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宏的聚焦解决之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luo Using SFBT to do my work, and do more what works.

博文

构建最佳情绪配比

已有 4047 次阅读 2012-7-15 17:05 |个人分类:健康促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情绪, 幸福

       最近常和人们讨论幸福这个话题,特别是如何获得幸福。所以,很想来谈谈这个话题。


        时下对追求“幸福”的意义不难理解,然而对如何追求幸福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我们如何解释幸福,用老祖宗“阴阳平衡”的观点来说,幸福该是一种平衡,而非简简单单的快乐!毕竟快乐和痛苦常常是同时存在的,绝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大量现代心理学研究验证了这个观点,例如:我们说财富带来幸福,但这个观点一定有反事实的存在,即反命题同样成立:没有财富也可以幸福。同样,即使我们认为健康和幸福一定有关,但同样,不健康的人也可以获得幸福。难怪有心理学家直呼“幸福根本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快乐!”。那么究竟如何从可实践的层面来理解幸福呢?心理学给出了“幸福”新的解释,它不该仅仅是正性情绪,其实,它是“正性和负性”情绪之间的一种平衡,如果这个平衡可以被量化,那么我们说幸福一定存在一个最佳情绪配比。对此,不少心理学家研究后提出的结论是:3比1。换言之,如果你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之比达到了3:1,那么你就是幸福的。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是平衡,为什么不是1:1?心理学研究给出的证据指出,由于负性情绪对人影响的强度远远大于正性情绪,所以,要保持情绪的平衡,就必须有更大比例的正性情绪。想来也对,我们人类的确存在坏事难以忘怀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巴巴拉.佛雷德里克森曾这样描述:“生活给了我们消极情绪,创造积极情绪是我们自己的事!”,好一个我们自己的事!


       心理学提出最佳情绪配比,在我看来意义重大!首先,她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逻辑,过去我们认为,既然负性情绪增加,那么就找到原因减少之消失之,实践证明,这种逻辑之下的实践结果并不理想,即便我们能够找到原因,但能够解除原因的办法却不多。然而构建最佳情绪配比则提出了另外一种逻辑,如果我们设法扩大正性情绪,只要让正、负情绪保持一定的平衡即可。更有研究指出,正性情绪的扩大可以提升人们处理负性情绪的能力。这种观点有点暗合了我们古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保健思想。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她给出了一种最大的实践可能,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幸福。


       人的适应性极强,以至于我们常常对拥有的东西习以为常,而缺少了必要的感知。这也意味着,增加正性情绪未必是创造正性情绪,而该是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正性感悟或者说增加我们的正性体验能力。记得前年,我的英国老师Macdonald博士在应邀来五云山时,介绍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来提升幸福,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幸福生活的三个问题”:第一,你今天做了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事情?第二,今天别人做了什么让你感谢的事情,你是否给他回应鼓励他继续这样做?第三,你的五官今天感受了什么让你愉悦的体验?(你今天看到了什么好看的东西?闻到了什么好闻的气味?等等)。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每天问自己一次,思考的时候务必认真细致,连续坚持14天,必然发挥“药效”,信么?信与不信,都可以试试,为了幸福……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016-592376.html

上一篇:再次理解“幸福”
下一篇:SFBT学习的分阶段特点

1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