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成志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my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

博文

关于一词多译

已有 7365 次阅读 2009-4-27 15:43 |个人分类:研究方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翻译, 一词多译, 术语翻译, 多语言处理, Informatics

        前不久有些博文讲到了“information“、“informatics"、“intelligence”、“情报学”、“情报”、“信息”等词语翻译的问题。讨论到这个问题的两个博文为: 

       探讨与“情报学”相关的几个英文单词
      “创造”二字拆解(外一则) 

        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也有很多争论,现在似乎还无定解。很多学科在理解一个概念的时候,可能本质上指的是一个东西,但所使用的词语表示不一样。就是使用同一语种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在对外来语的翻译上产生不同的译法也属正常了。同时,一个词语有时候也并不表示同一个概念。比如图书情报领域说的“主题”和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里的“主题”都不太一样。

        关于一个词语的多种翻译,我比较认同常宝宝老师提的建议(见以下转载文)。如果利用概念,也就是在术语层上面的本体进行统一,这样对计算机理解来说容易了,而现实生活中各个专业领域的不同翻译,对理解这个概念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

  以下是转载文,该文转载于: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第5卷,第4期,2009,4.

源自不同学科的一词多译现象

常宝宝,北京大学

        关键词:一词多译 交叉学科 规范

       术语中常有一词多译现象。如果在翻译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则被认为是术语不一致。翻译工作者要尽量避免在译文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会给译文的读者造成困惑。一个英文术语存在不同的汉语翻译,常常引起很多讨论,人们需要从中选择适当的翻译并加以规范。例如,有人根据意译将“Robustness”译作“健壮性”,也有人根据音译译作“鲁棒性”,到底哪个更合适呢? 1

        一个术语存在多种译法,可能原因各异,这里特别指出一种原因,即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领域或学科中被译作了不同的名词。这种情况应如何规范?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种现象在交叉学科中经常会出现。下面举例说明。

        乔姆斯基(Chomsky) 提出的关于“Grammar”的分层体系,在形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以及语言学中都是基础性的概念,并且在上述学科中,所指并无不同。但在形式语言学和计算机学科中,“Grammar”的标准翻译是“文法”,而在计算语言学中则多译作“语法”。例如,在形式语言学中,“Context-free Grammar”被译作“上下文无关文法”,而在计算语言学中,则多数译作“上下文无关语法” 2。这样,英文中的“Grammar”,在汉语中就有“文法”和“语法”两个对应译语,而且都已经形成了稳定使用的态势,似乎都不容易改变。一个术语译法的变化还常常会影响其他术语的译法,如果把“上下文无关语法”改译作“上下文无关文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Link Grammar”或者“Unification Grammar”是否也要改译作“链文法”和“合一文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Ambiguity”在计算语言学或者语言学中,标准译法是“歧义”,但在形式语言学中则多被译作“二义性”或“多义性”,且“二义性”似乎更为常用,虽然“Ambiguity”并不仅仅指有两种解读的语言形式或者与之对应的文法。


        再一个与之相关的例子是“Parsing”、“Parser”和“Parse”的译法,在编译原理类的专业教材中,分别译作“语法分析”、“语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器)”和“语法树”,但在计算语言学中则译作“句法分析”、“句法分析程序(句法分析器)”和“句法树”,事实上二者所指并无本质不同。有趣的是在计算语言学领域中,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译法,即把上述翻译中的“分析”换成“剖析”,这似乎要把“Parse”的读音考虑进去。近年来,“Parsing”、“Parser”和“Parse”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含义也在演变,从专指句法分析演变成一般的分析,含义与“Analysis”相似,从而出现了“Semantic Parsing”、“Semantic Parser”和“Semantic Parse”这样的说法,这样,要指称句法分析的时候,有时候就需要加上“Syntactic”的修饰语。


        对于某个术语,若一个学科中已有固定译法,而另一个学科中还没有固定译法时,最好能去借鉴参考,尽量保持术语翻译的统一性,不过有时候,借鉴未必十分贴切。在谈到高级语言编译技术中的词法分析过程时,涉及到的一个术语“Token”,这个词常被译作“记号”或者“符号”。在计算语言学中,在对英语等语言作词法处理时也有一个类似的处理过程,被称作“Tokenize”,因此有时就被译作“记号化”,这种译法令人费解,不能明显地反映出“Tokenize”的实质就是“切词”的含义,与之相关的还有术语“Tokenizer”。“Token”在计算语言学中还有一种用法,常常与“Type”形成一对对照的术语,典型的用法是“Word Token”和“Word Type”,有学者译作“词用”和“词形”,也有学者建议将“Word Token”译作“词例”,这一对词似乎也还没有形成标准的译法3


       总而言之,同一个英文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中出现,这时常会造成“一语多译”的现象。如何对这种“一语多译”现象进行规范化,值得探讨。在很多时候,这些不同的译法在各自的领域都已经稳定使用,改变并不容易,如果术语意义在不同领域有所演变,会使情况更加复杂。

    1 《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以下简称第二版《计算机名词》)推荐的译文是“稳健性”, “Robustness”译作“稳健性”似并不常见。而且在《计算机名词》中,Robust也仍被译作“鲁棒”,例如把“Robust Control”译作“鲁棒控制”,可见在规范过程中,也有一致性问题。
             在第二版《计算机名词》中,Context-free Grammar的两种译文都有,分属不同的领域,但Grammar的译文只有“语法”一种。
            3   博主注: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网上电子版原文漏了。

     (常宝宝: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计算词典学、机器翻译及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等。chbb@pku.edu.cn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782-228532.html

上一篇:中信所第五期青年学术沙龙:文献标引与领域词汇获取相关主题
下一篇:简记:参加2009北京大学情报学与信息管理论坛

6 赵星 刘耀 周春雷 迟菲 吴怡 杨佳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