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厦门日报:一个作曲家的“思想组曲”

已有 2822 次阅读 2013-5-26 10:5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厦门, 作曲家, 日报

一个作曲家的“思想组曲”
厦门日报 2013-04-10
3月22日下午,著名作曲家鲍元恺教授在厦门大学“文化讲堂”作了《炎黄风情——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重生》的专题讲座。这是他的《植根民族传统,跻身世界乐坛——我的音乐创作与教学》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听众直面作曲家,了解他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这部诞生在传统文化断层时代,却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的音乐经典“中为洋用”的传播历程,并从中领悟到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关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教学的真知灼见。
 
 网络签名的“四少四多”

  ——少谈“改革”,多谈建设;少谈“创新”,多谈常识;少搞课题,多搞创作;少争获奖,多争流传
   
    “很多人从媒体上或者网络认识了我,大家在我的QQ、微博或者是博客上看到我的签名:“少谈‘改革’,多谈建设;少谈‘创新’,多谈常识;少搞课题,多搞创作;少争获奖,多争流传”。讲座一开始,鲍元恺教授就从他的网络签名谈起,谈了关于艺术和学术关系的“题外话”,当然他说的这个“创新”和“改革”,不是指我们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而是指我们在艺术教育领域那些个打着‘改革’和‘创新’的旗号脱离常识胡作非为的政策和做法。”
   “少搞课题,多搞创作”,是针对艺术教学中非理论专业而言。当前,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职称评定、教学考核,笔试重于面试,论文重于表演,课题重于创作,这显然是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音乐是听的,不是读的;是吹拉弹唱,不是论述推理。而“课题”,则是通过文字用语言叙述音乐。音乐是非语言或者说是超语言的艺术,西方的符号学把音乐归为“非推理性符号”,它不是考证、推理、逻辑、辩证的结果,而是直觉、想象、激情、灵感加上艺术技巧的产物。音乐表达的感情和意境无法用语言来叙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言”永远不能代替“咏歌”。南宋的《沧浪诗话》说得更清楚:“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就是说,诗(艺术)的创作,就其本质来说,和学问、理论没什么关系,它是另外一种才能。
     至于“少争获奖,多争流传”,鲍元恺说,音乐史上的经典,几乎没有一部是获过奖的。巴赫一辈子没获过奖,贝多芬、莫扎特都没获过奖;瞎子阿炳没获过奖,聂耳、冼星海也没获过奖。艺术的价值在于深入人心,在于让人产生共鸣。艺术评价的标准不是获奖,而是它的传播空间的广度和延续时间的长度。
 
学者型艺术家的“四术”   ——艺术之外,要懂学术、懂技术,部分人还不得不需要懂一点权术
   
      艺术基于灵性,艺术教育就是灵性教育,它不是知识教育,也不主要是技能教育,它是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或者叫做右脑教育,它培养的是基于直觉的判断力和基于想象的创造力。
   学者型的艺术家还需要学术,需要懂得艺术与美学、与史学、与教育学、与传播学,甚至与数学、与声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
    所谓技术,鲍元恺特别强调同音乐有关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和传输技术。信息化、数字化使我们不得不跟上这个脚步,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效率得以提高,这就等于延长了生命。
    “如果你还兼任着行政职务的话,在当前的中国,你还不得不懂一点对付权术的办法。这是为了自己部门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为之的。一个叫‘与体制周旋’,一个是‘向财政要钱’。”鲍元恺说。
 
 传统音乐的凤凰涅槃   ——作品要走向人民才能走向世界,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重生
   
   《炎黄风情》是鲍元恺在1991年完成的一部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民歌魅力的大型组曲。22年来,《炎黄风情》迅速在国内外传播。1995年教育部审定《炎黄风情》作为中学的音乐欣赏教材,这个举措,使我们的下一代承续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炎黄风情》也成为中外交响乐团演奏最多的中国管弦乐作品;2006年《炎黄风情》进入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2012年入选《中国百年音乐典藏》。鲍元恺说,最重要的是,“它真的在一步步地走向中国人民的心里”。现在总在说要“走向世界”。“不走向自己的人民,永远不能叫做走向世界。”“如果你的作品和自己的民族传统,和自己的人民生活毫无关系,你绝对不可能真正站在世界艺术之林。音乐家、画家、作家,都一样。”
    当前,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而另一面,就是道德、教育、文化、传统的缺失。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我们不得不牺牲了传统中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在不可避免地急剧消失。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不可能也做不到恢复传统。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它嫁接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上,联结起东方同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空间差,联结起古代与现代不同时代审美需求的时间差,使中国传统音乐打开同世界文化隔绝,同现实生活隔绝的封闭状态,从而取得开放性发展,获得新的生命。”


交响曲《厦门》在2009厦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
【人物名片】鲍元恺(194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现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获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作有《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华夏弦韵》室内乐集、六部交响曲:《纪念》、《台湾音画》、《京剧》、《厦门》、《禹王》、《燕赵》以及童声合唱套曲《四季》、《景颇童谣》等。作品多次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和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东西欧洲和南非,由国内外交响乐团演出,并由DG、EMI、PHILIPS、DECCA、雨果等多家机构出版唱片。
   (午马据鲍元恺“炎黄风情——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重生”讲座演讲录音整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974-693570.html

上一篇:2001年 陈乐昌写给我的打油诗
下一篇:父亲篆刻作品选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