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wei5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wei58

博文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23)

已有 3665 次阅读 2010-8-17 16:4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祝张天福百年华诞(1910- )

 

人物传记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23)

秦 威/著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5、指导茶区

      

       1964年,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为此,福建省提出大力恢复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各地掀起了开山种茶的热潮,茶区群众也迫切需要在开辟新茶园方面的技术指导。

       闽北是个老茶区,但当时生产发展并不平衡,重点产区中还有一些非重点与空白的产茶县市与乡镇。闽北茶叶产量集中在建阳、崇安、建瓯、政和与松溪五个县。就是在这些老茶区,人们也按老习惯、老办法与老经验来开山种茶,对茶树的培育管理十分粗放,“顺坡、丛栽、稀植”是十分普遍的做法,这种种植方法就是广种薄收,因此单产低、经济效益差,因此,茶叶在此只能列于副业的位置,并不能形成骨干的主业。更何况在松溪、政和一带还习惯于在闽东茶区使用砌草皮砖建茶园的传统方法。

       当年秋季,张天福带领省农业厅两名农垦规划队的年青技术员,到闽北搞新茶园开辟样板试点,由张天福传授推广“等高条垦、表土回沟”新技术。农业厅在闽北建了两个新茶园样板试点:一个在沙县(原南平专署管辖),地区农业局配合,另一个在建瓯,由南平地区外贸站茶叶公司配合。“梯层茶园表土回沟垦法”的推广应用,对闽北建立高标准新茶园,促进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张天福深入到开辟高标准新茶园的试点工作现场,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给当地茶叶工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开辟茶山要进行测量规划,张天福从实际出发,替茶农着想。他在建瓯县招待所住下后,就安排当地的技术员备料找木工,自制了一批仪器如测坡仪、两米规、水平尺和筑梯埂工具如打夯板等,在当地推广使用。他还带来绘好的图纸,材料与规格尺寸都标得一清二楚。他亲自教青年技术员怎样装配使用仪器,以便在茶农中推广应用简便的测坡器。

       张天福十分强调装置仪器时,不能粗心大意,横档木条固定要与两脚点平衡,气泡水准要装在居中位置,而且要调整到绝对水平,然后用石膏固定。他反复提醒工作人员:仪器工具不准确,就会铸成大错,产生技术误差,耽误工作,这就叫做“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和“要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

       为了让广大农民也能使用这种工具,他指导人们使用一把木工平尺、一个半圆规、一只带帽螺丝、一根木棍、两块打孔铁片,就制成一架可测等高的土水准测坡仪。这些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经济实用的土仪器,很受茶农欢迎。1976年秋,南平夏道公社茶场开辟新茶园时,当地技术员在三天三夜的时间里,加工了一百把张天福指导的土仪器,当地公社动员和组织了一支上山下乡知青为主体,百余人的测量队伍,现场技术培训,推广表土回沟法。随后,全公社组织各大队社员,突击一个多月开辟十多个山头,连绵一千多亩的新茶园。

       张天福十分强调发展新茶园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重视水土保持。构筑等高梯田,挖好种植沟,结合表土回沟。建立排蓄水系统,做到“大雨不冲园,中、小雨不出园”,避免“下雨哗啦啦,无雨干巴巴”。保护植被,搞好绿化,注意生态平衡。张天福还十分强调发展新茶园要切实做好“基础建设关”、“种植质量关”和“科学管理观”三大环节,缺一不可。他还亲自讲述并动手操动示范茶亩定植、定剪等一些技术细节。

       1965年,福建省茶叶学会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新茶园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出了五条高度综合概括的、系统完整的《关于建立高标准茶园的技术措施意见》,不少具体内容反映了张天福的实践经验。《五条技术措施》至今仍是茶区指导工作的准则,即“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翻下肥”、“良种壮苗”、和“密植绿化”。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要经过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克服种种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开辟梯层新茶园,推广表土回沟这个新技术、新经验,也是如此。

       老茶区群众中旧的传统、落后的开山种茶思想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还是传统的辟草炼山好,放火烧山后,顺坡用锄头挖个洞,丢进几颗茶籽就能长成茶树,历来如此。何必还要什么测量规划,开筑梯层,挖种植沟,表土回沟;又还要去培育什么良种壮苗。群众怕花工、怕麻烦、怕投入,更怕影响当年工分值,耕山队干部思想也顾虑重重。张天福与技术员们在当地干部的配合下,做了大量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大力宣传建立高标准茶园,开筑梯层茶园表土回沟的各种好处和重大意义。

       张天福把建立高标准茶园,当作盖楼房要挖好地基是百年大计打比方,向群众进行深入浅出的宣传,茶树一种下去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关键是要打好基础,坚持质量标准开梯层,挖种植沟,表土回沟。现在多花工是为了以后少花工、不花工。如果表土回沟法利用好了,就等于每亩下了20担的化肥,加上种下去精细管理,何愁茶叶产量不高,无收入呢?二、三年后就可以开始打顶养蓬,现在的茶园每亩才2030斤,高标准新茶园,今后亩产可以达200300斤,一亩可顶十亩产量,而且还可高产、稳产,实际上是降低了成本,那时,劳动分红就会更多了,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群众想通后,劲头也就有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保证新开茶园质量,张天福每天都要亲临茶山现场检查,有时还亲自操作示范,阐明事理:如梯层等高不等宽;筑梯层要夯实、不能太陡,拣尽草皮、树根、石块;种植沟要挖一尺五的深与宽,不能打折扣,诸如此类,关键的技术细节他更是不随便放过。

       建立等高梯层茶园时,张天福提出充分利用表土回沟还园是重要一环。表土是岩石经过长期复杂的物理化学风化过程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积极作用下的产物。表土层是土壤熟化层,富有团粒结构、土质疏松、孔隙度小、容重小、保水蓄水能力强。固相、液相、气相协调,且较肥沃,有机质多,营养元素全面。闽北山区表土较深厚,这是天然的肥力。山地茶园建立时表土回沟还园,集中起来利用是“大肥库”与“大水库”,是茶树快速成园,持续高产、稳产的基础。

       在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农的共同努力下,从1964年推广高标准,高质量新式新园和低产(旧)茶园改造直至1984年,当地茶园面积与产量呈直线递升;1984年比1964年面积增加十倍,产量增加二十多倍。1984年至2004年,茶叶生产稳定地继续巩固发展,全区的新式茶园所占比重,由1964年的22%飚升至2004年的88%,亩产也从37.2斤,翻了两番多,突破百斤大关。

       张天福曾经长期在闽东茶区工作,这里是张天福茶叶事业的起点,在这一片相对贫瘠的红土山地中,张天福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二件事:创办福建省第一个重点茶叶改良场与研究人工做青课题,而且他也在此地渡过了落难时的20年,而且在这20年中他已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当地的广大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他对这个茶区的茶叶事业十分关心,他在闽东工作期间,对霞浦茶区建立生态茶园、改造低产茶园、选育特早芽品种、开发名特优产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十年代初,张天福受聘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术顾问。当时,霞浦县溪边茶场承担了福建省科委下达的“特种茶原料基地高产优质试验项目”,由于当地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霞浦县委、县政府邀请以张天福为首的茶叶专家组到溪边茶场指导工作。

       张天福当时已年过七旬,但他和中青年专家一起徒步登上溪边茶场的每一座茶山,细心观察茶树生长情况,现场进行分析指导。在溪边茶场“特种茶原料基地高产优质试验项目”技术咨询会上,张天福提出:“建设特种茶原料基地,在抓好改造茶园的基础上,要建成生态茶园。茶山道路要种树、种果、起荫蔽作用。”的要求,会上,张天福还阐述了建立生态茶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张天福建设生态茶园的论述,给霞浦县领导与茶叶工作者很大启发。当时,县农委、科委、茶叶局领导和溪边茶场负责人非常重视张天福的建议。会后当即对原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并组织有关人员前往龙海县学习茶果间作经验。

       溪边茶场于1983年春在茶山道路两侧种植了几千株相思树与杨梅。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溪边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辟新茶园,茶叶专业户将溪边茶场种树、种果经验移植到自己的茶山,建成一片又一片茶林、茶果复合式生态茶园,促进了溪边茶叶品质不断提高,其毛茶成为县内外加工高档商品茶的原料。

       1985年春,霞浦县茶叶工作者蹲点涵江茶场,受张天福建设生态茶园思想的启发,对涵江茶场茶林结构生态茶园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涵江茶场茶林结构生态茶园调查报告”,发表于1985年《福建茶叶》第3期,引起福建省农业厅经作处、省水土办等部门的关注,将涵江茶场经验推向整个闽东茶区。至今,霞浦茶区已建成茶林、茶果、茶林农、茶林牧等模式的生态茶园一万多亩,全县茶区森林环抱茶园,茶山云雾缭绕,阳光漫射,有益于绿茶品质的提高。张天福十分欣赏涵江茶场生态茶园及其出产的“葛洪富锌茶”,对涵江茶场生产的独特的天然高香茶品给以高度赞赏。

        九十年代初,霞浦县茶技推广部门根据茶叶市场对“明前茶”的需求增加,对本县崇儒乡后溪岭村的特早生品种资源进行发掘,首先对“春分茶”品系进行鉴定。于1991年元宵节前(22627日)采摘“春分茶”嫩梢,加工成半烘炒产品“元宵绿”(曲形),并派人专程将“元宵绿”样品送请张天福鉴评。从那时开始,张天福就十分关心霞浦“元宵茶”的选育。张天福在认真品尝了“元宵绿”之后,认为“此茶特早、汤清、味香,很有开发前途。”并对霞浦县如何开发“春分茶”品系,提高“元宵绿”品质,从育种、栽培、加工工艺及销售等方面提出建议。张天福的关怀与教诲,给予霞浦茶叶科技人员极大鼓舞,开展了特早芽品种“元宵茶”、“春波绿”选育研究,应用单株选种方法,通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从“春分茶”群体中选育出“霞浦元宵茶”,从“福大”有性群体中选育出“霞浦春波绿”。这两个新品种分别于1999年与2002年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

       在选育新品种的过程中,当地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都送茶样请张天福等专家鉴评,他认真地审评,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县茶技站育种课题组在张天福的指导下,改进半烘炒产品“元宵绿”(曲形茶)采制工艺。根据张天福强调的“凉青工序是形成绿茶品质关键工艺”的加工理论,开展了“元宵茶”采制工艺中凉青时间、程度的研究,促进“元宵茶”品质提高。先后荣获福建省优质茶奖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太姥杯”茶王赛金奖;并吸收龙井茶传统工艺,研制成功独具特色的“元宵芽”(扁形茶)新产品。样品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评:“滋味醇厚,具有栗香,品质优良,具有高档龙井茶风格”。

       为了促进当地新品种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张天福于1999年元月书写了“霞浦元宵茶”和“中国茶礼:俭、清、和、静”两幅墨宝赠送给霞浦县茶叶局,县茶叶局以张天福书写的“霞浦元宵茶”为版面,精心设计小包装产品,注册了“长溪牌”元宵茶精包装产品,在20029月举办的中国(福建)国际茶博会与20034月举办的上海精品茶叶博览会上,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注释:

本章内容由吴祝平、莫贤书提供

 

祝张天福百年华诞(1910- )

 

人物传记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23)

秦 威/著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4172-353891.html

上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19)
下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24)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