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

博文

从牛郎星到IBM PC:个人电脑的兴起

已有 7864 次阅读 2008-5-1 22:17 |个人分类:互联网|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互联网能够有今天的普及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和普及, 个人计算机就是一例。 尽管个人计算机的英文名称(Personal Computer)来自IBM 最早的个人计算机却不是IBM生产的。

 

19751月, 美国的大众电子杂志刊登了一个广告, 这则广告以397美元的低廉价格向个人计算机发烧友提供一整套名为牛郎星(Altair) 的包含Intel 8080中央处理器在内的完整计算机组件。 这则广告吸引了大批计算机爱好者, 很快, 广告的刊登商, 爱德华·罗伯茨的小公司, MITS 从濒临破产边缘转为产品供不应求。 令人遗憾的是罗伯茨没有很好的抓住机遇。 面对迅速成长的个人计算机市场, 他缺乏娴熟的商业运做手段, 这使由他一手培育起来的个人计算机市场迅速被其他计算机生产商占领。 而他的牛郎星计算机则由于不能满足供货需要和缺乏灵活的分销策略而逐渐在竞争中落伍,最终被收购。

 

牛郎星个人计算机虽然最后从市场上消失, 却孕育了好几个计算机领域的大公司, 包括微软和苹果计算机。 未来微软的联合创办人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从牛郎星的畅销看到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未来潜力, 于是马上动手为牛郎星编写了BASIC语言编译系统。 随后他们主动联系罗伯茨并千里迢迢放弃工作和学业从波士顿赶到新墨西哥来加入MITS BASIC语言编译系统随着牛郎星的普及被众多计算机爱好者所使用。

 

由于BASIC语言编译系统是随计算机发放给用户的, 所以有很多人并没有购买该软件而是直接从朋友那里拷贝。 这引起了盖茨的不满。 于是他给当时的计算机发烧友们写了一封著名的使用软件应该付费” 的公开信。 这为以后盖茨决心创立微软靠单独开发软件创造财富埋下了伏笔。

 

苹果计算机的联合创办人沃兹聂克(Stephen Wozniak)和乔布斯(Steven Jobs)也从牛郎星的成功看到了未来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潜力, 于是他们动手组装了自己的苹果一号计算机并在1976年的41号将其推向市场。 与牛郎星不同的是, 苹果一号是第一台出厂前就组装好计算机。后来的苹果二号则配备了彩色显示和以录音机为外设的磁盘存储功能。 苹果二号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它随机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制表软件(VisiCalc) 这使得个人计算机可以为普通商业用户提供会计结算, 制表等有用的服务。 这一举措使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商业领域。

 

尽管个人计算机市场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出现, 它真正成为主流进入到商业和普通家庭领域还是随着八十年代初IBM的介入。 值得一提的是IBM为了给其个人计算机选定操作系统曾经找到比尔·盖茨。 由于他和艾伦没有编写操作系统的经验, 所以推荐当时流行的CP/M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IBMCP/M的拥有者没有达成协议。 于是IBM干脆把合同给了比尔·盖茨。 这次比尔·盖茨没有放走机会。 他和艾伦于是花了五万美元从西雅图一个小公司那里买了一个DOS操作系统。 当然他们没有告诉卖方与IBM的合同。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的世纪交易”。

 

IBM作为大公司的信誉和可靠的售后服务的保障使个人计算机很快进入主流市场。 由于IBM个人计算机的生产配件采用的是公开标准并且通过非IBM的分销渠道来销售, 一个专门生产计算机配件的第三方市场和专门销售个人计算机的零售商业网络很快走向成熟。 这为其它公司用同样的手段来采购配件组装自己的计算机品牌和销售创造了条件, 结果众多的所谓IBM个人兼容计算机出现。 在这些兼容品牌中, 康帕发展的最快。 它率先推出的基于32位的80386系统取代了IBM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中的领导地位, 开始与IBM分庭抗礼。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消费者对计算机已经不再陌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伴随个人计算机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年轻人开始尝试从网上直接购买计算机, 这导致了戴尔的直销销售模式的崛起。 而康帕等公司则因为分销模式的过于成功而未能及时实现转型,后来被惠普收购。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023-23806.html

上一篇:读到的最好的一篇关于西藏问题的理性辩论
下一篇:早期互联网的发展:从政府管理到全面私有化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