,才能重新参与市场的竞争。同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占领与控制,切断了闽茶的一个传统销路,使历年来每年输往东北的五、六万担闽茶绝迹于这个大市场。

张天福是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家,在技术层面上,他对日本国发展茶叶种植与制作技术有深深的好感,也引进了日产茶叶机械,以期促进闽茶的发展。但严酷的政治现实使他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深恶痛绝,意识到没有民族的强大,国家的进步,是无法改变眼前的困境的。这促进了他着力培养技术人才,努力发展技术的决心。因此张天福提出了茶业职业教育的计划①。

张天福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有其历史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始于二十年代,在三十年代形成高潮的乡村建设运动。当时梁漱溟②领导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③是这一运动的旗帜,梁漱溟不仅认为乡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村的问题,还是一种建国运动,是国家富强、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同一时期的乡村建设领导人中,还有著名的“定县实验”的领导人晏阳初。晏阳初认为中国人生活中的愚、弱、穷、私可以通过教育来克服,要实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标,单让农民识字是不行的,因此主张实施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④及其同仁在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相辅相成”的主张,“逐步发展的四大教育相辅相成过程,明白说明相互依存的功用,公共卫生协助农民健康而增加生产。农业生产计划协助教育的推行,农民亲自体验识字读书才能有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协助合作社的发展,如何记账、经营运销都需要知识技术能力。这充分表现四大教育互相环结、同时进行的重要性。”

而乡村建设与教育又源于当时的一批知识份子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心。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势日趋衰弱、社会危机四起,而在社会各界关于如何应付危机的种种探索一直未停止过,乡村建设运动就是其中的一种。乡村建设运动直接来源于乡村教育运动。一些从事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的教育家和教育团体,如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陶行知等,也开始将办学重点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时到农村办学蔚然成风,并逐渐汇集成为乡村教育运动。而推动乡村建设的既有教育机关,也有社会团体,还有政府部门(如民国政府内政部、成立于1933年的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 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等)和慈善机构。但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被日本侵华战争所打断,1937年后,虽然乡村建设实验还存在,但乡村建设运动却终止了。

梁漱溟、晏阳初二位先生认为,中国原本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的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农民和“乡村建设”。只有农村问题解决了,中国社会才会有出路。基于以上认识分别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生活教育实验、职业教育实验、平民教育实验和乡村教育实验,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平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理论,拉开了中国教育科学“本土化”的序幕。而心系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张天福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职业教育实验的参与者。他提出办理职业教育应当注意的几点:

1.注重做的习惯 张天福认识到对于农村青年来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其个人谋生而做的准备,也是为个人服务社会而做的准备,更是为国家增进生产力而做的准备,因此应该达到各个人都能操一技之长。所以教学的过程,就特别要注重实习,注重培养动手做的习惯和能自觉地投入实践的精神。他特别重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教授的一句名言:我们应该从做中学(Leaning by doing)。

2.注重师资的选择 张天福认为职业学校师资的选择,比普通学校要难得多。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仅有专门的学问还是不够的。因为尽管一个教师学问很渊博,假使他因循守旧、工作敷衍,不能热心从教,足以误人误国,是不会有良好的成绩。所以他认为当校长的对于师资的选择,以及学校一切的设施,都应以是否能增进教学的效率为准则。一个能增进教学效率的教师,除了能同学生共生活同操作,负起实际教导责任之外,尤应有自身的修养,教学技术的改进和具有服务的热忱。这才算是一个理想的教师,因此张天福将选择高素质教师的眼光投到高等教育界,从著名的大学延聘了一批优秀人才为专兼职教师,实践证明张天福的这一选择是十分出色的,这一批教师为福安农校的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与专业修养,这里毕业的学生中产生了一批在茶界颇有建树的专家。

3.注重成年教育 由于张天福在基层工作,广泛地接触了社会底层的市民与农民,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了解,他与当时在城市里办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有一些差异,因为当时开展的业教育,主要将眼光投向青年一代的培养,而忽视了已经在社会上谋生的成人。而张天福看到的是在农村里,劳工是农村职业团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产能否维持,有无改进希望,他们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知识,农业改良的实施,也都因为他们无能力配合和参与而受阻碍,而至于无法可施。因此,张天福在专注于对青年的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呼吁要在福建推行平民教育,这是对当时乡村建设运动的一个呼应,张天福在不期然之间,成为在福建推行农村教育运动的先驱之一。

张天福于1936年校庆前在福安职业农校宿舍里写“办理茶业职业教育的方案”,然而不久后,现实的发展却使张天福振兴福建茶业的理想遭遇到一个重大的挫折。

1938年,日本侵略军的军舰开进福安的赛岐港,福建形势变得非常严峻,福州沦陷之前,福建省政府等机关迁往闽北山区的永安市,协和大学迁往邵武市,省政府还决定福安高级农校搬迁往省内山区合并到连城的省立农业学校中去,张天福则带领茶叶改良场迁移至崇安县的赤石。

注释:

①办理茶业职业教育的方案

1、茶业职业学校 这是用以培养基本的茶业推广和自营茶业人才而设立的。课程不在乎多,而在切实致用。使学生毕业后,确能担任以科学的方法,指导茶农关于茶叶栽制的改良,合作社的组织,并具有实际能从事茶业经营的能力。

(1)入学资格 招收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对茶业有兴趣且具有服务农村的志愿与决心者为合格。

(2)学级编制 照普通初中办理,分为三级。(有基础时加办高级班)

(3)修业期间 定为三年。

(4)师资限制 教师应聘请有实际经验而能热心从事者为合格。按建教合作原则,教师可由茶厂院技术人员充任之。

(5)课程编制 课程中,除普通基本学科外,其职业学科,应以茶业各门学科为主,而以普通农业学科为辅。在教学方面,则以实习为主,以教读为辅。

(6)学校设备 关于茶业科应有的实习,可利用茶业改良场的设备。至于普通农业科实习所用的农具、仪器、场地,则由校备购应用。

2、茶业职业补习学校 招收失学的茶农,使其养成科学头脑,破除迷信,接受新的茶业知识为宗旨。其入学资格,并无限制,凡属中年失学农人,均可免费入学。时期则利用农闲时数月行之。其教育设施标准如下:

(1)学级编制 实行单级教学学制

(2)修业期限 暂定十一、十二、一月三个月为一期。期满,由校授给毕业证书。此后可得享受学校并茶厂一切优待。

(3)师资问题 由茶业职业学校教师兼任为义务职,但办公费应予补助。

(4)课程概要 课程力求普通,因茶农既为失学中年,故不能以课本方式教习一切。讲授均以讨论方式出之。其内容则由教师斟酌情形,自行编拟。但以兴趣为中心,务期生动、灵活、力避诲涩。所授功课内容,可按性质分为普通常识、茶业学科,并普通农业常识三种。

总之,此种补习学校,切不可拘泥一定方式,当根据实际情形因材施教,随时将教材变通运用,方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改良茶业,不是可以立刻见功的。改良茶业,若不从教育方面同时着手,更不易收着实效。所以建教合作的主张,不仅在改良茶业方面是一种切要的方案,就在其他一切生产部门,也同样的应当效法。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这种职业教育,必需要同当地生产事业有密切连锁的关系,或即是此种生产事业的本身,然后建教合作,才能显出效果来。

年来谈职业教育的人太多了,而办职业教育的也不在少数,但求其能切合所需,而内容设备完善者,则如凤毛麟角,实居少数。这当中的原因,虽然很多,而不能认清职业教育的使命,不能适应当地的需要和建教的不合作,实其重要的原因。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努力的目际,才有正确的把握。(据张天福“办理茶业职业教育的方案”)

②梁漱溟

(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次年赴香港办《光明报》,为“民盟”言论机关。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多高龄的他仍著文和演讲,继续宣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梁漱溟的著作还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据“梁漱溟传略”)

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1931年3月,梁漱溟等在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选址邹平,是因该县靠近胶济铁路,离济南又不远,县本身既不大也不小,各方面条件有利于乡村建设实验。

乡村建设研究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建设研究部,由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该部招录大学毕业生或大专毕业生40名,二年毕业,主要教材是梁漱溟著《中国民族自救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实验县任科长和辅导员等职务。第二部分是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负责训练到乡村服务的人才,招录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每期一年结业,主要课程有乡村建设理论、农业知识、农村自卫、精神陶炼、武术等科目。学员由每县招考10-20名,结业后各回原县,担任各县乡村建设的骨干工作。第三部分是乡村建设实验区,以邹平县为实验地。实验区有县政府,隶属乡村建设研究院,县长由研究院提名,省政府任命。1932年邹平由乡村建设实验区改为县政建设实验县。乡村建设研究院于1935年还成立了一个乡村建设师范,地址在研究部内,梁漱溟曾任校长半年。课程除乡村建设理论、乡村教育和精神陶冶外,其他与普通师范课程相同。(据祝彦“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④晏阳初

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县。十三岁时入内地会传教士办的西学堂读书,后来到香港和美国的耶鲁大学接受教育。1920年晏阳初回到上海,1922年晏发起全国的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晏阳初发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1929年,他来到定县,摸索出了一套综合的农村改造方案。他从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着手解决问题。农民在平民学校里接受简单教育后,组织成同学会,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后来这些同学会成了晏阳初对农村进行民主改造的基础。在那里晏阳初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的组织。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内政部次长到定县视察后,对定县的乡村改造工作极为赞赏,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把这种模式向全国推广。因此南京政府通过决议,全国各省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做试点。

??由于日本步步进逼,1936年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撤离定县。1940年晏阳初在四川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1949年晏阳初到了台湾,由台湾走向全世界,走向南美、非洲和东南亚。1956年在晏阳初的间接帮助下,按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菲律宾历史上第一批全国选举的议员产生了。后来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这个机构一直工作到今天。 1990年晏阳初在美国离世。 (据“晏阳初: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中国基督徒”)*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4172-284608.html

上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6)
下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10)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