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c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ghuanzhi

博文

胡兆量《经济地理学导论》学习小结

已有 4062 次阅读 2011-9-10 20:58 |个人分类:经济学学习小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Ch3自然条件与生产力布局

3.1 自然条件对于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影响方面在于:

1.劳动生产率;

2.产品质量与形式;

3.生产地理分工;

4.生产力布局的间接影响;

5.不同经济部门不同影响;

3.2自然条件不能决定生产力布局

3.3评价自然条件的基本准则:自然可能性与经济合理性结合;综合评价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与组合;不同自然因子的具体评价

3.4自然资源的价格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丰饶度、地理位置、有限性;社会因素:人类劳动、经济地理位置、价格政策、偶然因素。

Ch4技术与生产力布局

4.1技术发展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缩小时空限制;改变农业地理分工方向。

4.2技术进步对各国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基本部门结构的变化;部门结构内部结构的影响(生活性服务业比重的提升)。

4.3新技术革命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因素:知识、环境、基础设施。

4.4 技术的经济评价: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与适用技术、因地制宜。

Ch5 社会条件与生产力布局

5.1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5.2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5.3 历史条件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5.4 经济地理位置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距离衰减规律(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比例,距离越大,影响越小)、经济地理位置的历史性(经济地理位置差异性扩大与缩小的趋势相互交替)

Ch6 生产力布局规律

6.1 生产力布局的性质:提高生产率是根本前提;具有历史继承性;完整系统;由简单向复杂化发展;不同目的;具有战略意义。

6.2 生产力布局规律:生产地与自然资源地、技术资源地、消费地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

Ch7 人口与生产力布局

7.1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布局:人口数量影响生产规模与开发程度、人口数量对生产的部门构成和水平有重要影响、人口数量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重要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影响国民经济中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部门的具体布局。

7.2 人口分布、移动与生产力布局

7.3 人口构成与生产力布局: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城乡构成、文化构成等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Ch8 城市与区域相互影响(具体参见《城市地理学》学习小结)

Ch9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9.1 劳动地域分工与经济区的形成:促使劳动地域分工得以实现的动力是经济效益

9.2 社会主义经济区划的体系

我国综合经济区大体分为三级:一级经济区(若干省市自治区的联合)、二级经济区(依托省市区这一级行政区)、三级经济区(市管县和专署一级)

9.3 社会主义综合经济区的主要内容:生产地域中合体;具有专业化职能的生产部门和产品;以专门化为中心综合发展自己的经济;开放性的有机系统。

9.4 社会主义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地区条件可能相结合、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区与行政区相协调、经济区和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经济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

Ch10 区域研究

10.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10.2 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部的基本经济部门结构、工农业内部结构、工业立体结构(劳动力使用密度、科技密度、资本密度、加工深度衡量)

10.3 专门化与综合发展:反应专门化部门的传统指标(总值比重、人均产量指标、产品调出率、占全国调出量比重、占地区输出总额)、区位商、多样化指数、国际生产地理分工

10.4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历史条件、文化教育、社会条件等)

Ch11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11.1 综合观点与系统观点

11.2 区域比较法:区域比较的类型(相邻地区、发达与落后)、区域比较的原则(地域范围的可比性、统计指标的可比性、币值可比性)

11.3 区域经济地理的编写原则:突出主题、科学分析(系统的动态分析与定量经济效果分析包括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等)、刻划区域差异(运用区划、类型等思想和经济地图等手段,其中深入分析城市、工矿区以及主要农产品的分布位置、形成原因也是刻划区内差异的途径)、简练生动

11.4 生产力布局的宏观经济效果论证:宏观经济效果论证的重要性(微观经济效果的紧迫性、管理体制上的紧迫性、资源有限性)、宏观经济效果问题的几个类型(部门与全局、局部地区与全局、暂时效果与长远效果)、直接经济效果与间接经济效果以及生态效果、直接投资与相关投资

11.5 生产力布局的微观经济效果论证:厂址选择方案比较(原材料燃料等在制成品中的比重、蒸汽等热能在制成品中的比重、电力在制成品中的比重、主要废渣、制成品的运输工具及装载利用率、每吨制成品的平均耗水量新水量循环水量、工资在制成品中的比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占用土地的补偿费用、环保费用)、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6487-484963.html

上一篇: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学习小结
下一篇:<人口分析技术>学习小结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