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催化剂载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xiangyun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博文

1998年发表的工作仍在被人引用

已有 5356 次阅读 2012-6-15 16:23 |个人分类:实验室故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论文, 引用

        我从读研究生开始一直到在国外读博士后期间,所做的工作都是计算机模拟。采用Monte Carlo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一些催化过程,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当时商业软件还不多,因此全靠自己编程序。和大多数刚开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一样,每发表一篇论文都会激动一阵子,全然不管文章是否解决了某个哪怕很小的科学问题,或者对别人的工作是否有帮助。随着论文目录不断延长,发表论文带来的激动越来越少。相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没人引用或引用很少时,内心的失落变得越来越强烈。因此有了自己的课题组后,我就决心做点实验工作。
        今天在查看论文被引用情况时,发现我1998年发表的关于分子筛失活过程模拟的文章还有人引用。那篇文章是我博士毕业后等待出国期间完成的。此前,我主要用Monte Carlo方法研究多相催化反应机理,以及规整和分形表面上催化反应动力学。当时我虽然算是正式职工了,但组里并没有给我安排确定的工作,仍然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天,我研究生时同宿舍的朋友拿着一篇文献来找我,问我能不能算算分子筛问题。我把那篇文章看了一遍觉得应该可以。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了实验上都取得了哪些结果,人们是怎样解释这些结果的,计算上都采用了哪些模型。考虑了几天后,我觉得可以建立一种MC模型,既考虑孔道口结焦也考虑孔道内部结焦。采用这种模型,应该可以得到在不同情况结焦量与时间的关系,但能否与实验结果一致却没有把握。不过,由于我当时也没什么事情可做,就决定试一试。那时候干活效率比较高,从写程序到文章结束,大概也就三两个月时间。投稿到接受发表的时间很长,因为换编辑了,杂志名也由“Zeolites"改为"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了。等到文章发表出来时,我已经在德国做洪堡学者了。看到论文抽印本,又是一年后的事情了。
       文章发表后,与我的其它模拟文章一样,引用者寥寥,到现在也不到十次。不过有几次引用还值得小小自豪一把。其一是2004年巴西学者在Catalysis Today发表的一篇文章( 200498309)。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几乎全盘采纳了我们的计算模型。


      再有的话,恐怕就是现在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引起我注意,是因为我们的文章出现在参考文献的最后一篇。印象中,以前有过作为参考文献No.1的,还没有排在孙山位置的,觉得好奇,就想看看。这篇文章德国学者ChemCatChem上发表的文章: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Deactivation of H-ZSM-5 Zeolite by Coking in the Conversion of Ethanol into Hydrocarbons (2012, 4, 802-814)。他们在解释分子筛中孔道堵塞问题时,采用了我们当初提出的观点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232-582481.html

上一篇:又是一年毕业时,桃李芬芳飘四方
下一篇:慕尼黑印象

16 金小伟 梁建华 李学宽 赵凤光 郭胜锋 高建国 曹聪 钟炳 陈国文 李孔斋 陈湘明 童希立 龚明 李鑫 柳林涛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