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乌托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冉冉何之 教育与思想——快乐的乌托邦

博文

逻辑人生(5)——回答周可真先生的一个问题

已有 3673 次阅读 2009-12-8 10:43 |个人分类:哲学科学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周可真先生,您好!您批评的很对。我要虚心的接受。在我的意见当中有些情绪化的表现。至于两个名字,是因为注册的名字与实名是不同的,有时候未登陆就直接填写出了一个名字。
   至于我的意见确实有情绪化的表现。在这里我具体谈谈我个人的理解与体会。在西方哲学文本的翻译中,至少有一个根本的词汇叫“being“,有的翻译成“存在”,有的翻译成“有”,“有”的翻译主要体现在黑格尔的文本中。但是在以前的翻译多体现在“存在”的翻译上。在中西文当中,很难有匹配的翻译。“存在”的翻译只是免为其难。但是存在的翻译却让不懂哲学的人产生很多误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中开篇说到,具体科学只是研究“是”的学问,而有门学科是研究是之为是的学问。在以前的翻译中,具体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学问,而有一门科学只是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学问。前者的翻译,恰恰体现了逻各斯的精神。即哲学与逻辑的勾链。事实上,周先生也说到念过《形而上学》,这本书在后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却是谈的逻辑的东西,包括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以前的文本翻译成矛盾律,这是闹的一个逻辑笑话)。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也谈到类似的话题,这两本书有重叠的部分。上周六在上海市社科联学术研讨会上,我就批评过黑格尔。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物理学〉,而把〈形而上学〉翻译成后物理学是恰当的。他们之间从词源上来说有内在逻辑上关连。真正的哲学人士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哲学,我这个提法是得到同济大学徐卫关翔教授高度认可的。
   基于这种翻译与哲学认知,那么中世纪经院哲学就开始败坏了哲学。把哲学做为探讨神学的工具。即围绕“上帝的存在”展开的证明。我们说过哲学是基于具体科学而来的一种追问,那么神学不是一门具体科学,尽管也是学,但是它的研究对象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中世纪的哲学理应受到批评,但是这种哲学所体现的论证精神,逻辑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尤其是逻辑学的进展。事实上,中世纪哲学不能完满就是因为基于一处逻辑而产生的逻辑缺陷。比如“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上帝能否创造一个他举不起来的石头”,如此一来,神学的整个大厦就崩溃了。在近代哲学,由笛卡尔开始,创造了一种主体性的哲学,即开始将“是”导回到“意识”即主体。任何“是”都必须经由主体的检验,否则尽管他“是”也是无法认知的。“是”的稳固性全赖于主体性。休谟的哲学也是在围绕“是”进行具体的论证,体现为因果性,比如太阳的照射是石头的发热的原因么?按照主体性原则,休谟把因果性归结为人的心理的习惯性联想,由此动摇了科学大厦的根基,因为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自然的因果律,现象与本质的关联。这样,导致了康德花十年的时间来思考科学的根基问题。十年的结果,产生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观念符合对象”翻转为“对象符合观念”。在对一系列科学的追问中,即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追问中形成一种先天综合判断。判断仍然是对是的追问,由此创立了先验逻辑。先验逻辑仍然是基于主体性而设立的形而上学。康德把世界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人只能认识形象,我们的认识是先验逻辑与经验或者现象综合的一种结果。康德的努力遭受到黑格尔的批评,即“未学会游泳之前切莫入水”,但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对自然哲学的理解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克服形而上学的方式也有所不妥。胡塞尔〈危机〉中一书开始对整个近代哲学即主体性的哲学做出的批评,开始了一种现象学的反思,著作了〈观念〉。现象学的口号就是“面向事情本身”。海德格尔的〈是与时〉就是认为“是”已经被遮蔽了,要重新思考“是”。有关“是”的翻译可以参考王路先生的著作。
   西方哲学的精神完全体现在〈形而上学〉中。其中心在于逻各斯。形而上学,科学或者哲学都是围绕逻各斯而来的。本质上讲,国内的大部分学者是不懂哲学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已经淡然无存。形而上学也在辩证法的攻击下加上我党的指导理论已经是灰头灰脸。在好多词汇上缀上哲学一词就以为是哲学了么?我看未必尽然。中国没有哲学。这个不容质疑。中国没有逻辑,这个也不容质疑。言哲学必称希腊不只是个格言,而只是说明哲学的形成是希腊文化之独有。研习哲学首先得正本清源,从古希腊开始。
    有一些言论冒犯了虎威,还请见谅。周先生与晚辈我同做研究,可以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基于吾爱吾师生,吾更爱真理”的原则,希望在我们的争论之间形成真理。以后多多向周先生学习。本人本科哲学,硕士逻辑,现在主要研究空间逻辑,经济逻辑,辩证法,科学哲学。就具体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具体讨论,希望不吝赐教。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974-276959.html

上一篇:三论海归时代的结束
下一篇:科学与伦理——几点个人的思考

4 周可真 迟菲 武京治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