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龙珠 阅读,思考,体验宁静

博文

为国家部委级官员公开“群殴”叫好

已有 4996 次阅读 2011-1-3 09:10 |个人分类:社会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能源,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能源尤其是新能源,这些年谁早介入了,谁就能大有获益。能源种类多,各自对环境均有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污染或环境负面效应,这应该是不难甄别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不同种类能源领域谋生的政府官员、科技人员,却很少谈及自己所及能源开发的环境负面效应。昨晚读到的这则新闻报道,竟然出现了水电与火电污染谁更大的国家级环保、能源官员“群殴”现象,国家能源局局长也及时地参与了其中。这是行业间潜在的争利,还是真诚地探索国事利民,尚不清楚。能源开发和保障,关乎国家发展安全和民众生活福祉,但愿相关官员和科技人员,能够经常做到良心发现,善做善为!
   印象较深的上一次国家部委级官员、院士公开“群殴”事件,是京沪建磁悬浮还是高铁,其结果目前应该算是已经揭晓-高铁胜出。本博甚感欣慰。

附:环保官员称水电污染比火电严重 国家能源局反驳

       中广网北京1月2日消息(记者费磊)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0年年末,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表态指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一时间引起各方关注。各方声音中有赞成、有质疑,更有反对。

  环保官员直接质疑水电会造成比火电还严重的污染,这在过去相当罕见。这种看法很快就遭到了水利专家的“质疑”。中国能源网首席执行官韩小平介绍说,对于水电建设是否破坏环境的争论已经延续多年。

  韩小平:环保部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过处有一些极端的环保主义者一直在反对建设水电大坝。他们认为水电造成了很多的环境负面效应。事实上也是,任何能源,无论是新能源、清洁能源都有负面效应。比如发展风电会出现打死飞鸟的情况、搞太阳能会有多晶硅的废弃物的污染。任何事物都要进行相对的比较

  韩小平指出,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比重还不到30%。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水电比例远高于中国。

  韩小平:美国的水电开发率大概在60-70%。欧洲在70%以上。发展水电最好的是挪威,超过90%。如果说水电会造成更多的污染,那么这些国家的环境应该比我们更差。事实上这些发达国家环境比比中国更好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表示,不认同环保部官员的说法。

  张国宝:过去也有人说过排放的甲烷比什么还要大,我也想不通,就算事先把这些草和树都割了,烧有多少,我总觉得有点危言耸听,我反正不大想得通

  张国宝表示,水库水质降低,绝不是水库本身污染了水体,而是水库对水体的要求高于河流。他还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做了说明。

  张国宝:比如说千岛湖,现在不挺好吗?成了旅游景点了。二滩原来争论很厉害,我连续去过好几次,我现在看到二滩真是山清水秀,而且周围的山头都变绿了,过去还不那么绿,为什么?小气候,湖面上蒸发雨量降,气温也均衡了,夏天比以前降两度,冬天比以前高两度,因为有水温调节,这个地方也成了旅游圣地,挺好,我看到的水电站搞得好的山清水秀多得是

  韩小平介绍说,发达国家的煤在整个能源消费当中只占30%,而中国煤炭就占了将近70%。到十二五末,煤炭消费将要达到40亿吨。届时中国煤炭的消费约占全球煤炭产量的50%。如果不开发清洁能源,将无以为继。

  韩小平: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火电的比例太高了,火电造成的污染还不仅仅是温室气体,还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粉尘,特别是一些重金属,汞这样的污染更加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现在(火电)比例太高了,我们应该更多的发展我们的清洁能源

         水电就是一个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水电不仅仅是一个能源的问题,电的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还有一个治水的问题,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在目前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优先的发展水电。

  早在去年8月,张国宝就表示,中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15%的目标当中,有9%要靠水电,大大高于核能的4%,在可用的4亿千瓦水力资源中,有3.8亿千瓦必须得到开发。而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明确了积极发展水电。

  张国宝:加大黄河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等重点流域的开发力度,把水电开发与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建一座水电富一方百姓,美化一片山川。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070-400442.html

上一篇:同济大学博士:中国地震带强震复发概率预测图表
下一篇:建议一个辅助评估楼市见顶的指标

22 赵星 王铮 王进 李小文 曹广福 陈国文 许浚远 杨洪强 袁贤讯 吕喆 李学宽 鲍海飞 许培扬 左正伟 武京治 徐耀 白图格吉扎布 刘广明 刘庆丰 周向进 hangzhou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