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数名登山家及大面积树木离奇死亡——地质学家巧破疑案

已有 8913 次阅读 2012-1-10 14:41 |个人分类:地学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登山, 树木, 氧气, 二氧化碳, 离奇死亡

200571日,在美国西部的考察仍在进行中。已近中午,Dave教授没有带我们去饭店解决肚子的问题,却带着我们继续驶往陌生的地方。

 

周边的美景如画,多次想让Dave教授停车,可又一想,还是先完成考查再说吧。沿途都是美景,若停车拍照,太阳落山前也拍不完。

 

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寂静的湖边,只见不多的游人。湖的附近是大片的松树、小溪;蔚蓝的空中偶尔飘过一些白云。湖水清静、空气清新。不太远处有一片树木变成了土黄色,与路上所看的绿色极不协调。我问Dave教授,那是什么?Dave领我们走到枯死的林木前,给我们讲了地质学家在长谷(Long Valley)巧破疑案的故事。

 

长谷地区的火山活动已经有400万年的历史了。76万年前一次最剧烈的喷发,造就了当地的地貌格架。但这一地区的火山活动一直没有静止过。3万年前仍有过喷发,600年前还有岩浆沿断裂向上填充形成岩脉。

附近许多著名的风景都是同一来源的岩浆活动的产物。如:梦中的仙境——梦娜湖(Mono Lake)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24009

 

那么,这些与树木的死亡有什么关系呢?

 

先放下岩浆活动的事。

 

那片树木的死亡时间发生于90年代初,当地“有关部门”首先想到是病虫害或旱灾,用比较法,旱灾很容易被排除,病虫害也很快被排除了。那么这些树为什么会在一两年内突然大片集中死亡呢?

 

“有关部门”实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地质学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些树木的死亡是因为地下的岩浆活动造成的。并不是因为下面有岩浆、温度高而烤死的。而是因为地下岩浆的活动,释放出大量的CO2,把树给“憋闷”死了。

 

大家都知道人和动物需要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但植物的生长也是离不开氧气的。地下的根系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氧气保证植物的存活,这有多少人知道?

 

有关部门马上取样分析,发现树木集中死亡的区域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0%~90%之间。这还了得,这些参天大树的根系在地下呼吸不到氧气,而是二氧化碳,时间一长,就因缺氧而集体死亡了。这些二氧化碳据地质学家考证是因1989年以来的地壳活动从地下岩浆中涌上来的。

 

有关部门马上又联想到这一地区连续几年发生的几起人类的离奇死亡事件。先后有几个登山及户外活动者在附近休息时莫名死亡。案件一直未破。

原来真凶不是神秘的恶魔,却是地下慢慢冒出并持续富集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当时这些户外活动者在凹地休息时,不知不觉吸入了高度富集的二氧化碳气体,最后因缺氧窒息而亡。

 

查明了树木死亡的原因,又破解了几起疑案,为后来的游客指明了风险及预防方法,从此这里天下太平。

您说,懂些地质是不是还有些好处?说不定真能救你一命。

 

再联想到深山中经常发生的离奇死亡事件,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因为地质的因素?比如山中考查或游玩经常被瘴气吞噬,这些瘴气说不定就是地下冒出来的CO2或者甲烷类的气体。野外露宿时,您一定不能因为保暖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当然也不能在风口。

 

 

如画的风景

 

残树

 

Horseshoe湖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前立下了警示标志

 

湖边枯死的树与周围的绿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 湖边的行者为Dave教授。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

 

枯死的树前立上警示的标牌和到位的科普解释。



博物之旅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317-527685.html

上一篇:蜻蜓—蛛网—螳螂——可爱的小动物专辑(3)
下一篇:七彩的地质人生——推荐孟庆仁老师的博文

56 刘洋 刘立 鲍得海 丛远新 李学宽 鲍海飞 刘玉仙 郑永军 杨正瓴 曾新林 张骥 朱志敏 吕喆 吴飞鹏 张启峰 谢建平 任胜利 梁红斌 俞筱押 刘全慧 黄智勇 庄世宇 李伟钢 林中鹿 杨晓虹 于锋 巫生茂 张鹏举 赵斌 丁大勇 李志俊 孟津 杨月琴 陈永金 陈儒军 邸利会 高孟绪 丁甜 李永丹 王宇飞 余昕 沈晓雄 梁光河 ycyzyp zhangcz07 tuner anonymity crossludo liangfeng bridgeneer laokanke sunxiaofei dulizhi95 xiaoning0224 huangshan niming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