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寻找吕品

已有 3621 次阅读 2013-12-10 21:08 |个人分类:炎黄风情|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寻找吕品

   


     
吕品北京大学法学、艺术双学士新闻传播学硕士。曾以《上北大的N个理由》受到教育界关注。2005年,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我拟调她来任教。经她的北大同学、新加坡朋友陈可扬介绍,我在MSN上通过与她的对话,确认她的知识结构和表达能力适合这个工作。2006年初,经我推荐,她到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通过了考试。使我惊讶的是,作为附带的艺术技能测试,她在考场上演奏的二胡曲,风格、技巧均佳——也许是因为她是二胡之乡江阴人的缘故吧?遗憾的是,厦大人事部门以教学资历不足为由未批准。事后,我为此事找到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当校长作为特例让人事部门电话通知她来报到的时候,他正在上海戏剧学院办理任职手续。晚了一步!

   她在2006年写的《炎黄风情”的跨文化传播》http://www.emus.cn/?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54116 ,以传播学的视角,从传播内容、受众分析和传播策略三方面,分析《炎黄风情》跨文化传播现象的深层根源,受到广泛称赞。至今仍是《炎黄风情》跨学科研究的佼佼者之一。

   2014145号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的《海峡两岸音乐创作第一届论坛》拟邀她参加,因多年未联系,六年前的通讯方式(手机号Email地址)已变,敬请朋友代为寻找,并将我QQ 973476272,或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林晨QQ2132972转告她。

 

谢谢!

——————

在网上看到南方都市报上一篇署名吕品的文章,从研究方向和写作风格看,估计就是出自这位吕品之手:

 

吕品:为中国人寻找文化认同

我认识的一位老华侨,在香港出生,来英国上学,一辈子在英国做中餐馆,是当地的侨领。两个星期前他接到国务院侨办发出的邀请他参加国庆阅兵观礼的通知,浑身散发着按捺不住的兴奋。他早已在英国当地扎根,却依然把自己的中华文化身份看得很重。身在海外,许多中国人还是把自己当做是中华文明的传人。中国的强盛,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文明复兴的荣耀感。

  这让我想起英国学者M artinJacques的新书《当中国统治世界(W hen China Rules the W orld)。作者在前言中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的知识分子和决策者说明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很可能会让中国走上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在书中,作者花了整个章节阐述中国人的国家概念是如何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更多看做是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而非西方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西方需要重新审视对中国的看法和期待,与此同时,中国也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面对身份认同这一欧美国家存在了许多年的问题。

  欧洲国家的边境,是在几百年时间内,打了无数次仗之后才慢慢形成。欧洲国家中,许多在历史上都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构成,为了维系民族国家的完整统一,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建国传奇或理念。在法国,经过废除皇室建立共和的革命之后,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接受这一理念的,才可以成为法国人,所有个人的宗教民族文化身份都不可以进入公共领域。而在英国,却是在皇室象征性的统治下,对身份问题刻意模糊,从而给予来自不同宗教民族文化的个人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

  新兴国家则必须寻找自己的建国传奇和理念。在美国,这就是宪法所代表的人人平等、拥有自由地追求幸福的权力这样一个精神,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所有人在星条旗下宣誓后,都成为了“美国人”。英国人在对比自己与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上的差别时,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在英国,来自印度次大陆的移民称自己是“英籍亚洲人”(B ritishA sian),而在美国则是倒过来,亚洲移民称自己是“亚裔美国人”(A sianAm erican)

  但是,不管是要求所有国民接受同一个国家身份,还是对其采取含糊其辞,都不是一种万能灵药。在美国,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种族之间自愿隔离的状态,有时也会演变成暴力冲突;在法国,这种自愿隔离演化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离和对立,严重到发生2005年的巴黎近郊街头冲突;在英国,近几年出现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大部分都是在英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移民,让公众感到十分震惊和担忧。

  这些例子中,都有一个在经济发展或是政治参与中感觉受到挤压的族群,寻找一个替代身份的过程。此时民族或宗教往往是最强烈的身份认同,许多国家都在面临相似的问题。

  中国也必须开始认真对待这一挑战。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一直是以“文明”作为国家认同的。经过长期的同化融合,许许多多外来文明最后都被融入吸收了。而在人口高度流动、个人意识日益强烈的21世纪,倘若要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我们就必须学会在不同族群之间,通过分享权力、平等地承担责任,建立一个平等友爱的社会。      吕品

 

【作者:吕品 来源: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谢萍)

http://opinion.hexun.com/2009-10-09/121283803.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974-748763.html

上一篇:信札 侯军致鲍元恺
下一篇:用艺术维系生命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