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

已有 3893 次阅读 2010-2-4 11:2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大师, 一流大学, 基础教育, 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

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要向所有看我的博文的朋友们致谢,谢谢你们还不嫌弃,特别是关于教育问题,我几乎都没有信心往下写了,总觉得自己是自不量力,又不在教育部门工作,而且还是在科学网上发表,也许没有人感兴趣,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阅览,说明大家对我国的教育问题都十分关心。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教改似乎从一开始就走拧了路,所以老百姓和专家都在着急,包括钱学森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今天我又从网上看到了温总理的发言,说明他对我国的大师级人物求贤若渴,心中牢记着钱学森提出过的我国大学要有创新人才的谈话。温总理的理解是,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温总理是个好总理,未国,为民操心。但是我有点遗憾,因为钱学森就没有提大师这两个字,他希望我们学习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创新精神,可并没有说一句我们要有“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人才。于是我决定写下去,想和温总理探讨:我觉得,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不是个出大师的问题,更不只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孩子时候就赋予,不是到了大学给了思维自由就会出创新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在众多的人具有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钱学森从没有自认自己为大师,季羡林更是亲口否认。就说航天和原子弹,没有全体参与人员的努力,没有其中所有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们的创新,完成自己负责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航天事业和国家核武器库,包括我们的核潜艇,能上天和驶向大洋,能让世界震惊吗?我毫不谦虚地说,我们的“艺修69/74”,我们做的模拟艇的废水处理车间设计------等等多么渺小的人和事,都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就像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如果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地下结构上,它能挺立百年至今不倒吗?我们底层的创新人才越多,像钱学森这样的大师,就如高塔会立得更高,更牢。
 
     想想我们以前的年代,家长很少干预孩子,孩子在自由中自然长大,想象伴随着幻想在他们稚嫩的心中自然生成。我那不满十岁,随她公亡的父亲一起离世的大女儿,在5岁的时候,有一次随我在我们大院里走动,那是个冬天,道旁垂柳的枝条上挂满了冰霜,她望了许久,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看,树上挂满了粉条。”大人视若无睹,可是孩子会有那样地联想。当然这不说明问题,因为我那可怜的孩子都还没有成人就离开了世界。那我们就说说别人:
 
     在上世纪30~40年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界是思想十分活跃的年代,那个时代出来的人正好是五四运动左右的青少年,少年时期的思想活跃,给他们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其实,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还有王淦昌,巴金,梁思成,林徽因,-----都是那个时代前后的人物,也有那个时代的教育家们给了他们机会,没有胡适,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不会被聘为大学教授。没有当时清华的自由气氛,我父亲,一个数学和物理成绩都几乎为零分的状态,却因为他出色的写作能力和突出的社会活动(从在师大附中就得到了自由发挥的机会)而被录取,他,后来成了以自己的特色写作文学评论和完成《福楼拜评传》这本杰出作品的文学家。没有从小就有的自己思维和发挥自己思想的环境和条件会有他们的成就吗?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就说过,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因为功利,对基础教育不研究,不落实,而是一头先抓高考,只注重于办大大学,上百年的大学原有的特色消失了,原有的教育家没有了,只有由上级任命的部、局级干部,受命按上级的意图好大学。考上大学,特别是知名大学就成了家长和就学中学的光荣,升学率成了学校政绩的考核和校长、老师奖金的来源。于是,孩子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为未来的高考奋斗,作为第二手,在为孩子出国做准备。孩子从小就奔走在各种班之间,被英语、奥数塞满了头脑,甚至本来是快乐的音乐和美术也变长了负担,孩子没有了自我随意表达、嬉戏玩耍和胡闹的时间和机会。(孩子厌了学,还容易被网瘾,被毒瘾)。今天,孩子还有自由想象的时间吗?说要减负,可是,请那些制定减负的官员们去学生的家里去看看,一个初一的孩子每天就得忙到夜里12点。实际上,过早被塞满的脑子极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创新思维,他们学会的只是按要求去办,循规蹈矩,脑子变得僵化。我们常说,淘气的孩子更聪明,可是淘气的孩子早早被淘汰了,哪来的创新人才?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研究人脑的医生们能给出看法。一个从小脑子被箍死的人,写出的文章会程式化,做设计就知道抄规范。到了大学再来使脑子活跃起来是很难的(我没说绝对不可能)。
 
有朋友说,这是家长的问题,可是,什么时代家长不为孩子有个好前程努力?特别是在中国,不是西方。只是从改革开始,孩子的前程似乎就是一条路,高考进大学。别说家长,老师不也在为高考升学率而奋斗吗?我的外孙在初中时不喜欢数学,我对老师说,他对数学不感兴趣,有什么办法启发他的兴趣?那位优秀老师回答:现在社会是讲竞争,谈什么兴趣?我没的可说的。我们的媒体拼命在宣传名人、名星、大师------,我们的宣传导向似乎扬言什么都想在国际上争第一,什么都要争一流,中国人的谦虚谨慎早就扔进了垃圾桶,名和利,政绩和升官诱惑着官吏们,同样,诱导着家长们。农村里的人想进城脱贫,只有让孩子进大学。在城里做个普通人就觉得被别人瞧不起。其实具备创新思维,成为创新人才,还要与世俗决裂,不受诱惑,钱学森就是这样的人。不为名利所困,才能在学业上潜心,事业上专心。余隆平就为出高产的粮食操心,陈景润一天就埋在计算里,他们都是一类人。成天梦想着诺贝尔奖金的人是出不来人才的。巴金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却活在我们几代人的心里,沈从文的《边城》让全世界感受到了湘西古朴的民风,爱上了可爱单纯的小翠。奥巴马获得了和平奖,又怎么样?让我们踏踏实实地按我们的实际作好我们国家的事,少向人民,特别是孩子灌输功利思想,什么评三好生,班干部评选等等,成效会好得多。我们的社会,小学、中学、大学都要负起责任来。
 
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需要自由的气氛,“在大学这个本应该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在管理上‘一刀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是专家的话。我想说的是,不只是大学,更重要的是从小开始。当然,大学有他特殊的作用。给耶鲁大学捐款的张磊,就是为了感谢耶鲁大学给了他文明教育,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钱学森难道不感谢加州理工学院?只是美国把他抓进了监狱,使他恨透了美国这个国家机器。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是有的巨大作用的,因为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是培训技术熟练操作的本领,大学就不同。我本人十分体会受过良好大学教育后的智力和普通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的智力的不同点。我相信科学网上的网友们一定都很有体会,我不必班们弄斧。我只是希望我们的领导,不要老为大师级人物发愁,多把精力放在如何改变当今的基础教育和社会风气的现状上。创新人才多了,自有尖子出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0104-292572.html

上一篇: 政府抓教育当首推义务教育,而后是职业教育。
下一篇: 为教改提些具体建议

5 王康建 丛远新 yinglu zhaowanfu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