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kullt 记录北大教学成就,传承北大文化传统,发扬北大人文精神

博文

为人生的美学——访北大哲学系美学名师朱良志教授(节选)

已有 6740 次阅读 2010-1-11 16:00 |个人分类:明师论教|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育, 人生, 美学

一、认识美学,体验人生
记者:朱老师,您是搞美学的。一个人如果有足够高的美学素养,那么他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境界可能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今天特别想请您谈谈美学对人类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还有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美的体验。
朱老师:现在经济浪潮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教育的技术培训色彩越来越浓厚。我做美学和中国艺术研究,跟经济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本来美学就是非功利的、非目的的,如果抱着强烈的功利目的来学的话很难学下去。我经常跟我的研究生和朋友们讲:人还是要有一点趣味的,没有趣味的人生过着干什么?过得匆匆忙忙的,当你一抬头的时候,年龄大了,老了趣味何在?人生还是要有一些境界的,没有境界没有格调的人生,它站不高,也看不远。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这种境界的提升。清代学者张潮用“看月亮”的比方来说人生的三种境界:一般的人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只能“窗内观月”;第二种是“庭中望月”,从屋里面走出来,到了庭院,天地原来如此开阔,这样一来他扩展了胸襟、气象;最高的境界是“台上玩月”,站在高台上、高山上和月亮嬉戏,这是一种快乐的大境界。
境界的提升看起来不会带来多少直接效用,但实际上对人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人的胸襟气象怎么树立的?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有时候也决定他的创造力的大小。不同的心灵境界可能提升你的创造力,让你不陷入一种蒙昧的挣扎和角逐中去。
对于解决人生问题,美学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禅宗讲,人要做“透网之鳞”,这样的人极少,大量的人都像是被网住了。时间和空间、人内在的妄见、各种功利的驱动、社会习惯的力量、一些陈词滥调的理性知识,这些都给人束缚,使人得不了自由。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过程。美学是跟心灵做的游戏,它带来一种自由感,就是解脱束缚的。
二、提升生命的境界
记者: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中,美学的意义远远超出单纯审美的问题。
朱老师:北京大学从蔡元培校长开始就提出“美育代宗教”的问题。西方一些比较激进的人觉得中国没有宗教,是没有灵魂的世界。实际上中国人非常讲究人的内在修养、人的品行、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自古以来就以所谓广义的艺术或审美来取代宗教的地位,通过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来使人的生命、生活更有意义。我们传统的教育,主要的精力在这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识字教育、懂得科学的教育。
我在讲课中把人生的教育,和艺术知识、审美知识的教育融到一起,把美学学科所包含的人生的内涵更充分地剔发出来,帮助大家理解中国艺术、中国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我的一个主要理念就是“为人生的艺术”,中国一切的艺术,都是为人生的,青山绿水很漂亮,但国画是水墨的,把色彩全都淡去了,独存本真,表达的是人生命的愿望。
记者:我们的国画、音乐和诗词,都通过形式来表达一种思想。写实主义在中国好像一直是不受到推崇的。
朱老师:对。比如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对外国人来讲叫写景诗,他们看不上,我们读起来却非常有韵味。这不是一个审美趣味不同的问题,而是我们理解的角度与他们不同。因为我们从来不将它当作写景诗,它描写的是一种心灵的境界。比如有的人画梅花,他表达的意思根本就不在于这个植物,他要把那种内在的、清幽的、疏淡的、高逸的品性描绘出来,表达自己心灵中那种感觉,那种对人格的、境界的追求。中国美学跟西方完全不一样。西方美学是重视感性的学说,而中国的美学追求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它恰恰是要超越感性的。
三、淡化教师角色,内容常新,知识与体验并重
记者:下面想请您谈一下美学教学问题。深入浅出,寓复杂的美学问题于平凡的事物是您的教学特色。
朱老师:当然不是给学生讲浅的东西,而是要把比较有意思的、深邃的东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
比如我讲“含蓄”。中国的艺术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这就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根本东西——含蓄。我将我的论题定为“曲径”:你沿着弯曲的小径走进中国的园林,转一个弯,然后豁然开朗,有一片大的世界,这就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从大家能感觉到的小问题入手,来讲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力求讲得有意味一些。
记者:能谈谈您教学的经验和感受吗?
朱老师:教师的场合不仅仅在于课堂,大量的时候还在于言传身教,一个教师是一个能够对别人有影响的人。作为人文学科学者,比较重要的是回到苏格拉底、孔子这样的教师的本意:知识探求是教学最根本的内容,解决人生问题是他们最主要的驱动力,苏格拉底临死的时候都在传递他的教育,孔子弹琴都是在晓示学生。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要承继一种比较死板的知识,知识是既定的,方式是固定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是确定的,这不是教育的根本方式。
我每次课都是自己准备新教案。我一般让学生课后看课程讲稿,上课的时候主要听我讲,我讲的一般超出教案的内容。我觉得按照教案一点一点往下讲,比较生涩,课堂的感觉也不是很好的。我努力长期保持教学与课堂的新鲜感,要有新知识、新内容、新的方式,我不能把同样的内容讲两次。
四、为人生的美学
记者:哲学系办有针对成人的培训班,对已有多年社会阅历的人,您对他们的美学修养有什么建议吗?
朱老师:通常说的美学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种是审美文化、知识方面的,扩展人生境界;另一种是关于美、研究美的学术,是少数专业人员能够从事的。我们不能只讲纯粹的理论,也要在提高人的审美修养这一块做点工作,让更多人学会欣赏。
比如欣赏石头,价值和来历不是主要的,中国人欣赏石头叫“千秋如对”,石头是永恒的东西,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欣赏石头是一个短暂的生命跟永恒的东西的对话,与其说是爱石头,倒不如说是爱人生。
欣赏不是急匆匆的、急功近利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地的、把人生当成丛林法则的那种态度。胜利和失败都是暂时的,人生也没有一个终极的目的。来到大学最重要的是叩问知识,而这个知识是为了人生更圆满。不能放弃了这个本质的东西,要使对知识的探求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追求。
记者:一味争强好胜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容易走向毁灭。
朱老师:胜固可喜,败也欣然,这是苏东坡讲的。要知道欣赏生命中美好的东西。生命是一个无可挽回的过程,所以人如果能够细细地欣赏、回忆,而不是成天计算得失的话,得到的东西会更多。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6636-286242.html


下一篇:扩展自由选择的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节选)

1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