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成社

博文

组会

已有 4758 次阅读 2014-11-18 18:1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组  会

组会是科研小组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是团队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对团队的科研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对组会的认识始于读硕士期间,导师李正德先生是遗传教研室主任。他带研究生的方法是让学生写周记(每周写一篇读书报告)和翻译外语文章。研究题目是他给的,经常检查过问,偶尔也开个小会。育种教研室赵洪璋老师是每周五下午开会。赵老师虽然不是的导师,但我是赵老师的学生,征得赵老师的同意,也可以去参加会议。我参加会议的次数很少,但通过几次会议我认识到赵老师的会议是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主,而且赵老师喜欢争辩,会议气氛活跃。

第二次认识组会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事。师从常胁恒一郎先生,常是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院遗传教研室教授,每周二下午开组会,日语叫セミナー,来自于英语seminar,说明组会实际上是英语国家传到日本的,常的组会是每次有两个学生讲英语文章,讲解者先选好自己要讲的文章,让常看一下,常同意后,就将论文复印多份,发给参加组会的成员,然后他在上面讲,其他人在下面听,之后提问,最后常给予评价。常的组会虽然大家问的问题较多,但气氛不如赵老师的活跃。

以后又去了国内外多个单位,发现开会的团队很多,只是方式不同、频数不等而已。说明组会是一些科研和教学工作较好的团队里面一项普遍而重要的活动。

我对组会的真正认识是从我带研究生开始的,当时是又激动又惶恐。激动的是以前都是学生身份,到如今变成老师身份,角色变了;惶恐的是从没有带学生的经历,不知道怎么带。我一般干什么事,事先都要想清楚怎么干才动手。关于带研究生的事,我想了几个昼夜,最终想了一个完整的方案,在以前的博客中也已经写过。但其中的组会是我雷打不动的活动之一。

定期开组会是团队科研和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组会上讲什么能有更大的收获才是核心内容。赵老师和常先生的方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何才能取其优点,避其缺点呢。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课外学习小组。由于家处农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将我们临近几家的同年级同学编成一个学习小组,我们小组有六个同学,大家上学的时候一块儿去,一块儿回,晚上做作业也在一起,做完作业互相对一下错对,做对了的给做错了的讲明白;背书的时候,一个拿书,一个背书,并不断的纠正和提示引导;写生字也是一样。大家都一样,错了也不丢人,就这样相互搀扶着行进,直到小学毕业,大家都考上了初中。这个学习小组使我受益匪浅,我们没有连累过父母家长,但大家的学习不断地进步。我就想使我们团队的组会也有类似的效果,所以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和组里的老师们讲:“在我们这个团队里大家是一样的,是工作和学习把我们汇聚在一起,我们要干的工作就是科研课题,大家要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特别是大家要坦诚相待,在学术上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在知识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道理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知道不懂就要问、要请教,懂的人要诲人不倦,耐心教导,不分老师和学生;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相互扶助的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很好地向前行进。”对于组会的内容,一般要求本科毕业生讲中文文章、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研一学生讲中文文章(也可以讲英文文章);研二以后(包括博士生)要求讲英文文章、综述、开题报告、研究进展、论文、新思维等。研究工作中有什么问题、想法,在组会上可以随时讨论,工作安排有时候也在其中。

经过十几年的运行,我对组会的认识不断加深,内容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毕业学生的水平也不断地提高。

我的体会是组会是一项较好的科研活动,组会既是一个练兵场,也是一个矫正器,又是一个科研助推器。

我极力推崇组会文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02-844384.html

上一篇:优中选优与汰劣选优
下一篇: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