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落地,请问您看出了什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dazhong 得慧于老聃,取经自西天,欲知生死谜,弹指一挥间!

博文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8, 9, 10)

已有 4675 次阅读 2011-2-21 21:40 |个人分类:科学之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亚健康, 参考文献, style, 大众科技报, 版权

    此文今天发完,本想明天与《大众科技报》改编的版本一道发表,可因为明天一早就得进京汇报863科研课题——“针对亚健康的药物分子设计”,再加上改编的版本已做了较大变动,例如没有参考文献,没有展望之言,因此不再有版权不清之嫌,于是就此发出。不过类似国际学术规范,声明此处仅为广告,不争版权,因此无虞,况且博客网的版权本来就是非正式的。

    当今中国,呼唤大师,渴求创新,面临崛起,正在跨越,仅差临门一脚,尤缺点睛一笔。笔者正好有幸看破灵感与智慧产生的窍门,不图独占,但求同享,当年炼出此术,本就是准备把自己失眠的痛苦摸黑写下,作为医案,献给社会。今虽时空不同,奉献之心依旧,告辞专利,和盘托出,献给中国正在勤勤恳恳,挥汗如雨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同道异门,学者同仁。

    *********************************************************************

 

8、灵感制造技术 —— “造梦”

 

    运用以上技术,我们终于拥有了可以成功地捕捉灵感的手段,不用再担心梦中灵感的消失,哪怕是小睡后产生的灵感,或是半夜产生的灵感。不过反复地实践表明,短暂地睁眼开灯,并不会使得灵感突然消失,即使偶尔失手,我们还可以再行闭眼沉思,找回灵感。若是实在找不回,我们还有可能在第二夜再做同样的梦。

 

    不过,成功地“记梦”、“抓梦”,这只是捕获灵感的初级水准。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灵感产生的生物学道理,那我们是否可以再接再励,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像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主人翁们那样应用高科技层层深入地入梦,造梦,甚至盗梦呢?

 

    对,我们确实可以,而且笔者已经有了长期实践的经验。

 

    因为有过失眠的经历,笔者常有凌晨时分半醒来的生活状态,而每当灵感之梦初步写就,搁笔之后,有时发现,大脑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之前的思考,既然初步修复的大脑已处于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继续的闭目思考,便是所谓“入梦”、“续梦”和“造梦”的后续过程。

 

    新的灵感缓缓而至,接踵而来。此时不用惊喜,也不用性急,信马由缰,顺水推舟,黑暗中摸出纸笔,继续写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如是,我们便乘上了灵感之舟,我们甚至还可以在朦胧之中有意向地加上理性的成分,科学的成分,引导我们的灵感之舟,定向前行……如此这般,长期使用“造梦”技术,自幼大脑不太聪慧敏捷的笔者逐渐完成了“狭义衰老学说”,“睡眠生化假说”,“熵增衰老本质”,“中医治本原理”等一连串科学创新的佳作【6-8】。现在想来,诸多学者大师们的惊天之作,包括霍金躺在轮椅上关于天体物理的想入非非,也都基本借助了诸如此类实际上不太复杂的脑功能开发技术。

 

    这就是产生科学灵感的更为积极的方术 —— “造梦”。

 

9、跨界创造灵感 —— “盗梦”

 

    上文介绍了“抓梦”,“造梦”的方法技巧,但都是建立在那些自己大脑中现存信息的基础之上。然而,人类能否像电影《盗梦空间》的故事里那样获取别人大脑中的信息,而为己所用呢?换言之,能否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找到“盗梦”的法门?

 

    我们知道科学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规律是先有“寻寻觅觅”,“踏破铁鞋”,“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才能突然“有朝一日,产生灵感”;换言之“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或又称之为:科学创新要靠“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才有可能成功。

 

    因此,一般认为,科学创新的最基本的步骤是:第一阶段,广泛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让知识信息在脑细胞中,在相应的物质载体上储存起来。所谓灵感就是改变这些载体之间的旧有的信息回路,从而形成新的关系的结果。第二阶段是把这些资料放在手边,经常复习,使之经常地刺激大脑,从而形成牢固深刻的印象,就能使相应的载体增强与其它载体发生关系的能力。第三阶段才是……

 

    然而,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收集-学习-记忆-巩固……我们的大脑早已不堪重负!科学较小时,比较容易产生大科学家;科学庞大后,我们几乎都成了牛角尖里的小学者。

 

    有趣的是,“盗梦”技术也许可以助您一臂之力,神奇地打开学科的壁垒,跨越时空的局限!接下来,笔者将向您介绍一个跨界制造灵感的窍门。

 

    “盗梦”的最大关键在于设法利用别人大脑里的知识信息和思维成果。时至今日,利用“别人的大脑”里的信息似乎已非难事,这个 别人的大脑就是电脑。长远地看,电脑里储存的信息可以说是全学科、跨时空,无限多。点击、搜索使得我们可以迅速获得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最新动态。当年爱迪生花费九十九分汗水才能实现的信息收集工作现今可以只花九分汗水就完成了。但是要把电脑储存的信息变成自己大脑中的信息仍然是件难事,在现代高科技真正实现“人- 机通讯”之前,似乎尚无捷径可走。

 

    然而不用太悲观,我们有办法!

 

    我们的大脑记忆知识和信息分别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等几种形式。要牢固地掌握某学问,需要重复和强化该信息对大脑的刺激。有理论提出:一般短期记忆的信息经过一两遍学习就可使之在脑中保持数小时以至数日,而长期记忆则需要重复地学习、复习十遍八遍以上,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后,人脑的长期记忆能力会大大下降。我们的“盗梦”技术实际上就是设法将那些从长远角度来说不属于自己的知识;把那些浩瀚无涯的不太可能记住,不太容易记住,或不太必要记住的知识,拿过来协助制造灵感,为人类造福。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短期记忆”!

 

    将通过计算机快速收集来的信息,分门别类,适当归纳,快速阅读,产生对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的新印象。此时仅需略加联想思索,不必作“百思不得其解”的辛苦努力,让大脑在之后一两天睡醒觉之后产生自觉或不自觉联想。若有灵感便写下,不过,产生些无意义的联想亦为正常,如此产生的“粗糙灵感”,若有十分之一管用就可能导致您科学创新的成功。如此借用“短期记忆”的技巧,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的“经络的生物学本质”【9】,“质-能转换方式”,“元素周期表是个误导”以及“证伪宇宙大爆炸可用光学实验”等思维突破似乎可以纳入此类“盗梦”成果的范畴【10】。

 

    如此这般,我们的记忆效率又可实现惊人的提高,在层出不穷的新领域、新事物面前,我们无须背上太沉重的记忆包袱。我们利用电脑的记忆,人脑的潜能,造梦的技术,生产出前所未有的不可估量的智慧。当我们用短期记忆戏剧性地提高了思维效率以后,我们便可仅用“昨夜一分汗水浇”,就能实现“今晨几多灵感来”,去迅捷获得跨越时空的思维突破与科学创新。

 

    科学无捷径,盗梦可通幽!

 

10、展望祖国未来 —— 梦想融入现实,个个都是人才

 

    至此,我们可以把《巧捉灵感梦》的小诗略作修改如下:

 

创造灵感当天才

凌晨时分半醒来,眼睛不睁灯不开。

昨夜一分汗水浇,今晨几多灵感来。

枕下摸出纸与笔,创造灵感当天才!

 

    当然,充分利用短期记忆的“盗梦”技术所获得的成果,实际上仍属于您自己大脑智慧的结晶,只是“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用得比“背字典”、“背文献”更巧妙些罢了。不过无论怎样“活学活用”,积累尽量多的科学知识和信息,仍然如同是在汇聚“灵感赖以产生的知识海洋”,有了长期大量的水的积蓄,倏然来风,才会漾起波涛,水越浩瀚,波涛越宏伟壮观!

 

    另外,我们从梦中获得的睿智与灵思,并非拿来就可应用的科学知识,还有一个“读梦”的后续过程,仍需对“灵感记录”做大量的分析整理和加工雕琢,进而将其巧妙合理地纳入现代科学的宏伟体系之中,才能使之最终成为闪闪发光的皇冠上的明珠。

 

    眺望21世纪,祖国的发展召唤千千万万不拘一格的中华英才和中国创新的产生。所谓创新,首当其冲便是思维理念的创新。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五个创新有三个半是属于应用别人的知识成果,在思维理念上的大胆突破!当我们中华儿女人人都能通晓人类灵感产生的原理;都能运用自如地使用“抓梦”,“造梦”,以至“盗梦”的灵感获取技术;都能超越弗洛依德,超越荣格,并超越自己;都能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中华巨龙腾飞,实现科学跨越的日子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3.    Dazhong Yin, Studies of age pigments evolving into a new theory of biological aging. Gerontology, 1995, 41 (Suppl. 2): 159-172.

4.    印大中 《破解衰老之谜》,科学出版社,北京 (Yin Dazhong,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Aging,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2.

5.    孙作东《激活沉睡的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    Dazhong Yin,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 Medical Hypothesis, 2000, 54: 519-522.

7.    Dazhong Yin, Keji Chen, The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aging: irreparabl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biochemical side-reactions.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2005, 40: 455-465.

8.    印大中. 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治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77); 581-583. 英文版可参见Zhao-hui Liang, Dazhong Yi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en as antistress and antiaging strategies. Rejuvenation Research, 2010, 13(2-3)248-252.

9.    印大中,赵林立.从植物神经生物学和动物神经进化看经络的生物学本质,《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9115):670-678. (英文版已经 Science direct 发表) .

1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405

 

(全文完)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405-415241.html

上一篇: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6,7)
下一篇:灵感文章被八大科学网站转载

15 王号 陈安 孙学军 陈辉 杨华磊 鲍得海 许培扬 吉宗祥 杨正瓴 刘璐 胡想顺 张能立 杨金波 XY yanan2015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