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wei5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wei58

博文

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25)

已有 3765 次阅读 2010-12-17 15: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祝张天福百年华诞(1910- )

 

人物传记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25)

秦 威/著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7、兴茶论政

1954年张天福就担任福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1982年后,张天福再次被选为福建省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在退休后开始了他政治生命的又一个春天,这是他始料未及的。成为省政协委员,对于张天福来说有些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在于只是获得了荣誉与政治地位,而是他有了一个为发展与振兴福建茶业而呼吁的大讲坛。作为中国近现代茶业的宿将,作为一个代表性人物,张天福经历了福建省现代茶业盛衰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更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与福建茶业,在他的心中长久以来隐藏着一张福建茶业的发展蓝图,但历史的错误选择,使他失去了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话语权。现在他获得了一个新的机遇,他要充分发挥这个历史性机遇的最大作用,为福建省的茶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98233日在福建省政治协商会议四届四次会议上,张天福首次登上这个历史性的讲坛。在这次会上他作了“对茶叶生产的三点建议”的发言。

张天福的发言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为这个准备他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与精力。

他在发言中根据时任副省长胡平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82年福建省安排茶叶生产要达到六十三万担,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八的指标,结合福建省十年来茶业生产的增长率在百分之十左右,提出省政府的茶业发展计划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张天福引述省政府提出的1985年茶叶生产要达到一百万担的计划,提出要从现在起就打基础,逐步发展,争取19831984两年的增长均能达百分之十五,到1985年使增长达百分之二十,这样到1985年才能实现一百万担的目标。张天福还引浙江发展茶业的经验,提出浙江省的茶叶生产从五十万担翻一番到一百万担,经过了六年的艰苦努力,他认为福建省只有五年时间来达到这个目标,现在省政府订出了这样一个指标,关键在于要有得力的措施要跟上,否则就有落空的危险。

 针对省政府“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的要求。张天福认为福建省茶叶的科研工作(包括栽培、加工、机械等方面)的现状是管理部门多,技术力量弱,科研成果少。这些都影响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这个目标。如何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呢?张天福提出,省科委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茶叶科研应针对我省茶叶单产低、质量下降的情况,以出口乌龙茶、花茶为主攻方向,提高栽培和初制技术,认真执行茶价政策,改进茶叶储运、加工,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他根据各地茶叶加工厂反映的问题,指出在五十年代毛茶精制率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而现在尚不及百分之五十。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福建省的茶叶优势,达到提高茶叶商品率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在茶叶提高出品数量,扩大海外茶叶市场占有率,控制高亏商品的出口,努力提高换汇率的问题上,张天福重视发挥福建省特种名茶的优势,他认为福建省的优势在于特种名茶,如乌龙茶(铁观音、武夷岩茶等)、茉莉花茶、白茶(银针、白牡丹等)和红茶(小种、工夫等)。其中换汇率高的有乌龙茶,233元人民币换1美元;白茶,285元换1美元;花茶338元换1美元(以上为1978年出口实绩)。当时由于红茶、绿茶连年亏损,要以5元甚至7元人民币才换1美元。所以他指出从长远看,应多扶植乌龙茶、花茶的生产。当年国内外市场对铁观音很感兴趣,卖价高、销路广、换汇率高,每吨值一万多美元,应争取多出口。他例举了台湾发展茶叶的事实,指出台茶产量与福建省相近,但出口率达百分之八十,而福建省1981年出口仅十四多万担,约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四,值二千多万美元,仅占全国出口茶叶二亿多美元的百分之十,所以从这一方面来开源,大有潜力可挖。

张天福充分利用政协这个在讲坛,为福建省的茶业发展呼吁。1983423日在省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谈了“如何开创茶叶生产的新局面”这个问题:

张天福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当时福建茶叶生产中潜伏着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就是茶叶的积压问题,福建省生产的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工夫、小种红茶等,历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产量的不足,城里人要买到好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他们要靠批“条子”才能喝到好茶;但这种好茶紧俏的局面到了1981年却突然改变了,出现了茶叶积压的现象。

张天福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倒致茶叶积压的“原因有茶叶流通渠道堵塞、品质下降等等。如高档的花茶,由于生产、加工中间环节多,税率高,因而售价贵。

另一方面,由于有的茶叶加工厂因高档茶的经济利润较中档茶高,所以将收购的中档毛茶加工上抽到高档(这里也有上面硬性指定产值的原因),因而造成茶叶高、低级茶多、中级茶少。”

长期以来,张天福从他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茶,茶菁的质量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但根据他当时的调查,由于利益的驱动,生产的原则被破坏了。有些茶厂在茶叶收购时,三、四级毛茶达到收购总数的20%—38%,而加工成品后,三、四级的茶叶只占到13%—16%,低档次的茶菁被变成高档的茶叶了。这是一种违背科学规律与生产技术的事,但它却出现了。而且这种做法也是对市场的过高估计,因为在80年代,高档茶叶的市场购买力尚未形成,同时低档茶量多质差也难以售出。所以出现商品茶里“头、尾”大,中档茶少,不能适销对路。当时茶业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出了差错,有人偏面地认为出现这个问题完全是茶区生产组织与茶农过于重视价格而出现的,但张天福认为价格政策的失误是主要原因。

当时福建省生产的武夷正岩一级水仙茶,由于质量不合格,1979年只出口15箱,1980年只出口3箱,1981年是空白,1982年也仅1箱。茶叶质量下降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的重视,他在1981年就提到这个问题,但没有引起茶叶界的重视,由于将严重影响到福建省茶叶的发展,张天福大力呼吁,“现在是已到必须抢救的地步了。只有提高茶叶品质,疏通渠道,掌握市场信息,产品才能适销对路,不要光在茶农身上打主意。只有促进了生产,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同时还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使广大群众都能尝到价廉物美的茶叶。”

这一个时期,张天福也在考虑一个“开创福建省茉莉花茶新花色的问题”

80年代,由于福建省茶业重视品种改造与升级,大量种植高产优质的茶叶品种,栽培的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云等良种(简称大茶),产量高、品质优,不但外形毫芽肥壮重实,且内质香味纯爽,是窨制花茶的最佳原料。当年大茶的年产量已达十几万担,并仍在继续增长中。这些优质茶的上市,为福建省的传统茶叶茉莉花茶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但也是由于这一批大茶的出现,引发了福建省茉莉花茶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历史上茉莉花茶均是由小茶(俗称“菜茶”)所制,消费者习惯于花茶外形细小挺秀,而当时使用大茶加工花茶,无法使用传统的小茶生产技术,生产单位为了适应传统的消费要求,将大茶切片,造成茶叶条形短秃、片末多、叶底断碎,而且降低了精制率,既失了大茶品质高的长处,又影响了经济效益。

在此问题上,张天福不认为只是一个技术改革的问题,他认为这是发展传统商品生产,发展新的商品,增加花色品种,增强竞争能力的问题。因此他提出必须在制茶工艺上来个大胆革新,扭转已经发现的不适应的生产方式,闯出大茶窨制花茶的新路子,将大茶窨制成独树一帜的茉莉花茶新花色。并且通过广泛的宣传,让社会认识茉莉花茶新品种,形成新的消费习惯,从而开创福建省茉莉花茶生产的新局面。

在三四十年代,张天福曾经主管福建省茶业,而且是独立统一管理。因此他对茶叶管理体制有独特的理解与要求。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里,张天福虽然是个失意之人,但他依然在观察当时的茶叶管理体制对生产与经营的影响作用。

张天福指出,“文革”前福建省茶叶管理机构分为管生产的农业系统和管毛茶收购、精制及内外销的外贸系统,由于两家分工明确,关系尚能协调。“文革”后对茶业的管理却分成农业厅、供销社、外贸局、轻工厅、乡镇企业局等五大系统,是国内罕见的多头管理。不但人力、物力分散,在政策措施上也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互相扯皮,使茶叶资源损失极大。当时仍存在茶叶单产低,收购政策多变,制茶种类盲目等后果。茶区群众反映:“多头领导,矛盾重重,政策多变,卡得太死,优势变劣势”。

针对上述问题,张天福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应该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成立茶叶专业公司,在各地、县设分、支公司,“一条龙”统一管茶叶生产、加工、购销、出口等业务,改善福建省茶叶生产的种种不得局面。希望省政府等有关领导部门,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尽快做出决定。 

接着在1984313日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张天福做了“如何发挥我省茶叶生产优势”的发言:

在这次发言中张天福将问题直接指向茶叶管理体制的混乱,他指出管理之乱,将使优势变劣势,现在已到了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的地步了。

要发挥福建省茶叶生产的优势,张天福呼吁要抓紧解决几个问题。

一、改变茶叶质次价高状况,提高出口竞争能力

八十年代,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福建省的乌龙茶、花茶、白茶以及工夫红茶、正山小种等特种茶虽然在国内外久负盛誉。但由于文革之误,管理之乱,大批产品品质明显下降,由于优质茶产量减少,导致价格升高,降低了竞争能力,出口数量一落千丈。

张天福分析当时茶叶质次价高的多种原因中,花茶用隔年陈坯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生产花茶的工艺中,毛茶要经过加工成为茶坯后,才能窨制花茶。由于茶叶精制厂的加工能力大于窨花季节茶坯的生产能力,因而要在前一年加工一部份茶坯,储备为第二年窨花之用。这样一来占用了周转资金,而且由于茶叶存放经年发生陈化,造成品质下降,在等级上至少下降一级。张天福统计了福建省六个国营精制厂每年存留陈坯10万担,仅以上两项损失即可达一千多万元(其中付款利息216万元)。

张天福指出每年这种年年新茶变陈茶的恶性循环并非无解决办法。只要精制厂提早开工、充实设备、精简制坯工艺、缩短生产周期、在制茶淡季时对工人进行培训、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发动公社生产队初精制联合、茶站兼收毛茶和茶坯、改革茶价政策等等,问题即可解决。他呼吁“现在关键在于没有一个机构统管,各部门则应跳出固步自封的框框。”

二、采取措施保护特种茶

由于福建乌龙茶名气大,市场价格高,当时有湖南、四川、云南、江西等省出现仿制乌龙茶,因福建省茉莉茶质高价低,浙江省则将大批绿茶坯运到福建省窨花,这些都造成茶叶市场混乱,无序竟争,对福建茶叶形成冲击。因此张天福提议福建省必须对茶业采取保护措施。建议中央划区产制,归口岸出口。这样有利于统一对外竞争,有益于发挥福建省特种茶优势。

与此同时,福建省的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等传统外销特种茶也面临了空前的困境。这个困境却是外贸部门人为造成的,外贸部门换汇率低为由,拒不列入收购计划。这不仅使我省失去传统茶类和国际市场,且给改制工作带来困难,造成茶农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张天福建议有关部门应从全面、长远的利益来考虑这一问题。他呼吁“倒牌容易,创牌难”。

三、收购政策要合理

福建省茶叶管理部门从1983年起出台了取消一、二级绿毛茶收购返利的政策,其主导思想是不要茶农产制高档茶,原因是什么?

这对政策的执行对福建省茶叶的竞争能力将带来不利影响。

也不符合茶树生长的规律和提高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要求。

所以张天福提出从生产观点出发,应考虑恢复一、二级绿毛茶的返利政策。

四、努力打开茶叶外销途径

在这一阶段张天福关注到福建省茶叶出口出现很大的问题,当时福建省茶叶的年产量已经达到68万担,但年出口仅14万担,占茶叶产量的20%,而当时台湾省每年出口茶叶量占总产量的75%-80%。张天福认为当时福建省茶叶出口下降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市场,关键在于茶叶生产与经营部门要掌握确切的国内外市场信息,通过分析市场信息调整产品,使之适销对路,同时要在茶叶品质上下功夫,做好宣传、推销工作。

张天福提议福建省要成立茶叶专业总公司。“一条龙”统管茶叶生产、加工、购销、出口等业务。

1985430日的省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张天福发言的主题依然是茶,他谈了“茶叶产销和管理问题”:

80年代,茶叶是福建省出口贸易中创汇较高的商品(平均每吨3000美元,近年创汇金额均在二千五百万美元左右)。1984年福建省出口花茶9万担,1985年出口成交13万担。在这几年里,由于日本医学界有人提出乌龙茶有减肥等良好效果,日本掀起了乌龙茶热,1984年福建乌龙茶在日本出售了2500吨,因此,张天福认为应进一步利用福建省丰富的茶叶资源,狠抓茶叶产量与品质的提高,积极开发茶叶的创汇潜力。张天福之所以连续在政协会议上呼吁政府重视解决茶叶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问题,因为他看到管理上的失控将倒致茶叶生产的大倒退。张天福分析了当时福建茶叶生产的背景情况,1984年福建省产茶仅70万担。生产量的减少是由于前两年在茶叶销售中出现了滞销与价格过低等原因,使茶农认为种茶无利可图,为了减少损失,各地茶园都有不同程度的抛荒,因此张天福估计1985年会继续减产。

张天福在发言引用了三明市的情况,当时据三明市茶叶管理部门的材料反映,当地失管的茶园占了总数的16%(约4万亩)。另有茶农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将茶园改种或套种水果与其他经济林木。看到这种情况,张天福十分着急,因为茶是多年生作物,只有连续不断的良好的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而一但失管,要恢复到正常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他呼吁按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到1985年茶叶要比1980年增长一倍以上,要发展名茶,小包装和速溶茶,发展适合出口需要的茶类。因此张天福提议福建省对七五计划以及2000年的茶叶发展,应当有个设想与计划,并要有切实的保证措施,这才符合福建人民的愿望和茶区群众利益。

张天福分析了当时福建茶叶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首先是单产低,每亩茶园一季只能生产约57斤的干毛茶,比之日本的220斤,印度的200斤,斯里兰卡的110斤以及台湾省的120斤,福建省的茶叶生产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

这一年茶叶使用的肥料供应也出现了很大问题,当年茶用肥料供应不但比前一年少,而且发放的时间过迟。张天福以福安县为例,1984年调拨给茶农的生产肥料计855吨,加上奖售肥1350吨,合计2205吨,而同一个区域里,至1985320日,拨到经济作物肥200吨,而且当年茶叶由二类物资改为三类,奖售的化肥指标取消了,这200吨肥就是全部使用于茶叶生产,按茶园面积计算每亩不到四斤肥。而且由于运输过程太长,当肥料从县里拨到乡时,春茶的采摘时间已过,失去了时效性。张天福指出,福建省政府已经明确茶区是“经济作物基地”的主要部分,但看不到有何特殊的措施下达来保护这个“经济作物基地”。他指出当时在茶叶生产上,资金与人才投入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这一年政府取消了行之已久的茶叶改进费,与此同时,许多茶区解雇了茶叶辅导员,使农村茶叶种植技术力量削弱。因此张天福强烈呼吁,已经到了抓此“经济作物基地”基本建设的时候了。

在茶叶出口方面,张天福呼吁要放开外销茶的出口渠道,必须打破外贸独家经营的局面,这样才有利于保证货源,提高质量,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增强竞争,有利于对内联合、统一对外。张天福还针对茶叶管理机构形式多样,渠道纷乱,再三提出建议,他举例仅福州市就有分属省市不同管理体制的五家茶叶公司。在各产茶地、县,有的设茶叶局归农业局管,有的设茶叶公司归经济委员会管。而且这各级各部门的茶叶机构,都忙于做生意,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都没人管。因此有必要设立统一管理茶叶的行政机构以协助产、购、销、加工等部门的工作;使国营经济起火车头作用,能带动集体经济和联合体的发展,做好茶叶生产和市场调节工作。

1986516日在省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的发言中,张天福提出了“对发展我省茶叶生产的建议”:

1985年,福建开放茶叶市场,全年产茶80万担,收购约50万担,出口约20万担;产值25亿元,收购金额12亿元,毛茶收购税收约3300万元,出口创汇2640万美元(仅次于罐头创汇)。以上各项都比1984年有所增长。但市场开放后,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与市场协调等措施没有跟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张天福十分忧虑。这些问题是:

1、茶叶质量下降。1985年花茶质量普遍下降半个级到一个级,对此,销区反映强烈。出口花茶仅有1%—2%符合出口标准,乌龙茶质量也明显下降,有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严重损害了福建省茶叶的声誉。

2、价格较乱。因福建省花多茶少,花茶坯(绿茶)货源紧张,于是出现了各方哄抬价格、争相抢购的现象,结果是大厂吃不饱(收购不到毛茶),小厂质量低。1983年以前出口花茶主要是福州茶厂,年约2万担,1985年却连一担也没有,致使出口货源无法保证。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张天福提出建议:

1、统一茶叶管理机构。

张天福指出国内各产茶省的茶叶产销都是归口统一管理的,浙江还安排一位副省长分管茶叶。而福建省却是分开几家来管。虽然对统一茶叶管理机构的问题福建省已酝酿好久,但至今尚未解决,倘若当前实行统一管理的条件不成熟,也要进一步发挥各级茶叶主管公司的作用,以搞好经营。要责成省供销社对茶叶的购销、加工、调拨、标准、质量、价格等业务进行管理指导;出口业务归外贸领导,建立统一茶叶管理机构,以改变目前婆婆多,但又没有真正管事人的状况。

2、组织对乌龙茶加工技术的攻关。

福建省乌龙茶以其品质优越且有减肥(消脂)、抗癌等药效,当时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乌龙茶是福建省有独特优势的茶叶,但乌龙茶的品质受初制加工时的气候环境影响很大。以安溪为例,1985年生产“铁观音”11900担,其中一级的只有665担,仅占55%。当时“铁观音”平均收购价每斤约5元,而一级的是10元多,每担相差500元,其品质高低的关键就在于气候环境。张天福福呼吁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组织科技力量协作攻关。当时张天福已经着手开展1984年省科委下达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课题,由他组织省农科院和省农学院协作攻关。三年来已摸清了乌龙茶加工最优气候环境与工艺的关系,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但生化分析(尤其是对香气等成分的分析)及机理研究等因缺款无法继续进行。他建议由外贸部门在乌龙茶的创汇中提取一些茶叶改进费支持这一项目的研究。取之于茶、用之于茶。他估计此项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以提高品质后每斤可增收1元计算,收购20万担的乌龙茶就可增加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3、建立全省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负责茶叶标准的制订、茶叶质量监督和检验、优质产品的评比及创优等活动。

连续五年,张天福以强烈的责任心与饱满的热忱,在省政协会议上为发展福建省的茶业而进言。与此同时,他还与农业界的政协委员一道,就茶叶问题提出了多个政协提案。

    注释

    项南

    福建连城人。1929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阜东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苏北第五专署处长,中共仪扬、仪征县委书记,江淮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历任青年团安徽省委书记,福建省大学党委书记,青年团华东工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机械工业部农机局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第一书记,福建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茉莉花茶

    福建茉莉花茶,系选用优质烘青绿茶,用茉莉花熏制而成。主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及闽东北地区。其品质规格分为特种花茶、特级和一至六级花茶,名目繁多。福建茉莉花茶,外形秀美,毫峰显露,香气浓郁,鲜灵持久,泡饮鲜醇爽口,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嫩晶绿,经久耐泡。不仅为良好的高香饮料,且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福建的茉莉花茶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即有制作此茶的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已大量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福建茉莉花茶的产、质量不断提高。1987年以来,在省、部及全国花茶评比会上,有20多个品种,获奖30余次。1982年,宁德天山茉莉银毫、特级茉莉花茶,福州明前二、三、四级,政和二、三级分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福州闽毫茉莉花茶及寿宁福寿银毫分别于1978、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6月和1986年10月在巴黎举办的国际美食旅游协会评奖会上,福建的茉莉花茶(91010唛)和福建新芽牌茉莉花茶袋泡茶,相继分获金桂奖。1990年由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由福州茶厂生产的罗星塔牌茉莉闽毫和寿宁县茶厂生产的福寿牌福寿银毫分别被评为全国名茶。福建茉莉花茶除销往北京及北方地区等地,还出口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菜茶

    福建菜茶(Fjjian caicha),主要包括武夷菜茶、坦洋菜茶、天山菜茶。原产武夷山区。分布福建各区。植株小、乔木或灌木型。属中、小叶类,分小圆叶、瓜子叶、长叶、小和叶、阔叶等。叶形多为长椭圆,多数类型叶肉较厚。春茶萌芽偏迟,芽茸较少,茶芽尚肥壮,较短小,色绿稍带紫红。花型大或适中,结实率一般。抗逆性强。坦洋菜茶植株灌木型,树姿半开展或稍直立,分枝较密。叶片多平展,叶面隆起,色绿或淡绿。花型较大,结实率尚高,抗逆性较强。适制红茶,为坦洋工夫红茶的主要原料。

    张天福的多个政协提案。

“建议在福州设立茶叶研究中心,提案人:张天福 林 权 郭元超 (1982年3月1日)”

“建议统一茶叶管理体制和经济核算,提案人:张天福 郭元超 (1982年3月2日)”

“建议加强茶叶科技队伍的培养,提案人:张天福 郭元超 (1982年3月3日)”

“建议加强我省茶叶科研工作的领导,提案人:张天福 郭元超 (1982年3月4日)”

“建议立足改革开创我省茉莉花茶新花色,提案人:张天福 倪郑重 李润梅 林承周 郭元超 (1983年4月21日)”

“建议加强我省制茶机械化的研究和领导,提案人:张天福 倪郑重 李润梅 林承周 郭元超 (1983年4月21日)”

“建议我省茶叶管理机构要统一,提案人:张天福 附议人:倪郑重 李润梅 林承周 郭元超 (1983年4月21日)”

“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提案人:张天福 附议人:李润梅 林承周 (1984年3月12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4172-394556.html

上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24)
下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26)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